胎头吸引器助产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阅读: 评论:0

147
.
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临床应用研究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一直以来,自然分娩都是产妇比较常见的一种分娩方式,且其临床应用优势也远远高于剖宫产术。相关资料显示[1],于产妇阴道分娩的过程当中,积极为其选择一种最佳的助产方式,可有效解决胎儿宫内窘迫等问题,确保母婴健康。对此,本文将以90例产妇(接诊于2016年2月~2017年4月)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两种不同的胎头吸引器助产方式在经阴道自然分娩中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4月由本科门诊接诊的产妇90例,以电脑随机双盲法为分组依据,对90例产妇进行分组:A 组和B 组,每组45例。其中,A 组年龄21~40岁,平均(29.4±3.1)岁;孕周38~42w ,平均(39.2±0.9)w ;经产妇,16例;初产妇29例;脐带绕颈者6例;羊水Ⅱ度污染者3例。B 组年龄20~39岁,平均(29.1±3.0)岁;孕周37~42w ,平均(39.1±1.0)w ;经产妇15例;初产妇30例;脐带绕颈者5例;羊水Ⅱ度感染者4例。比较两组的胎儿情况与孕周等基线资料,P >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2]
(1)以下4项评分均≥4分,包括胎头位置、骨盆、产力与胎儿体重;(2)宫口全开;(3)自愿接受经阴道自然分娩,且宫缩协调;(4)胎先露达到坐骨棘下>3cm ;(5)无胎头吸引器应用禁忌症;(6)签署知情同意书者;(7)病历资料齐全者。1.3方法
两组的手术程序都相同,但A 组在术中应用硅胶型胎头吸引器,而B 组则应用金属型胎头吸引器。手术步骤如下:协助取截石位,并做常规消毒处理,让产妇将膀胱排空。双侧阴部神经组织麻醉成功后,针对会阴较紧的产妇,需对其实施会阴侧切术,并且对于胎头过大的产妇,需延长其手术切口的长度。于吸引器胎头一端按要求涂抹上适量的消毒石蜡油,然后再将产妇的两侧会轻轻分开,使阴道外口充分显露。待对阴道后壁进行撑开之后,让吸引器的胎头端顺利滑入产妇的阴道中,并和胎
头顶端紧紧贴在一起。手指进入阴道,并沿着吸头器胎头端和胎头衔接的位置轻轻触摸1周,明确连接紧密与否,软组织受压与否。按胎头机转,让胎头娩出,注:待胎头即将娩出之时,需立即将吸引器取下,并对口鼻腔中的分泌物进行彻底的清除。此后,再按正常机转,让胎儿顺利娩出,在此过程当中,
收稿日期:2017-06-26
作者简介:祝江渤,研究方向:硅胶胎头吸引助娩胎儿与其他器械助娩在产程中的优势对比。
胎头吸引器助产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祝江渤  天津市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妇产科  (天津  300381)
文章编号:1006-6586(2017)16-0147-02  中图分类号:R71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提要: 目的:剖析胎头吸引器助产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4月本科接诊的
产妇9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对其进行分组,A 组45例应用硅胶型吸引器助产方案,B 组45例应用金属型吸引器助产方案。观察两组母体软组织损伤的发生情况,比较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
率等指标。结果:A 组的母体软组织损伤发生率为2.22%,明显比B 组的13.33%低,组间差异显著(P <0.05)。A 组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率为0,均明显比B 组的2.22%、11.11%低,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临床妇产科中积极应用硅胶型吸引器助产方案,可显著减轻阴道助产给母婴造成的损伤程度,十分安全可靠。
关 键 词: 可行性  胎头吸引器  应用价值  助产

本文发布于:2023-05-05 23:2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9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吸引   胎头   应用   产妇   阴道   助产   胎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