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2110631078.3
  • 20210607
  • CN113225830A
  • 2021080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张晶;吴梦想;张继儒
  • H04W72/12
  • H04W72/12 H04W72/04

  •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靖海东路168号
  • 广东(44)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许静;曹娜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权利要求

1.一种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

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包括:

根据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确定第一资源量;

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冗余资源量;

向网络侧设备申请用于传输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第一上行资源;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资源的资源量等所述第一资源量和所述冗余资源量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包括:

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第二资源量;

为每个待发送上行数据包,分别向所述网络侧设备申请资源量为第二资源量的上行资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并存储与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数据包发送频率;

所述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包括:

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以所述数据包发送频率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包括:

获取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中每个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

确定具有相同数据量的上行数据包的数量;

对所述数量按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将排序中前N位的数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确定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N为正整数。

7.一种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

资源申请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申请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确定第一资源量;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冗余资源量;

第一申请单元,用于向网络侧设备申请用于传输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第一上行资源;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资源的资源量等所述第一资源量和所述冗余资源量之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申请模块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第二资源量;

第二申请单元,用于为每个待发送上行数据包,分别向所述网络侧设备申请资源量为第二资源量的上行资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并存储与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数据包发送频率;

所述资源申请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以所述数据包发送频率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中每个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具有相同数据量的上行数据包的数量;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数量按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将排序中前N位的数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确定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N为正整数。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的步骤。

14.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的步骤。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数据网络调度场景大都伴随着网络调度效果不明显、可分配给用户使用的网络上行资源较少的问题。在这些环境中,用户会明显的感觉到数据网络的上行卡顿,例如:当用户在进行一些对上行时延要求较高的游戏时,游戏过程中操作卡顿。目前的上行数据调度方法中,电子设备通常基于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的限制向网络侧设备申请网络资源,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网络资源不能满足上行数据的传输需求,可能会产生数据包传输时延,导致数据包传输性能较差。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上行数据包传输性能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

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

资源申请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对应的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保证需要上行发送的数据包无需拆包,可以避免网络侧配置的上行资源不满足上行传输需求导致的数据包拆包情况,能够降低上行数据传输时延,优化网络上行资源调度。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行资源申请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行资源申请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5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包括:

步骤101、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

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可以为待进行上行调度优化的应用程序。所述上行数据包为电子设备需要发送至网络侧的数据包。对于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可以具有多个大小不同的上行数据包发送至网络侧,也可以为一个数据量较大的数据包,通过拆包等形式发送至网络侧。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用于指示上行数据包的大小,电子设备可以统计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各个上行数据包大小,从而确定其中最大数据包的数据量。

步骤102、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电子设备根据各个上行数据包的大小,确定最大数据量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所需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向网络侧设备申请上行资源。例如:目标应用程序包括3个数据包,大小分别为50、50、200,即三个数据包的数据量分别为50、50、200,单位可以为字节(byte);其中的最大的数据包为数据量200byte的数据包,则可以根据200byte需要的资源量,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

本申请的实施例,根据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对应的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保证需要上行发送的数据包无需拆包,可以避免网络侧配置的上行资源不满足上行传输需求导致的数据包拆包情况,能够降低上行数据传输时延,优化网络上行资源调度。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确定第一资源量;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冗余资源量;向网络侧设备申请用于传输所述至少两个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第一上行资源;其中,所述第一上行资源的资源量等所述第一资源量和所述冗余资源量之和。

其中,所述第一资源量为可以为电子设备基于MAC层限制确定的需要向网络侧申请的资源大小(为固定值),例如:针对电子设备的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所有上行数据包的总的数据量,配置该目标应用程序可以向网络侧申请第一资源量。所述冗余资源量为在所述第一资源量的基础上需要额外申请的传输资源量。本申请的实施例,在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时,统计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上行数据包大小,可以根据相同大小的数据包的数量进行排序,确定数量最多的上行数据包中最大的上行数据包,在原本需要申请的资源值的基础上增加申请冗余资源,即向网络侧申请的用于传输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第一上行资源的资源量,包括所述第一资源量和所述冗余资源量。可选地,所述冗余资源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最大数据量。

例如,如图2所示,目标应用程序需要发送的上行数据包(1)为3个,三个上行数据包分别具有50、50、200的上行数据,假设数据包的数据量单位为byte,电子设备根据MAC层的限制需要向网络侧设备申请200byte数据量对应(即所述第一资源量x)的上行传输资源,则大小为200byte的数据包需要被拆分为两次发送(200byte中的100byte在图2所示的21中发送,剩余100byte在下一次的x中发送),会造成上行数据包传输时延。

本申请的实施例在所述第一资源量的基础上增加申请冗余资源量。例如,如图2所示,目标应用程序需要发送的上行数据包(2)为3个,三个上行数据包分别具有50、50、200的上行数据,电子设备根据MAC层限制确定的第一资源量x(如图2所示的21);电子设备统计到目标应用程序的上行数据包中,数据量最多的上行数据包大小为200(即所述最大数据量为200),则可以确定所述冗余资源量为200(如图2所示的22),电子设备在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时需要申请的第一上行资源为:x+200(即需要同时向网络侧申请图2所示的21和22)。

如图2,以x为200为例,本次申请的资源一定可以同时将50、50、200大小的三个上行数据包在一次上行资源中发送出去,即使存在没有填满的上行资源也不会等待电子设备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而是直接发送给网络侧,不会造成拆包,以此降低时延。

该实施例中,在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时,在电子设备确定的第一资源量的基础上,增加申请冗余资源,将冗余资源申请最作为假窗口(FakeWindow),通过FakeWindow方法,可以尽可能的保证所述目标应用程序需要上行发送的数据包都会在电子设备申请的第一上行资源中被发送出去而非拆包为两次发送。优化了网络上行资源的调度,降低了上行数据时延。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第二资源量;为每个待发送上行数据包,分别向所述网络侧设备申请资源量为第二资源量的上行资源。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资源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最大数据量。在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时,分别为每个上行数据包申请第二资源量的上行资源。电子设备为每一个上行数据包分配对应大小的上行资源申请,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统计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各个上行数据包大小,根据数据量进行排序,选择数据量最多的上行数据包对应的资源量作为每个上行数据包的资源量,例如最大数据量为200byte,则电子设备每次需要向网络侧申请200byte对应的上行资源,如果上行资源中存在没有填满的资源,不会等待填满后发送,而是直接发送给网络侧。

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有三个上行数据需要发送,大小分别为50、50、200(假设单位为byte),如果电子设备统计到目标应用程序的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为200byte,电子设备会向网络侧申请200byte对应的UL Grant,在发送第一个50大小的数据包时,电子设备将50大小的数据包填入该200byte对应的上行资源,然后直接发送给网络侧,不进行任何等待;在发送第二个50大小的数据包时,电子设备将50大小的数据包填入200byte对应的上行资源,然后直接发送给网络侧,不进行任何等待;在发送200大小的数据包时,电子设备将200大小的数据包填入200byte对应的上行资源,然后直接发送给网络侧,不进行任何等待。

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为至少两个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时,分别为每个上行数据包申请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资源,无需等待其他上行数据包填满UL Grant,可以被立即发送出去。通过每个上行数据包单独发送的方法,降低了所有上行数据包的延迟。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数据包发送频率;

所述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以所述数据包发送频率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该实施例中,由于无法预计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申请上行资源的具体时刻,因此可以统计所述目标应用程序传输上行数据包的发送频率,在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时,以所述发送频率申请上行资源。具体地,可以以获取的发送频率的平均值作为时间间隔,定期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时所用的申请参数(即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可以为所述电子设备内已存储的与该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若电子设备未存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则可以在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之前,获取该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和目标应用程序的数据包发送频率。具体地,可以根据所述目标应用程序是否为首次开启,确定该目标应用程序的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具体包括:判断所述目标应用程序是否为首次开启;

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为首次开启时,获取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数据内容,统计上行数据包中的最大数据量;并可以自定义或者根据网络侧配置确定上行数据包的发送频率;

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不为首次开启时,根据电子设备内存储的与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为所述至少两个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在该实施例中,目标应用程序为首次开启时,电子设备内未存储该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申请参数,则需要首先获取相关参数,根据获取到的参数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在目标应用程序不为首次开启时,电子设备内存储有上一次数据传输时获取的申请参数,可以直接获取已存储的参数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

可选地,在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并存储与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

该实施例中,在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之后,重新获取该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可能在申请上行资源后发生变化);更新电子设备内存储的与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最大数据量和发送频率。

该实施例中,由于不同的应用程序对应的上行数据场景不同,因此,不同应用程序中上行数据的发送周期、数据包大小也不同,本申请根据应用程序的特点,决定电子设备申请上行资源的各种参数。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判断目标应用程序是否为首次开启(即首次使用),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为首次开启时,将获取到的所述最大数据量和所述发送频率进行存储,作为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再次开启时的申请上行资源的参数。例如:所述目标应用程序为首次开启,电子设备获取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上行数据内容,统计各个上行数据包大小,根据数据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可以选择数据量的最大值作为最大数据量P,并计算上行数据包的发送频率T,存储所述P和T。在该目标应用程序第二次开启时,使用存储的P和T作为上行资源的申请参数向网络侧申请上行资源。

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不是首次开启时,则已经存储有最大数据量P和发送频率T,则可以直接按照存储的P和T申请上行资源;在申请上行资源之后,电子设备重新统计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确定最大数据量P’;并再次统计该目标应用程序的上行数据包发送频率T’,存储最大数据量P’和发送频率T’,实现对已存储的P和T的数据更新,能够持续不断优化上行资源申请参数。

可选地,所述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可以包括:获取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中每个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确定具有相同数据量的上行数据包的数量;对所述数量进行排序,将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中的前N位数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确定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N为正整数。

该实施例中,在确定所述最大数据量时,可以首先获取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每个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并确定具有相同数据量的数据包个数,取数量由多到少的前N位的数量对应的数据包中的最大数据量作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即确定每个上行数据包的大小,确定同一大小的数据包数量,根据数量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N位的数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中最大数据包的数据量作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

以N为3为例,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共10个,各个数据包的数据量分别为:50、50、100、100、100、200、200、200、200、300。其中,数据量为50的数据包的数量为2,数据量为100的数据包的数量为3,数据量为200的数据包的数量为4,数据量为300的数据包的数量为1,则数量从大到小排序为:4、3、2、1,其中的前3位为:4、3、2,数量为4、3、2的数据包中的最大数据量为200,则将200确定为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N还可以为其他正整数,例如5。

在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时,可以以上述方式确定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并计算确定数据包发送频率,根据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以增加申请冗余资源,将冗余资源申请作为FakeWindow的方式申请上行资源;或者,分别为每个上行数据包申请资源量为第二资源量的上行资源。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说明根据目标应用程序的不同应用场景实现上行资源调度的过程。

如图4所示,包括:

步骤401、电子设备判断目标应用程序是否为首次开启;

步骤402、目标应用程序为首次开启,统计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

步骤403、确定具有相同数据量的上行数据包的数量,并对数量进行排序;

步骤404、可以取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中的前五位数量对应的数据包中最大数据包的数据量为最大数据量P;

步骤405、获取上行数据包发送频率T,可以为发送频率的平均值;

步骤406、存储最大数据量P和发送频率T。

或者,

步骤501、目标应用程序不是首次开启,获取已存储的最大数据量P和发送频率T作为上行资源的申请参数;

步骤502、统计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

步骤503、确定具有相同数据量的上行数据包的数量,并对数量进行排序;

步骤504、可以取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中的前五位数量对应的数据包中最大数据包的数据量为最大数据量P’;

步骤505、获取上行数据包发送频率T’,可以为发送频率的平均值;

步骤506、存储最大数据量P’和发送频率T’,对已存储的最大数据量P和发送频率T进行更新。

该实施例中,在目标应用程序为首次开启时,统计并存储最大数据量和发送频率,在目标应用程序再次开启时,利用已存储的最大数据量和发送频率申请上行资源。在每次开启目标应用程序时,均统计最大数据量和发送频率,并对已存储的最大数据量和发送频率的数据进行更新,能够持续不断优化上行资源申请参数。

对于不同的应用程序,分别统计并存储相应的最大数据量和发送频率参数,当切换应用使用时,电子设备可以切换对应的上行资源申请参数(最大数据量和发送频率),能够达到最优时延降低的效果。电子设备可以根据不同应用自适应地调整上行资源申请参数,并在应用使用过程中不断对上行资源申请的参数进行优化,可抵御网络动态变化带来的参数不稳定问题,增加鲁棒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独立组网(Standalone,SA)/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NSA)环境,均可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降低网络上行数据传输时延。

本申请的实施例,根据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对应的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保证需要上行发送的数据包无需拆包,可以避免网络侧配置的上行资源不满足上行传输需求导致的数据包拆包情况,能够降低上行数据传输时延,优化网络上行资源调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或者该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中的用于执行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执行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500,包括:

确定模块510,用于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

资源申请模块520,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可选地,所述资源申请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确定第一资源量;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冗余资源量;

第一申请单元,用于向网络侧设备申请用于传输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第一上行资源;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资源的资源量等所述第一资源量和所述冗余资源量之和。

可选地,所述资源申请模块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第二资源量;

第二申请单元,用于为每个待发送上行数据包,分别向所述网络侧设备申请资源量为第二资源量的上行资源。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并存储与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数据包发送频率;

所述资源申请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以所述数据包发送频率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中每个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具有相同数据量的上行数据包的数量;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数量进行排序,将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中的前N位数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确定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

本申请的实施例,根据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对应的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保证需要上行发送的数据包无需拆包,可以避免网络侧配置的上行资源不满足上行传输需求导致的数据包拆包情况,能够降低上行数据传输时延,优化网络上行资源调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能够实现图1至图4的方法实施例中数据网络上行调度装置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1,存储器602,存储在存储器6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6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601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电子设备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图7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设备7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701、网络模块702、音频输出单元703、输入单元704、传感器705、显示单元706、用户输入单元707、接口单元708、存储器709、以及处理器7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7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7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7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710用于: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

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本申请的实施例,根据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对应的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保证需要上行发送的数据包无需拆包,可以避免网络侧配置的上行资源不满足上行传输需求导致的数据包拆包情况,能够降低上行数据传输时延,优化网络上行资源调度。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710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确定第一资源量;

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冗余资源量;

向网络侧设备申请用于传输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第一上行资源;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资源的资源量等所述第一资源量和所述冗余资源量之和。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7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确定第二资源量;

为每个待发送上行数据包,分别向所述网络侧设备申请资源量为第二资源量的上行资源。

可选地,在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之后,所述处理器710还用于:获取并存储与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最大数据量和数据包发送频率。

可选地,在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之前,所述处理器710还用于:

获取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数据包发送频率;

所述处理器710在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时,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最大数据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资源量,以所述数据包发送频率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710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时,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中每个上行数据包的数据量;

确定具有相同数据量的上行数据包的数量;

对所述数量进行排序,将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中的前N位数量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确定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N为正整数。

本申请的实施例,根据目标应用程序的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最大数据量对应的资源量,为所述待发送上行数据包申请上行资源,保证需要上行发送的数据包无需拆包,可以避免网络侧配置的上行资源不满足上行传输需求导致的数据包拆包情况,能够降低上行数据传输时延,优化网络上行资源调度。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7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7041和麦克风7042,图形处理器7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706可包括显示面板7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7061。用户输入单元707包括触控面板1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7072。触控面板7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7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7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存储器7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处理器7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710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数据网络上行调度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10:3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77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