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Q10/10 G06Q50/26 G06F16/955
1.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建立协同能力规则,将属地与代办地的电子政务系统按业务类型分为两类业务系统:受理系统、办理系统,并定义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力;
步骤S2.将属地业务系统的能力入驻到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按协同能力规则入驻能力,每个能力入驻时,录入能力地址、接口参数、配置自身属于哪一条或多条协同能力规则、适用于哪些政务服务事项以及自身运行在哪一种网络环境;
步骤S3.属地业务系统对接,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申请其他业务系统已入驻能力与自己的系统进行对接;
步骤S4.属地按政务服务事项维度配置协同路由,协同路由是完成一个政务服务事项办件,经收件之后所需经过的受理-办理环节所承载的系统,一个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多条协同路由;
步骤S5.属地按不同的通办深度开放协同路由或办事应用,通办深度分为代展示模式、代收件模式以及代受理模式;
步骤S6.代办地按自身对通办深度的不同需求申请不同的属地开放内容并完成对接;
步骤S7.办件分发,产生政务服务办件任务时,根据不同的通办深度进行办件分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S1中,协同能力规则定义的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力包括接口和适应不同终端形态的页面;
同时,协同能力规则还定义了:业务系统各项能力之间的调用关系;业务系统对接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接口结构和统一HTTP消息头参数名;业务系统的协同对接模式,协同对接模式分为如下两种:
单向协同模式:接口的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接入的业务系统通过已入驻的接口接收业务数据;
双向协同模式:接口的调用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同时接口的申请方需入驻数据反馈接口,并从申请接口中连接数据反馈接口,申请接口向申请方反馈数据时,由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调用申请方入驻的数据反馈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能力的申请与对接按以下方法进行:
步骤S31.申请方申请的能力与自己系统的类型有关,具体为,受理系统申请与办理系统对接,或者办理系统申请与受理系统对接;
步骤S32.对接申请通过审核后,根据申请方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向申请方颁发被申请系统所有入驻能力经过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后的地址,以此实现各个业务系统在自己的网络环境下与其它网络环境下的业务系统对接;
步骤S33.申请方获得授权的能力地址后,自行完成自身业务系统与之的对接开发和调试,若协同能力规则定义获得授权的能力的协同对接模式是双向协同模式,申请方还需要为自身业务系统配置数据反馈接口;
S34.申请方的一个业务系统可以同时与多个业务系统完成对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
代展示模式为属地开放属地办事应用,属地办事应用包含窗口登记收件页面以及补正补齐页面,并与协同路由完成对接,办件数据存储在属地的政务服务平台或系统内;
代收件模式为属地开放协同路由,提供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
代受理模式为属地开放办理系统的办理提交接口、办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
在步骤S6中,
当通办深度为代展示模式时,代办地申请属地办事应用的URL,并在自身的受理系统中挂载链接;
当通办深度为代收件模式时,代办地创建办事应用并录入办事应用的基本信息、网络环境以及页面URL,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向代办地办事应用颁发对接密钥,代办地基于创建的办事应用申请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并与自身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完成对接;
当通办深度为代受理模式时,代办地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中入驻代办地受理系统的能力,同时申请属地办理系统的能力并完成与属地办理系统的对接,属地配置由代办地受理系统到属地办理系统的协同路由,代办地按代收件模式所述方法完成自身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与代办地受理系统到属地办理系统协同路由的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中,
当通办深度为代展示模式时,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全部在属地业务系统内进行协同分发;
当通办深度为代收件模式时,代办地开发的收件页面通过属地受理系统的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查询办事指南信息并向政务服务对象展示,政务服务对象选择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并录入业务数据,按照属地配置的协同路由,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定义的属地受理系统和属地办理系统之间进行协同分发;
当通办深度为代受理模式时,代办地开发的收件页面通过属地办理系统的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查询办事指南信息并向政务服务对象展示,政务服务对象选择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并录入业务数据,按照属地配置的协同路由,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定义的代办地受理系统和属地办理系统之间进行协同分发;
其中,协同分发时,源系统调用经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的能力地址,按统一HTTP消息头的定义传递源系统ID、统一事项编码、协同规则编码、办件流水号以及业务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一条协同路由中配置1个受理系统以及1个或多个办理系统,当办理系统为多个时,需指定各个办理系统分别办理哪一个办理项,并定义各个办理系统之间的串联、并联或集成式关系。
7.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跨域通办支撑系统按功能模块进行拆分,包括:
协同能力规则配置模块,用于配置属地业务系统以及代办地业务系统的能力用途、能力形态、协同调用关系、协同对接模式以及是否必须入驻;
能力入驻模块,用于业务系统入驻和能力入驻;业务系统入驻包括录入系统基本信息、系统类型以及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并向入驻系统颁发对接密钥;能力入驻包括根据业务系统是受理系统、办理系统中的哪一类,调出该类系统的协同能力规则,业务系统的开发方将自己系统的能力按协同能力规则进行录入;
协同对接模块,用于可对接的系统集展示、对接申请的审核以及对接申请审核通过后向申请方颁发被申请系统所有入驻能力经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后的地址;
协同路由配置模块,用于以政务服务事项维度配置协同路由,为每个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多条协同路由;
跨域对接模块,用于属地开放内容展示以及代办地的对接;展示内容包含以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维度的办事应用、协同路由以及属地业务系统的各种接口,代办地根据自身对通办深度的不同需求申请不同的属地开放内容进行对接;
协同网关模块,用于Nginx负载集代理;将Nginx负载集同时部署在政务互联网区和电子政务外网区,两个集进行双向跨网配置,用于入驻能力的反向代理跨网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部署在政务互联网区和电子政务外网区的模块相互访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能力入驻模块在进行业务系统的能力入驻时,接口能力有接口文档的业务系统,则业务系统的开发方还能上传文档;接口能力有拨测通道的业务系统,还能录入拨测样本;
协同对接模块在对接申请审核通过后,被申请系统在能力入驻时上传了接口文档的,申请方还可以下载,若协同能力规则定义获得授权的能力的协同对接模式是双向协同的,申请方还需要为自身的业务系统配置数据反馈接口以接收反馈数据;
协同网关模块还能进行协同鉴权,接收业务源系统的调用申请,校验业务源系统对接密钥;协同网关模块还能进行协同目标寻址,接收业务源系统的调用申请,按调用申请中传递的统一事项编码在协同路由配置模块中查对应事项的协同路由、在协同路由中查协同目标系统的原始地址;协同网关模块还能进行协同分发,协同分发时,源系统调用经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的能力地址,按统一HTTP消息头的定义传递源系统ID、统一事项编码、协同规则编码、办件流水号以及业务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还包括:
能力监控模块,用于配置能力巡检计划并按能力巡检计划对业务系统的所有入驻能力进行巡检以得到巡检报告;
协同监控模块,用于记录所有业务源系统、业务目标系统之间的能力调用信息,以形成协同日志,并以办件流水号为依据,汇总协同日志,以及协同监控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中的进度;
政务服务事项监测与通知模块,用于监测政务服务事项是否发生废止或新增;已配置有协同路由的政务服务事项被废止时,向配置该政务服务事项的协同路由的属地用户、承载各协同路由各节点的业务系统的开发方、代办地用户发出通知,提示政府服务事项被废止,协同路由失效;新增政务服务事项时,通知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用户为新增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协同路由;
此时,跨域通办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8.通过能力监控模块在指定时间对业务系统的所有入驻能力进行巡检;
步骤S9.通过协同监控模块记录所有业务源系统、业务目标系统之间的能力调用信息,并形成协同日志;
步骤S10.通过政务服务事项变更监测与通知模块,监测政务服务事项是否发生废止或新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能力监控模块进行能力巡检时,接口能力按入驻能力时录入的拨测样本对接口能力进行调用,页面能力按入驻能力时录入的页面地址进行访问,并返回巡检结果;能力监控模块得到巡检报告后,按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用户维度输出巡检报告,对业务系统的开发方输出其入驻能力的巡检报告,对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运维用户或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用户输出其管理权限内能力的巡检报告;
协同监控模块在协同监控过程中,对于已完成、在办、未抵达以及无需经过的协同路由节点均以不同的颜进行标记,每个协同路由节点中还可以查看能力的调用状态。
本发明涉及电子政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
当前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务服务中心需设置“跨省通办”、“省内通办”窗口,为企业和众提供异地办事服务。由于政务服务系统,特别是窗口受理系统一般是各地隔离开来分开建设,各地所使用的系统有很大差别,所以跨域通办的难点在于如何依托本地已经建立的政务服务体系,便捷的向其他地区提供服务。
现阶段,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了一套统一标准的跨省通办支撑系统,与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支撑系统组成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系统支撑体系。然而,该方案需要对现有事项数据重新进行梳理,梳理工作量大;需要重新开发多套系统,包括上面所述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支撑系统、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支持系统以及数据汇聚、流转、分发系统等,开发工作量巨大,且无法支撑一个省内不同市县之间的跨域通办。
为此,申请号为CN202010847177.0、CN202110814272.5以及CN201911054535.6的专利文献中均公开了通过建设统一的通办系统,让代办地使用通办系统进行业务登记和受理的方案,但此种建设统一通办系统的经济成本和各地区各部门的沟通成本巨大,且对代办地综窗人员来说增加了熟悉了解不同系统的负担,代办地政务服务管理部门汇总统计本地办理和待办业务量也有不便。
再如,申请号为CN202111318721.3的专利文献提出了一种通过将属地综合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嵌入代办地的综合受理系统、属地与代办地综合受理系统用户体系对接的方式实现跨省、省内等跨域通办模式。然而,此种方案只适用于属地与代办地综合受理系统前端使用同一种语言开发的情况,否则无法嵌套,且该方案未对用户体系的对接做出具体说明,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属地与代办地综合受理系统的用户体系也是隔离建设的,因此在用户体系的对接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诸多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以形成一种可以广泛适用于跨省、省内等跨域通办模式的可行方法,依托属地与代办地已经建立的政务服务体系,降低跨域通办体系建设成本,并便捷的向其他地区提供服务。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建立协同能力规则,将属地与代办地的电子政务系统按业务类型分为两类业务系统:受理系统、办理系统,并定义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力;
步骤S2.将属地业务系统的能力入驻到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按协同能力规则入驻能力,每个能力入驻时,录入能力地址、接口参数、配置自身属于哪一条或多条协同能力规则、适用于哪些政务服务事项以及自身运行在哪一种网络环境;
步骤S3.属地业务系统对接,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申请其他业务系统已入驻能力与自己的系统进行对接;
步骤S4.属地按政务服务事项维度配置协同路由,协同路由是完成一个政务服务事项办件,经收件之后所需经过的受理-办理环节所承载的系统,一个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多条协同路由;
步骤S5.属地按不同的通办深度开放协同路由或办事应用,通办深度分为代展示模式、代收件模式以及代受理模式;
步骤S6.代办地按自身对通办深度的不同需求申请不同的属地开放内容并完成对接;
步骤S7.办件分发,产生政务服务办件任务时,根据不同的通办深度进行办件分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协同能力规则定义的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力包括接口和适应不同终端形态的页面;
同时,协同能力规则还定义了:业务系统各项能力之间的调用关系;业务系统对接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接口结构和统一HTTP消息头参数名;业务系统的协同对接模式,协同对接模式分为如下两种:
单向协同模式:接口的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接入的业务系统通过已入驻的接口接收业务数据;
双向协同模式:接口的调用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同时接口的申请方需入驻数据反馈接口,并从申请接口中连接数据反馈接口,申请接口向申请方反馈数据时,由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调用申请方入驻的数据反馈接口。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能力的申请与对接按以下方法进行:
步骤S31.申请方申请的能力与自己系统的类型有关,具体为,受理系统申请与办理系统对接,或者办理系统申请与受理系统对接;
步骤S32.对接申请通过审核后,根据申请方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向申请方颁发被申请系统所有入驻能力经过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后的地址,以此实现各个业务系统在自己的网络环境下与其它网络环境下的业务系统对接;
步骤S33.申请方获得授权的能力地址后,自行完成自身业务系统与之的对接开发和调试,若协同能力规则定义获得授权的能力的协同对接模式是双向协同模式,申请方还需要为自身业务系统配置数据反馈接口;
步骤S34.申请方的一个业务系统可以同时与多个业务系统完成对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5中,
代展示模式为属地开放属地办事应用,属地办事应用包含窗口登记收件页面以及补正补齐页面,并与协同路由完成对接,办件数据存储在属地的政务服务平台或系统内;
代收件模式为属地开放协同路由,提供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
代受理模式为属地开放办理系统的办理提交接口、办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
在步骤S6中,
当通办深度为代展示模式时,代办地申请属地办事应用的URL,并在自身的受理系统中挂载链接;
当通办深度为代收件模式时,代办地创建办事应用并录入办事应用的基本信息、网络环境以及页面URL,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向代办地办事应用颁发对接密钥,代办地基于创建的办事应用申请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并与自身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完成对接;
当通办深度为代受理模式时,代办地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中入驻代办地受理系统的能力,同时申请属地办理系统的能力并完成与属地办理系统的对接,属地配置由代办地受理系统到属地办理系统的协同路由,代办地按代收件模式所述方法完成自身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与代办地受理系统到属地办理系统协同路由的对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7中,
当通办深度为代展示模式时,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全部在属地业务系统内进行协同分发;
当通办深度为代收件模式时,代办地开发的收件页面通过属地受理系统的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查询办事指南信息并向政务服务对象展示,政务服务对象选择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并录入业务数据,按照属地配置的协同路由,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定义的属地受理系统和属地办理系统之间进行协同分发;
当通办深度为代受理模式时,代办地开发的收件页面通过属地办理系统的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查询办事指南信息并向政务服务对象展示,政务服务对象选择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并录入业务数据,按照属地配置的协同路由,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定义的代办地受理系统和属地办理系统之间进行协同分发;
其中,协同分发时,源系统调用经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的能力地址,按统一HTTP消息头的定义传递源系统ID、统一事项编码、协同规则编码、办件流水号以及业务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4中,一条协同路由中配置1个受理系统以及1个或多个办理系统,当办理系统为多个时,需指定各个办理系统分别办理哪一个办理项,并定义各个办理系统之间的串联、并联或集成式关系。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用于实现上述所述的跨域通办方法,将跨域通办支撑系统按功能模块进行拆分,包括:
协同能力规则配置模块,用于配置属地业务系统以及代办地业务系统的能力用途、能力形态、协同调用关系、协同对接模式以及是否必须入驻;
能力入驻模块,用于业务系统入驻和能力入驻;业务系统入驻包括录入系统基本信息、系统类型以及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并向入驻系统颁发对接密钥;能力入驻包括根据业务系统是受理系统、办理系统中的哪一类,调出该类系统的协同能力规则,业务系统的开发方将自己系统的能力按协同能力规则进行录入;
协同对接模块,用于可对接的系统集展示、对接申请的审核以及对接申请审核通过后向申请方颁发被申请系统所有入驻能力经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后的地址;
协同路由配置模块,用于以政务服务事项维度配置协同路由,为每个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多条协同路由;
跨域对接模块,用于属地开放内容展示以及代办地的对接;展示内容包含以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维度的办事应用、协同路由以及属地业务系统的各种接口,代办地根据自身对通办深度的不同需求申请不同的属地开放内容进行对接;
协同网关模块,用于Nginx负载集代理;将Nginx负载集同时部署在政务互联网区和电子政务外网区,两个集进行双向跨网配置,用于入驻能力的反向代理跨网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部署在政务互联网区和电子政务外网区的模块相互访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能力入驻模块在进行业务系统的能力入驻时,接口能力有接口文档的业务系统,则业务系统的开发方还能上传文档;接口能力有拨测通道的业务系统,还能录入拨测样本;
协同对接模块在对接申请审核通过后,被申请系统在能力入驻时上传了接口文档的,申请方还可以下载,若协同能力规则定义获得授权的能力的协同对接模式是双向协同的,申请方还需要为自身的业务系统配置数据反馈接口以接收反馈数据;
协同网关模块还能进行协同鉴权,接收业务源系统的调用申请,校验业务源系统对接密钥;协同网关模块还能进行协同目标寻址,接收业务源系统的调用申请,按调用申请中传递的统一事项编码在协同路由配置模块中查对应事项的协同路由、在协同路由中查协同目标系统的原始地址;协同网关模块还能进行协同分发,协同分发时,源系统调用经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的能力地址,按统一HTTP消息头的定义传递源系统ID、统一事项编码、协同规则编码、办件流水号以及业务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还包括:
能力监控模块,用于配置能力巡检计划并按能力巡检计划对业务系统的所有入驻能力进行巡检以得到巡检报告;
协同监控模块,用于记录所有业务源系统、业务目标系统之间的能力调用信息,以形成协同日志,并以办件流水号为依据,汇总协同日志,以及协同监控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中的进度;
政务服务事项监测与通知模块,用于监测政务服务事项是否发生废止或新增;已配置有协同路由的政务服务事项被废止时,向配置该政务服务事项的协同路由的属地用户、承载各协同路由各节点的业务系统的开发方、代办地用户发出通知,提示政府服务事项被废止,协同路由失效;新增政务服务事项时,通知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用户为新增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协同路由;
此时,跨域通办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8.通过能力监控模块在指定时间对业务系统的所有入驻能力进行巡检;
步骤S9.通过协同监控模块记录所有业务源系统、业务目标系统之间的能力调用信息,并形成协同日志;
步骤S10.通过政务服务事项变更监测与通知模块,监测政务服务事项是否发生废止或新增。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能力监控模块进行能力巡检时,接口能力按入驻能力时录入的拨测样本对接口能力进行调用,页面能力按入驻能力时录入的页面地址进行访问,并返回巡检结果;能力监控模块得到巡检报告后,按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用户维度输出巡检报告,对业务系统的开发方输出其入驻能力的巡检报告,对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运维用户或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用户输出其管理权限内能力的巡检报告;
协同监控模块在协同监控过程中,对于已完成、在办、未抵达以及无需经过的协同路由节点均以不同的颜进行标记,每个协同路由节点中还可以查看能力的调用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能够基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已有业务系统体系之间的协同,实现政务服务的跨域通办、跨部门通办,广泛适用于不同区划级别、不同部门级别之间的跨域通办,有效解决了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改革需求。
2、本发明提供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能够按照不同的跨域通办深度,提供不同的对接方式与对接内容,为代办地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使得代办地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实现不同通办深度的通办对接。
3、本发明不同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建设统一的跨域通办受理系统,只需要建设基于政务服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支撑系统,以使得属地与代办地的业务系统实现对接,建设成本更低,同时,属地在建设跨域通办支撑系统时,通过与属地建设的政务服务业务协同系统共用相同的功能模块,能够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
4、本发明在进行具体的政务服务办件任务时,均在代办地用户习惯使用的代办地受理系统中进行,避免了代办地综窗人员熟悉、使用多套受理系统的过程,降低了代办地综窗人员熟悉、使用多套受理系统的使用成本。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能力申请与对接规则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结构框图。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建立协同能力规则,将属地与代办地的电子政务系统按业务类型分为两类业务系统:受理系统、办理系统,并定义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力;
在步骤S1中,协同能力规则定义的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力包括接口和适应不同终端形态的页面,例如,属地受理系统入驻的能力包括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等,属地办事系统入驻的能力包括办理提交接口、办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等,代办地受理系统入驻的能力包括收件页面、数据反馈接口等。
同时,协同能力规则还定义了业务系统各项能力之间的调用关系,例如,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供代办地的受理系统调用,属地办理系统的办理提交接口、办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供代办地的受理系统调用。
其次,协同能力规则还定义了业务系统对接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接口结构和统一HTTP消息头参数名。
此外,协同能力规则还定义了业务系统的协同对接模式,协同对接模式分为如下两种:
单向协同模式:接口的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接入的业务系统通过已入驻的接口接收业务数据;
双向协同模式:接口的调用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同时接口的申请方需入驻数据反馈接口,并从申请接口中连接数据反馈接口,申请接口向申请方反馈数据时,由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调用申请方入驻的数据反馈接口以接收数据。
步骤S2.将属地业务系统(即受理系统和办理系统)的能力入驻到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按协同能力规则入驻能力,每个能力入驻时,录入能力地址、接口参数、配置自身属于哪一条或多条协同能力规则、适用于哪些政务服务事项以及自身运行在哪一种网络环境等。
步骤S3.属地业务系统对接,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申请其他业务系统入驻能力与自己的系统进行对接,具体地,请参照图2,能力的申请与对接按以下方法进行:
步骤S31.申请方申请的能力与自己系统的类型有关,具体为,受理系统申请与办理系统对接,或者办理系统申请与受理系统对接;
步骤S32.对接申请通过审核后,根据申请方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向申请方颁发被申请系统所有入驻能力经过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后的地址,以此实现各个业务系统在自己的网络环境下与其它网络环境下的业务系统对接,也就是实现跨网络环境的对接处于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业务系统,降低不同业务系统跨网络环境的对接难度;
例如,申请方系统在入驻时定义自身运行在电子政务外网,被申请能力运行在互联网,则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向申请方系统授权的是被申请能力经过网络代理后电子政务外网环境下的能力地址;
步骤S33.申请方获得授权的能力地址后,自行完成自身业务系统与之的对接开发和调试,若协同能力规则定义获得授权的能力的协同对接模式是双向协同模式,申请方还需要为自身业务系统配置数据反馈接口,以通过数据反馈接口接收反馈数据;
步骤S34.申请方的一个业务系统可以同时与多个业务系统完成对接。
步骤S4.属地按政务服务事项维度配置协同路由,协同路由是完成一个政务服务事项办件,经收件之后所需经过的受理-办理环节所承载的系统,一个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多条协同路由,政务服务事项具体经过哪一条协同路由进行流转可以由代办地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4中,一条协同路由中配置1个受理系统以及1个或多个办理系统,当办理系统为多个时,需指定各个办理系统分别办理哪一个办理项(即政务服务事项),并定义各个办理系统之间的串联、并联或集成式关系。作为优选的,在开发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协同路由配置模块时,可以将域内办事的协同路由与跨域通办的协同路由统一管理,并在系统功能层面不区分域内办事的协同路由与跨域通办的协同路由,以使得在不同场景下的政务服务事项均由代办地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决定经过哪一条协同路由进行数据流转,从而可以达到域内办事与跨域通办同标准流转,降低总体建设成本。
步骤S5.属地按不同的通办深度开放协同路由或办事应用,通办深度分为代展示模式、代收件模式以及代受理模式。
具体地,在步骤S5中,代展示模式为属地开放属地办事应用,属地办事应用包含窗口登记收件页面以及补正补齐页面,并与协同路由完成对接,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完整办事流程,且办件数据可以存储在属地的政务服务平台或系统内;具体而言,窗口经办人使用属地用户体系,并以用户名称或其他标识来区分属地内自办件和外地通办件,政务服务对象(即办事众)查看办件进度在属地政务服务网个人中心进行。
代收件模式为属地开放协同路由,提供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等接口,以便于代办地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与上述接口对接。
代受理模式为属地开放办理系统的办理提交接口、办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等接口,以便于代办地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与上述接口对接。
步骤S6.代办地按自身对通办深度的不同需求申请不同的属地开放内容并完成对接。
具体地,在步骤S6中,当通办深度为代展示模式时,代办地申请属地办事应用的URL,并在自身的受理系统中挂载链接;
当通办深度为代收件模式时,代办地创建办事应用并录入办事应用的基本信息、网络环境以及页面URL,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向代办地办事应用颁发对接密钥,代办地基于创建的办事应用申请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等接口,并与自身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完成对接,进而实现代办地受理系统与属地受理系统的对接;需要说明的是,若协同能力规则定义的属地受理系统各个接口的协同对接模式是双向协同模式的,代办地受理系统还需要配置数据反馈接口以接收反馈数据;
当通办深度为代受理模式时,代办地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中按步骤S2和步骤S3入驻代办地受理系统的能力,同时申请属地办理系统的能力并完成与属地办理系统的对接,属地按照步骤S4配置由代办地受理系统到属地办理系统的协同路由,代办地按代收件模式所述方法完成自身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与代办地受理系统到属地办事系统协同路由的对接,进而实现代办地受理系统与属地办理系统的对接。
例如,当代办地业务系统与属地业务系统的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对接时,能够达到以属地办事标准进行代办的效果;当代办地业务系统与属地业务系统的材料共享接口或材料核验接口对接时,能够达到减少政务服务对象提交纸质材料或代办地可以自行核验政务服务对象提交材料真实性的效果。
S7.办件分发,产生政务服务办件任务时,根据不同的通办深度进行办件分发。
具体地,在步骤S7中,当通办深度为代展示模式时,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全部在属地业务系统内进行协同分发;也就是说,政务服务对象从属地开发的收件页面中选择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并录入业务数据,属地开发的办事应用对接相应的协同路由,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定义的属地受理系统和属地办理系统之间进行协同分发;
当通办深度为代收件模式时,代办地开发的收件页面通过属地受理系统的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查询办事指南信息并向政务服务对象展示,政务服务对象选择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并录入业务数据,按照属地配置的协同路由,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定义的属地受理系统和属地办理系统之间进行协同分发;
当通办深度为代受理模式时,代办地开发的收件页面通过属地办理系统的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查询办事指南信息并向政务服务对象展示,政务服务对象选择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并录入业务数据,按照属地配置的协同路由,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定义的代办地受理系统和属地办理系统之间进行协同分发。
其中,协同分发时,源系统调用经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的能力地址,按统一HTTP消息头的定义传递源系统ID、统一事项编码、协同规则编码、办件流水号以及业务数据。
同时,跨域通办支撑系统使用事项编码查询到该政务服务事项生效的协同路由,到协同路由定义的协同目标系统,再使用协同规则编码定义的调用关系,由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调用目标系统入驻的原始地址,并传递业务数据。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跨域通办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8.通过能力监控模块在指定时间对业务系统的所有入驻能力进行巡检;
步骤S9.通过协同监控模块记录所有业务源系统、业务目标系统之间的能力调用信息,并形成协同日志;
步骤S10.通过政务服务事项变更监测与通知模块,监测政务服务事项是否发生废止或新增。
另一方面,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用于实现上述所述的跨域通办方法,将跨域通办支撑系统按功能模块进行拆分,包括协同能力规则配置模块、能力入驻模块、协同对接模块、协同路由配置模块、跨域对接模块、协同网关模块、能力监控模块、协同监控模块以及政务服务事项监测与通知模块。
协同能力规则配置模块,用于配置属地业务系统以及代办地业务系统的能力用途、能力形态(即接口或适应不同终端形态的页面)、协同调用关系、协同对接模式以及是否必须入驻等。
能力入驻模块,用于业务系统入驻和能力入驻。其中,业务系统入驻包括录入系统基本信息、系统类型以及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并向入驻系统颁发对接密钥,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属地用户可以入驻受理系统和办理系统,而代办地用户仅可以入驻受理系统。能力入驻包括根据业务系统是受理系统、办理系统中的哪一类,调出该类系统的协同能力规则,业务系统的开发方将自己系统的能力按协同能力规则进行录入;作为优选的,能力入驻模块在进行业务系统的能力入驻时,接口能力有接口文档的业务系统,则业务系统的开发方还能上传文档;接口能力有拨测通道的业务系统,还能录入拨测样本。此外,能力入驻模块还可以配置能力库,以通过能力库存储管理所有入驻的业务系统和能力。
协同对接模块,用于可对接的系统集展示、对接申请的审核以及对接申请审核通过后向申请方颁发被申请系统所有入驻能力经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后的地址。
其中,对于可对接的系统集展示,申请方选择自身业务系统的类型,协同对接模块在已入驻到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业务系统中筛选出可以与申请方业务系统对接的系统,申请方可以自行选择一个或多个系统发起对接申请。对于对接申请的审核,由被申请方审核,申请信息将展示申请方的业务系统信息。当对接申请审核通过后,根据申请方业务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向申请方颁发被申请系统所有入驻能力经过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后的地址,需要说明的是,若被申请系统在能力入驻时上传了接口文档的,申请方还可以下载,若协同能力规则定义获得授权的能力的协同对接模式是双向协同的,申请方还需要为自身的业务系统配置数据反馈接口以接收反馈数据。
协同路由配置模块,用于以政务服务事项维度配置协同路由,为每个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多条协同路由,具体地,一条协同路由中以拓扑图的形式配置1个受理系统以及1个或多个办理系统,当办理系统为多个时,需指定各个办理系统分别办理哪一个办理项,并定义各个办理系统之间的串联、并联或集成式关系。此外,协同路由配置模块还可以配置协同路由库,以通过协同路由库存储管理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的协同路由。
跨域对接模块,用于属地开放内容展示以及代办地的对接。其中,展示内容包含以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维度的办事应用、协同路由以及属地业务系统的各种接口,代办地根据自身对通办深度的不同需求申请不同的属地开放内容进行对接。
协同网关模块,用于Nginx负载集代理;将Nginx负载集同时部署在政务互联网区和电子政务外网区,两个集进行双向跨网配置,用于入驻能力的反向代理跨网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部署在政务互联网区和电子政务外网区的模块相互访问。
同时,协同网关模块还能进行协同鉴权,接收业务源系统的调用申请,校验业务源系统对接密钥;协同网关模块还能进行协同目标寻址,接收业务源系统的调用申请,按调用申请中传递的统一事项编码在协同路由配置模块中查对应事项的协同路由、在协同路由中查协同目标系统的原始地址;协同网关模块还能进行协同分发,协同分发时,源系统调用经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的能力地址,按统一HTTP消息头的定义传递源系统ID、统一事项编码、协同规则编码、办件流水号以及业务数据。
能力监控模块,用于配置能力巡检计划并按能力巡检计划对业务系统的所有入驻能力进行巡检以得到巡检报告。具体地,能力巡检计划可以包括进行巡检的时间周期以及在单个时间周期内的巡检次数,例如,时间周期可以按小时、天、周或月等进行配置。同时,能力监控模块按能力巡检计划进行能力巡检时,接口能力按入驻能力时录入的拨测样本对接口能力进行调用,页面能力按入驻能力时录入的页面地址进行访问,并返回巡检结果;能力监控模块得到巡检报告后,按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用户维度输出巡检报告,具体为,对业务系统的开发方输出其入驻能力的巡检报告,对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运维用户或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用户输出其管理权限内能力的巡检报告。
协同监控模块,用于记录所有业务源系统、业务目标系统之间的能力调用信息,以形成协同日志,并以办件流水号为依据,汇总协同日志,以及协同监控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中的进度。作为优选的,协同监控模块在协同监控过程中,对于已完成、在办、未抵达以及无需经过的协同路由节点均以不同的颜进行标记,每个协同路由节点中还可以查看能力的调用状态。
政务服务事项监测与通知模块,用于监测政务服务事项是否发生废止或新增。具体地,已配置有协同路由的政务服务事项被废止时,向配置该政务服务事项的协同路由的属地用户、承载各协同路由各节点的业务系统的开发方、代办地用户发出通知,提示政府服务事项被废止,协同路由失效;新增政务服务事项时,通知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用户为新增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协同路由。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若属地建设有自用的政务服务业务协同系统,在具体建设时,上述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协同能力规则配置模块、能力入驻模块、协同对接模块、协同路由配置模块、协同网关模块、能力监控模块、协同监控模块以及政务服务事项监测与通知模块可以与属地在属地范围内自用的政务服务业务协同系统共用相同的功能模块,此时只需要在具体的协同路由中予以标识是属地内的协同路由还是跨域通办的协同路由,并在跨域对接模块中仅展示跨域通办的协同路由即可,从而进一步降低建设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成本。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01:5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75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