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会诊系统及方法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1610910972.3
  • 20161019
  • CN107978346A
  • 20180501
  • 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王兴维;邰从越;吴泰华;郭晓红;宣宇清
  • G16H20/00
  • G16H20/00 G16H40/00 H04L29/08

  •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件园东路5号3号楼403-404A
  • 辽宁(21)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黄威;喻嵘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远程会诊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申请端,配置为发送远程会诊请求;第一前置端,配置为将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所述中心端;中心端,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前置端发送的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将所述远程会诊请求转发至专家端,并接收所述专家端发送的响应;专家端,配置为对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做出响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前置端,将仅接入局域网的申请端的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所述中心端,中心端将远程会诊请求转发至专家端,再将专家端的响应发送至第一前置端,以发送给申请端,从而实现了各医院的医生不需要在专门的会诊室即可使用自己的计算机进行远程会诊,从而提高了会诊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远程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申请端、第一前置端、中心端和至少一专家端;

所述申请端,配置为发送远程会诊请求;

所述第一前置端,配置为接收所述远程会诊请求且发送至所述中心端,并接收所述中 心端发送的响应;

所述中心端,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前置端发送的所述远程会诊请求且转发至专家端, 并接收所述专家端发送的响应;

所述专家端,配置为对其接收到的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做出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程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置端,包括第一网卡 模块和第二网卡模块;

所述第一网卡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申请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第二网 卡模块,以及接收所述第二网卡模块发送的响应,将所述响应发送至申请端;

所述第二网卡模块配置为将其接收到的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所述中心端,并接收所述 中心端发送的响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程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会诊系统还包括第二前 置端,

所述第二前置端,配置为接收所述中心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发送至专家端,以及 接收所述专家端的响应,并将所述响应发送至所述中心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远程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置端包括第三网卡模 块和第四网卡模块;

所述第三网卡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中心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发送至第四网卡模 块,以及接收所述第四网卡模块发送的响应,将所述响应发送至所述中心端;

所述第四网卡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专家端发送的对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做出的响应,将 所述响应发送至中心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程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专家端,还配置为直接对所 述中心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做出响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程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置端还包括数据抽取 模块;

所述数据抽取模块,配置为提取与所述远程会诊请求相应的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并 在所述申请端发送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后,将所述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传送至所述中心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程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端包括网络服务器;

所述网络服务器,配置为转发远程会诊请求和响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远程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服务器包括自动路由组 件;

所述自动路由组件,配置为根据预设分配规则,实现远程会诊请求由所述申请端发送 至专家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远程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端还包括数据库服务 器;

所述数据库服务器,配置为存储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以供所述专家端直接下载。

11.一种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会诊方法包括:

接收申请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

将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中心端;

接收所述中心端发送的响应;

将所述响应发送至申请端。

12.一种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会诊方法包括:

接收中心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

将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专家端;

接收所述专家端发送的响应;

将所述响应发送至中心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远程会诊系统及方法。

远程会诊(Remote Medicine)的概念是美国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其是指运用计 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水平、降低医 疗总开支及满足公众健康服务需求的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发展 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发展也严重失衡。三级医院基本分布 在大、中城市,而高水平的医疗专家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三甲医院。因此,对于病人,特别是边 远地区的病人,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这些病人在病情危重或者出现疑难杂症而 无法在当地进行时,往往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因异地就诊而产生的交通 费用、家属陪同费用、重复检验费用等都给病人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路途的颠簸也 给病人本已脆弱的病体造成了伤害,而许多没有条件到大医院就诊的病人则耽搁了诊疗, 给病人和家属造成了身心上的痛苦。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到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 诊疗,造成基层医院病人纷纷流入市场医院,加重了市级医院的负担,造成床位紧张,使得 医疗资源更加分布不均和浪费。因此,积极发展远程会诊能够有效缓解边远地区的病人看 病难的问题。

传统的远程会诊系统大多是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进行搭建。但是医疗专家日 常办公的计算机都是连接医院内部的局域网中,与医院以外的网络无法接连,在会诊时,无 论是申请方还是专家方均需要到专门的能够连接医院以外的网络的计算机上进行会诊,以 至于影响了会诊的效率。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基于医疗系统的桌面端进行远程会诊的 远程会诊系统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远程会诊系统,包括申请端、第一前置端、 中心端和至少一专家端;

所述申请端,配置为发送远程会诊请求;

所述第一前置端,配置为接收所述远程会诊请求且发送至所述中心端,并接收所 述中心端发送的响应;

所述中心端,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前置端发送的所述远程会诊请求且转发至专家 端,并接收所述专家端发送的响应;

所述专家端,配置为对其接收到的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做出响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置端,包括第一网卡模块和第二网卡模块;

所述第一网卡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申请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第 二网卡模块,以及接收所述第二网卡模块发送的响应,将所述响应发送至申请端;

所述第二网卡模块配置为将其接收到的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所述中心端,并接收 所述中心端发送的响应。

作为优选,所述远程会诊系统还包括第二前置端,

所述第二前置端,配置为接收所述中心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发送至专家端, 以及接收所述专家端的响应,并将所述响应发送至所述中心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前置端包括第三网卡模块和第四网卡模块;

所述第三网卡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中心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发送至第四网 卡模块,以及接收所述第四网卡模块发送的响应,将所述响应发送至所述中心端;

所述第四网卡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专家端发送的对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做出的响 应,将所述响应发送至中心端。

作为优选,所述专家端,还配置为直接对所述中心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做出响 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置端还包括数据抽取模块;

所述数据抽取模块,配置为提取与所述远程会诊请求相应的病历信息和影像数 据,并在所述申请端发送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后,将所述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传送至所述中 心端。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端包括网络服务器;

所述网络服务器,配置为转发远程会诊请求和响应。

作为优选,所述网络服务器包括自动路由组件;

所述自动路由组件,配置为根据预设分配规则,实现远程会诊请求由所述申请端 发送至专家端。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端包括数据库服务器;

所述数据库服务器,配置为存储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以使所述专家端能够获取 所述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端还包括数据库服务器;

所述数据库服务器,配置为存储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以供所述专家端直接下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远程会诊方法,所述远程会诊方法包括:

接收申请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

将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中心端;

接收所述中心端发送的响应;

将所述响应发送至申请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远程会诊方法,所述远程会诊方法包括:

接收中心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

将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专家端;

接收所述专家端发送的响应;

将所述响应发送至中心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 第一前置端,将仅接入局域网的申请端的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所述中心端,中心端将远程 会诊请求转发至专家端,再将专家端的响应发送至第一前置端,以发送给申请端,从而实现 了各医院的医生不需要在专门的会诊室即可使用自己的计算机进行远程会诊,从而提高了 会诊效率。

图1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二的数据抽取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二的自动路由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方法的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方法的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 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远程 会诊系统,具体可以包括申请端10、第一前置端20、中心端30和至少一专家端40。

申请端10,配置为发送远程会诊请求。具体地,申请端10是指需要发起会诊的一 方。例如,可以是医院,医院一般有专门的医院管理系统,医生遇有特殊病患需要请专家会 诊时,可以由医生自己的医院管理系统的桌面端发起远程会诊请求。

第一前置端20,配置为接收所述远程会诊请求且发送至所述中心端30,并接收所 述中心端30发送的响应。

具体地,通常情况下,医院的医生所使用的电脑仅接入局域网,无法与互联网连 接。因此本实施例还配置有第一前置端20,第一前置可同时接入局域网和互联网,例如,可 在第一前置端20设置两块网卡,其一个网卡接入局域网,以便于接收申请端10发送的远程 会诊请求,另一具网卡接入互联网,以便于将远程会诊请求,向中心端30发送,以便于发送 至专家端40。

所述中心端30,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前置端20发送的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将所述 远程会诊请求转发至专家端40,并接收所述专家端40发送的响应。

具体地,接收第一前置端20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向专家端40直接或间接发送 该远程会诊请求,同时接收专家端40直接或间接发送的响应,转发至申请端10。

所述专家端40,配置为对其接收到的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做出响应。

具体地,专家端40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接收中心端30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做出 响应。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申请端10发送远程会诊请求时与专家端40对远程会诊 请求做出的响应可能存在延时,而且专家端40还需要事先下载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因此, 在申请端10发送出远程会诊请求后的一段时间,可进行实时的远程会诊。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通常发起请求会诊的申请端10为下级医院,而专家端40 为上级医院,而且专家端40可以为多个,具体为申请端10分配哪个专家端40,可以由中心端 30根据预设的分配规则进行分配。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前置端20,将仅接入局域网的申请端10的 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所述中心端30,中心端30将远程会诊请求转发至专家端40,再将专家 端40的响应发送至第一前置端20,以发送给申请端10,从而实现了各医院的医生不需要在 专门的会诊室即可使用自己的计算机进行远程会诊,从而提高了会诊效率。

图2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远程会诊系统在 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更加详细地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 的远程会诊系统,具体可以包括如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置端20,包括第一网卡模块和第二网卡模块。

所述第一网卡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申请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第 二网卡模块,以及接收所述第二网卡模块发送的响应,将所述响应发送至申请端10;

所述第二网卡模块配置为将其接收到的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所述中心端30, 并接收所述中心端30发送的响应。

具体地,为使第一前置端20能够同时接入局域网和互联网,本实施例在第一前置 端20设置有第一网卡模块和第二网卡模块。以便于同时连接局域网和互联网,以便于能够 将申请端10的远程会诊请求、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发送至中心端3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置端20还包括数据抽取模块;

所述数据抽取模块,配置为提取与所述远程会诊请求相应的病历信息和影像数 据,并在所述申请端10发送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后,将所述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传送至所述 中心端30。

具体地,医院的医疗系统包括很多子系统,例如,电子病历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 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等,在申请端10发起远程会 诊请求时,为使专家端40更准确地进行会诊,需要事先将与病患相关的资料,例如,病历信 息和影像数据发送至专家端40,因此,在第一前置端20设置有数据抽取模块,可以采用现有 技术中的数据抽取技术,例如,爬虫技术,对医院的医疗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数据抽取,获 得所有与病患相关的医疗信息,以便于发送至专家端40。

如图3所示,为数据抽取模块的示意图。由于实现数据抽取可由第三方软件实现, 因此,本实施例的数据抽取模块可以包括数据抽取控制中心和数据抽取医院端。当申请端 10发起远程会诊请求时,数据抽取控制中心的医院端监控组件监控到远程会诊请求时,根 据消息服务组件接收的消息,可以向医院端消息服务组件发送数据抽取的指令,医院端消 息服务组件再向数据抽取组件发送数据抽取指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前置端20还同时与 医院本地的数据库服务器连接,以便于对医院本地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病历信息和/或影 像数据的抽取。采用数据抽取的方式,可以保障远程会诊所涉及的病患信息完整,以保证会 诊的结果准确性。

进一步地,所述远程会诊系统还包括第二前置端50。

所述第二前置端50,配置为接收中心端30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发送至专家端 40,以及接收所述专家端40的响应,并将所述响应发送至所述中心端30。

具体地,专家端40仅能接入其所在医院的局域网,而无法接入局域网,为使专家端 40不必到特定的会诊室进行远程会诊,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第二前置端50,第二前置端50可 以同时接入局域网和互联网,以便于接收远程会诊请求,并将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专家端 40。

所述第二前置端50包括第三网卡模块501和第四网卡模块502;

所述第三网卡模块501配置为接收所述中心端30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并发送至 第四网卡模块502,以及接收所述第四网卡模块502发送的响应,将所述响应发送至所述中 心端30;

所述第四网卡模块502配置为接收所述专家端40发送的对所述远程会诊请求做出 的响应,将所述响应发送至中心端30。

具体地,为使第二前置端50能够同时接入局域网和互联网,在第二前置端50设置 第三网卡模块501和第四网卡模块502,以便于第二前置端50能够在专家端40和中心端30之 间转发消息,保证专家端40仅接入局域网,保证专家端40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将申请的端 的远程会诊请求通过第一前置端20、中心端30和第二前置的转发而发送至专家端40,而实 现实时的远程会诊。

进一步地,中心端30包括网络服务器(即Web服务器);

所述网络服务器,配置为转发远程会诊请求和响应。

所述网络服务器包括自动路由组件;

所述自动路由组件,配置为根据预设分配规则,将实现远程会诊请求由所述申请 端10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专家端40。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在很多情况下,发起请求会诊的申请端10为下级医院,而 专家端40为上级医院,而且专家端40可以为多个,具体为申请端10分配哪个专家端40,可以 由中心端30根据预设的分配规则进行分配。

如图4所示,为自动路由组件,此时,网络服务器相当于服务端,申请端10和专家端 40相当于客户端。当发起远程会诊请求时,触发路由判定,在自动路由组件的路由判定规则 下,服务端为作为客户端的申请端10指定所转发远程会诊请求的专家端40,同时还接收申 请端10的各数据,如影像数据,进行影像存储,以便于作为客户端的专家端40进行下载。对 于申请端10和专家端40,其最核心的是缓存管理机制,可以对各数据,如影像数据进行影像 浏览和影像下载。

进一步地,中心端30还包括数据库服务器;

所述数据库服务器,配置为存储所述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以使所述专家端40能 够获取所述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第二前置端50。

具体地,为使专家端40能够更准确地实现远程会诊,需要专家端40预先下载,或者 在远程会诊的过程中下载病历信息和/或影像数据,如果这类数据较多,则需要专家门逐项 过滤,影响会诊的效率,本实施例在申请端10发起远程会诊请求时,便将病历信息和/或影 像数据发送网络服务器,以便于第二前置端50下载病历信息和/或影像数据,这样专家端40 在需要查看病历信息和/或影像数据时,可以通过局域网连接的方式,向第二前端置发送查 看的请求,由于局域网速度通常较快,这样能够提高会诊的效率;如果在远程会诊时,相关 的影像数据没有缓存完毕,可以根据缓存比例进行判断,使第二前置端50连接数据库服务 器,以有损压缩但不影响诊断的数据形式进行展现,同时第二前置端50的后台逐步下载原 始图像,并在专家端40显示。同时,本实施例在会诊时,可以实现影像数据的同步操作,而不 再以视频辅流进行展示,也就是说专家端40和申请端10可以同时操作同一影像数据,而申 请端10和专家端40也会实时显示操作的结果。

具体地,为使专家端40的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会诊,申请端10需要先将病患的 病历信息和影像数据发送至中心端30,具体是中心端30的服务器,以便于专家端40进行预 先的下载;而且,如果存在多个专家端40,也便于多个专家端40进行下载。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前置端20,将仅接入局域网的申请端10的 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所述中心端30,中心端30将远程会诊请求转发至专家端40,再将专家 端40的响应发送至第一前置端20,以发送给申请端10,从而实现了各医院的医生不需要在 专门的会诊室即可使用自己的计算机进行远程会诊,从而提高了会诊效率。

图5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三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远程 会诊系统,具体可以包括:

所述专家端40,还配置为直接对所述中心端30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做出响应。

具体地,中心端30还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所述数据库服务器,配置为存储所述病历 信息和影像数据,以供所述专家端40下载。

本实施例与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专家端40并非通过第二前置端50与 中心端30连接,而是直接与中心端30连接。在某些情况下,专家可以在家办公,在家办公的 情况下,接收远程会诊请求,专家的电脑可直接连接中心端30,可以直接由中心端30的数据 库服务器下载病历信息和/或影像数据。

本实施例在申请端10发起远程会诊请求时,便将病历信息和/或影像数据发送网 络服务器,以便于专家端40下载病历信息和/或影像数据,这样专家端40在需要查看病历信 息和/或影像数据时,可以直接向中心端30的数据库服务器发送下载的请求;如果在远程会 诊时,相关的影像数据没有缓存完毕,可以根据缓存比例进行判断,使专家端40连接数据库 服务器,以有损压缩但不影响诊断的数据形式进行展现,同时专家端40的后台逐步下载原 始图像,并在专家端40显示。

中心端30同时还设置有应用服务器,以便于进行一些其他应用服务,例如,通讯服 务。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既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相组合实施,将如图1至图4所 示的实施例组合实施,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前置端,将仅接入局域网的申请端的远程 会诊请求发送至所述中心端,中心端将远程会诊请求转发至专家端,再将专家端的响应发 送至第一前置端,以发送给申请端,从而实现了各医院的医生不需要在专门的会诊室即可 使用自己的计算机进行远程会诊,从而提高了会诊效率。

图7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方法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远程 会诊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701,接收申请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

S702,将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中心端。

S703,接收中心端发送的响应。

S704,将响应发送至申请端。

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是第一前置端,由于申请端接入局域网,与中心端并非直接 连接,因此,通过同时接入局域网和互联网的第一前置端来发送远程会诊请求。

本实施例的远程会诊方法,通过采用上述步骤进行远程会诊实现机制与上述图1 所示实施例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现机制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记载,在 此不再赘述。

图8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方法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远程会诊方法在 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更加详细地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图8所示,本 实施例的远程会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801,接收中心端发送的远程会诊请求。

S802,将远程会诊请求发送至专家端。

S803,接收专家端发送的响应。

S804,将响应发送至中心端。

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是第二前置端,由于专家端接入局域网,与中心端并非直接 连接,因此,通过同时接入局域网和互联网的第二前置端来发送远程会诊请求。

本实施例的远程会诊方法,通过采用上述步骤进行远程会诊实现机制与上述图1 所示实施例的远程会诊系统的实现机制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记载,在 此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 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14:58: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72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