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L9/06
1.一种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架包括上层和下层两部分,且上层和下层平行;上层设置试管孔(1)、申请单插槽(3),下层设置固定孔(2);所述试管孔与固定孔上下对应;每个试管孔旁边对应设置申请单插槽,且在上层部分侧面设置标签区;所述申请单插槽为长方形开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上设置胶圈(4),固定孔底部呈弧形,底部中间带小孔(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试管架底部设置可拆卸的托盘(5);所述托盘与固定孔之间距离为2-3cm。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所述液体可以是血液、尿液等。
试管架通常用于现代医学检验中放置液体样本,现有技术中,目前普遍使用50孔的试管架,首先,患者留取血液、尿液等样本送检时,需要同时交给医务人员试管和检验申请单,而在留存及交接样本的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解释说明多次,且不易让患者迅速且准确理解,医务人员还需时刻准备接受患者的检验申请单,存在瞬时人手紧张的问题;其次,没有条码系统的医院,容易出现人员操作误差、进而导致样本和申请单不对应的情形,而即使有条码系统的医院容易出现条码被残留在试管外的血液或尿液等污染导致读码失败的情形,必须有检验申请单一同送检才能保证检验信息正确录入,报告顺利发出,存在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纰漏的问题。此外,现有试管架底部镂空,容易造成试管外残留液体流下污染台面,运输过程中发生遗撒,不符合相关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液体样本检测中,需要样本试管和申请单同时交接、过程繁琐、人力成本高且容易造成纰漏的缺陷,以及提高试管架底部清洁度。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通过在试管架上特定地设置申请单插槽、且所述插槽与样品试管孔一一对应,进而便于患者自助送检液体样品、以及医务人员无差错收集液体样本;此外,还特定地在试管架底部设置可拆卸的托盘,以实现不遗撒、确保生物安全。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架包括上层和下层两部分,且上层和下层平行;上层设置试管孔(1)、申请单插槽(3),下层设置固定孔(2);所述试管孔与固定孔上下对应;每个试管孔旁边对应设置申请单插槽,且在上层部分侧面设置标签区;所述申请单插槽为长方形开口。
优选地,固定孔上设置胶圈(4),固定孔底部呈弧形,底部中间带小孔(6)。
优选地,在上述试管架底部设置可拆卸的托盘(5);所述托盘与固定孔之间距离为2-3cm。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解释:
(1)本实用新型首次在试管架上层设置与试管孔对应的申请单插槽,且侧面准确标注后,使得患者在送检样品时,样品和相应的申请单能一一对应,也便于医务人员准确收集;
(2)固定孔上设置胶圈,能起到底部缓冲的作用,在放置试管以及运输试管架时更平稳;此外,固定孔底部的特殊设计,使得试管外壁的残留液体能顺畅地流入弧形底部、进而流入底部设置的托盘中;
(3)可拆卸托盘的设置,能准确收集试管遗撒的液体,保证试管架整体以及检测台面的清洁,无需在试管架外额外配备托盘。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便于患者自助送检,同时便于医务人员准确收集,送检;样本收集过程简单、降低人力成本,且不容易出现样品与申请单不对应的偏差。
(2)试管架清洁度提高,放置或运输样本过程中,不容易出现遗撒。
(3)本实用新型经医务人员试用,在液体样本检测中,特别是尿液检测中,具有省时、省力且精准的效果,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价值,值得在样本检测中大力推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分体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剖面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的使用状态图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特提供如下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特定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如附图1所述,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样本收集试管架,其包括上层和下层部分,两部分相距3cm,且二者平行。上层内侧设置两排平行的试管孔(1),在两排试管孔外侧设置与试管孔(1)平行的两排申请单插槽(3),各申请单插槽与试管孔一一对应,所述申请单插槽为长方形开口,便于放置申请单、且申请单不容易掉出;下层设置固定孔(2);所述固定孔与上层的试管孔(1)上下对应,便于插试管;同时,在上层的侧面设置清晰的四栏标签区,其上具体标注试管孔和申请单插槽,便于患者准确放置。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基础上,在下层的固定孔上设置胶圈(4),且固定孔底部呈弧形,底部中间带小孔,同时在本实用新型试管架底部设置可拆卸的托盘(5),所述托盘与固定孔之间距离为2-3cm;便于试管外壁的残留液体流入固定孔底部(6)、进而流入托盘(5)。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与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在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14:4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7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