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2111177599.2
  • 20211009
  • CN113902548A
  • 20220107
  • 郑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 彭华山;李健刚;陈书彬;路文洁;范松柏;经延辉;李志刚;耿沛;邵煜;高戈;范阳;刘康;王凡;李娟;孙雯;温亚辉
  • G06Q40/02
  • G06Q40/02 G06Q10/10 G06V40/16

  •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嵩山南路262号
  • 河南(41)
  • 郑州旭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高超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属于信息技术领域,包括以下办理流程:A1:借款人发起贷款申请;A2: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预审批;A3: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核验及不动产现实状况查勘;A4:金融机构贷款审批;A5:签署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A6:线上抵押登记;A7:金融机构放款;本发明中,借助不动产登记系统与金融机构信贷系统深度直连直通,达到贷款申请、联动审批、在线签约、抵押登记、权证入库及放款等环节齿轮式嵌合、无缝衔接,贷款及抵押登记满足“一件事”办理要求,从而可为贷款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办理流程安全可靠,简单快捷,能够为贷款人员节省大量的宝贵时间。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办理流程:

A1:借款人发起贷款申请;

A2: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预审批;

A3: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核验及不动产现实状况查勘;

A4:金融机构贷款审批;

A5:签署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

A6:线上抵押登记;

A7:金融机构放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1中借款人发起贷款申请方式包括线下申请、线上申请或拨打客服热线,且所述线下申请,客户到金融机构营业场所,联系客户经理,通过移动营销App提交贷款申请;且所述线上申请,客户可登录金融机构的手机App、或小程序,在线提交贷款申请;且所述拨打,通过拨打客服热线进行贷款申请;

所述步骤A3中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核验及不动产现实状况查勘包括线下核验或线上核验,在所述线下核验中,金融机构预审批通过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与贷款客户预约核验时间,确定时间后,客户经理按预约时间上门,核验客户办理贷款及抵押登记真实意愿,同时拍摄并查勘不动产的现实状况,及时利用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将核验结果反馈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在所述线上核验中,贷款客户自行通过场景视频、多人视频技术远程进行贷款及抵押登记真实意愿表达并经金融机构信贷部门确认,同时利用视频通话方式完成信贷部门对不动产现实状况的核验;

在所述步骤A4金融机构贷款审批中,金融机构核验完成贷款客户的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后,信贷系统经贷款客户授权通过直连端口读取不动产登记系统、个人征信、公安系统等相关数据,金融机构后台利用大数据风控模型(自动)完成贷款终审,完成综合授信审批;

在所述步骤A7金融机构放款中,金融机构信贷系统接收到电子登记证明后,完成电子登记证明核实及押品入库,金融机构复核客户资料、信贷系统信息、放款条件等内容后,审批放款或启用额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还包括摄像头以及信号处理模块,摄像头采集的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模块处理后进一步提高采集信号的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2中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预审批包括如下流程:

A21:金融机构收到贷款申请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客户初筛、介绍贷款、抵押登记流程及所需资料,并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

A22:贷款客户通过金融机构手机App或者采取电子签名授权金融机构查询客户个人征信、利用信贷系统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端口读取有关不动产的权属及限制信息;

A23:金融机构进行线上估价,并进行预审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5签署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中包括如下流程:

步骤A51:审批通过的客户,金融机构客户经理与客户面谈(线下)或通过多方视频进行远程沟通(线上),金融机构客户经理告知贷款客户贷款、抵押登记采取电子签名,一次电子签名会用于贷款及抵押登记申请所有相关材料,并告知贷款客户须仔细查看需要签名的电子材料,签署的相关电子材料将会用于贷款及抵押登记申请;

步骤A52:洽谈成功后,按照沟通结果将客户贷款、抵押登记意愿等信息利用贷款客户金融机构手机App或者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提交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

步骤A53:金融机构确认后,信贷系统利用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端口获取不动产权属信息,在嵌入信贷系统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不动产登记申请表、询问笔录等贷款及抵押登记材料模板的基础上生成相关电子材料,并发送至贷款客户金融机构手机App或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

步骤A54:贷款客户通过手机App或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确认贷款申请信息,并进行人脸识别、微表情识别、短信验证、联网核查拍摄照片或视频认证等;

步骤A55:贷款客户及关系人认证完成后在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电子材料上签署电子签名,完成后相关电子材料回推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

步骤A56:金融机构线上完成风控核验(个别金融机构利用风控模型自动进行核验),并对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相关电子材料的内容及电子签名完整情况进行审核;

步骤A57:核验无误后,在信贷系统为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相关材料加盖电子印章,并生成抵押登记申请电子案卷(含登记申请表、主债权合同、抵押合同、询问记录等电子材料),经客户电子签名、金融机构加盖电子章后的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完成CFCA认证,贷款客户可通过金融机构手机App或者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查看PDF版的申请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6线上抵押登记包括如下流程:

步骤A61:贷款客户与金融机构确认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相关电子材料无误后,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将抵押登记电子案卷推送至不动产登记系统发起抵押登记线上申请;

步骤A62: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在线完成受理、审核、登簿,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登记证明并实时反馈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流程:

S1:开放端口系统直连;

S2:要件互嵌,数据互用;

S3:安全防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S1开放端口系统直连包括如下技术流程:

S11:根据各家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对不动产数据的需求,向各金融机构明确数据开放边界和信息共享范围;

S12:双方数据交换采用独立的前置交换服务,并应用隔离网闸进行信息隔离;

S13:信息共享采用OAuth2.0用户验证和授权标准,使用RSA算法确保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S2要件互嵌,数据互用包括如下技术流程:

S21:不动产登记部门与金融机构业务系统互相嵌入必需的要件模板;

S22:不动产登记部门按照登记要件清单在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内嵌入登记申请表、询问笔录等;

S23:金融机构按照信贷产品提供并在不动产登记系统内嵌入相应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等模板;

S24:相关权利人通过电子签名授权书的形式授权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获得授权前提下可利用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端口读取相关不动产的坐落、不动产单元号、不动产类型、面积、用途、权属证书号、限制性信息等内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4安全防范包括如下技术流程:

S31:不动产登记部门通过与金融机构签署业务合作协议、约定保密条款、报备业务人员等措施进一步保障登记和信息安全;

S32:金融机构通过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实现实时监测押品动态来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保障金融安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

不动产抵押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以借款人或第三人拥有的房地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抵押物担保的范围包括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本金、利息和实现抵押物抵押权的费用及抵押合同约定的其他内容,目前,贷款申请人在以抵押的形式进行贷款时仍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流程复杂,在进行贷款申请、联动审批、在线签约、抵押登记、权证入库及放款等环节,需要贷款申请人在评估机构、金融机构和不动产中心之间多次往返办理各类事项,过程较为繁琐,衔接性差,导致出错的概率较大,并导致申请及办理周期长,因此,现阶段市场上亟需一种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贷款申请人在以抵押的形式进行贷款时仍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流程复杂,在进行贷款申请、联动审批、在线签约、抵押登记、权证入库及放款等环节,需要贷款申请人在评估机构、金融机构和不动产中心之间多次往返办理各类事项,过程较为繁琐,衔接性差,导致出错的概率较大,并导致申请及办理周期长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包括以下办理流程:

A1:借款人发起贷款申请;

A2: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预审批;

A3: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核验及不动产现实状况查勘;

A4:金融机构贷款审批;

A5:签署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

A6:线上抵押登记;

A7:金融机构放款。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步骤A1中借款人发起贷款申请方式包括线下申请、线上申请或拨打客服热线,且所述线下申请,客户到金融机构营业场所,联系客户经理,通过移动营销App提交贷款申请,且所述线上申请,客户可登录金融机构的手机App、或小程序,在线提交贷款申请,且所述拨打,通过拨打客服热线进行贷款申请,所述步骤A3中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核验及不动产现实状况查勘包括线下核验或线上核验,在所述线下核验中,金融机构预审批通过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与贷款客户预约核验时间,确定时间后,客户经理按预约时间上门,核验客户办理贷款及抵押登记真实意愿,同时拍摄并查勘不动产的现实状况,及时利用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将核验结果反馈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在所述线上核验中,贷款客户自行通过场景视频、多人视频技术远程进行贷款及抵押登记真实意愿表达并经金融机构信贷部门确认,同时利用视频通话方式完成信贷部门对不动产现实状况的核验,在所述步骤A4金融机构贷款审批中,金融机构核验完成贷款客户的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后,信贷系统经贷款客户授权通过直连端口读取不动产登记系统、个人征信、公安系统等相关数据,金融机构后台利用大数据风控模型(自动)完成贷款终审,完成综合授信审批,在所述步骤A7金融机构放款中,金融机构信贷系统接收到电子登记证明后,完成电子登记证明核实及押品入库,金融机构复核客户资料、信贷系统信息、放款条件等内容后,审批放款或启用额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步骤A2中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预审批包括如下流程:

A21:金融机构收到贷款申请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客户初筛、介绍贷款、抵押登记流程及所需资料,并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

A22:贷款客户通过金融机构手机App或者采取电子签名授权金融机构查询客户个人征信、利用信贷系统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端口读取有关不动产的权属及限制信息;

A23:金融机构进行线上估价,并进行预审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步骤A5签署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中包括如下流程:

步骤A51:审批通过的客户,金融机构客户经理与客户面谈(线下)或通过多方视频进行远程沟通(线上),金融机构客户经理告知贷款客户贷款、抵押登记采取电子签名,一次电子签名会用于贷款及抵押登记申请所有相关材料,并告知贷款客户须仔细查看需要签名的电子材料,签署的相关电子材料将会用于贷款及抵押登记申请;

步骤A52:洽谈成功后,按照沟通结果将客户贷款、抵押登记意愿等信息利用贷款客户金融机构手机App或者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提交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

步骤A53:金融机构确认后,信贷系统利用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端口获取不动产权属信息,再嵌入信贷系统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不动产登记申请表、询问笔录等贷款及抵押登记材料模板的基础上生成相关电子材料,并发送至贷款客户金融机构手机App或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

步骤A54:贷款客户通过手机App或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确认贷款申请信息,并进行人脸识别、微表情识别、短信验证、联网核查拍摄照片或视频认证等;

步骤A55:贷款客户及关系人认证完成后在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电子材料上签署电子签名,完成后相关电子材料回推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

步骤A56:金融机构线上完成风控核验(个别金融机构利用风控模型自动进行核验),并对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相关电子材料的内容及电子签名完整情况进行审核;

步骤A57:核验无误后,在信贷系统为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相关材料加盖电子印章,并生成抵押登记申请电子案卷(含登记申请表、主债权合同、抵押合同、询问记录等电子材料),经客户电子签名、金融机构加盖电子章后的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完成CFCA认证,贷款客户可通过金融机构手机App或者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查看PDF版的申请材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步骤A6线上抵押登记包括如下流程:

步骤A61:贷款客户与金融机构确认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相关电子材料无误后,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将抵押登记电子案卷推送至不动产登记系统发起抵押登记线上申请;

步骤A62: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在线完成受理、审核、登簿,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登记证明并实时反馈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

还包括以下预处理流程:

S1:开放端口系统直连;

S2:要件互嵌,数据互用;

S3:安全防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S1开放端口系统直连包括如下技术流程:

S11:根据各家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对不动产数据的需求,向各金融机构明确数据开放边界和信息共享范围;

S12:双方数据交换采用独立的前置交换服务,并应用隔离网闸进行信息隔离;

S13:信息共享采用OAuth2.0用户验证和授权标准,使用RSA算法确保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S2要件互嵌,数据互用包括如下技术流程:

S21:不动产登记部门与金融机构业务系统互相嵌入必需的要件模板;

S22:不动产登记部门按照登记要件清单在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内嵌入登记申请表、询问笔录等;

S23:金融机构按照信贷产品提供并在不动产登记系统内嵌入相应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等模板;

S24:相关权利人通过电子签名授权书的形式授权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获得授权前提下可利用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端口读取相关不动产的坐落、不动产单元号、不动产类型、面积、用途、权属证书号、限制性信息等内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在所述S3安全防范包括如下技术流程:

S31:不动产登记部门通过与金融机构签署业务合作协议、约定保密条款、报备业务人员等措施进一步保障登记和信息安全;

S32:金融机构通过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实现实时监测押品动态来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保障金融安全。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借助不动产登记系统与金融机构信贷系统深度直连直通,达到贷款申请、联动审批、在线签约、抵押登记、权证入库及放款等环节齿轮式嵌合、无缝衔接,贷款及抵押登记满足“一件事”办理要求,从而可为贷款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办理流程安全可靠,简单快捷,能够为贷款人员节省大量的宝贵时间,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2、本发明中,金融机构通过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实现实时监测押品动态来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保障金融安全。

3、本发明中,使用RSA算法确保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

4、本发明中,利用信号处理模块对摄像头输出的面部信号进行处理,利用信号处理模块中信号调理电路中的稳压管D1和三极管Q2对面部信号分别进行控制,当稳压管D1导通时,稳压管D1利用可调电阻R10、场效应管Q2来改变电阻R5、电阻R8、电阻R6、可变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组成的双T选频网络作为运放器U1B的反馈网络时的负反馈程度,进而将面部信号的幅值减小,而三极管Q1导通时,则是将面部信号中微弱的微表情的幅值检测出来,并使得双T网络作为运放器U1B的反馈网络时的负反馈程度发生变化,以使微弱的微表情的幅值同面部信号的幅值相同,以避免微弱的微表情的幅值过低,导致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在进行客户的面部微表情识别产生困难,也避免现有技术中将幅值过高的面部信号滤除而导致面部信号的准确度下降,造成客户面部信息确认困难的问题发生。

图1为本发明的办理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中客户线上发起贷款申请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线上核验或线下核验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金融机构通过系统直连读取不动产信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远程后台审批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身份认证、线上签署贷款及抵押登记申请材料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金融机构推送电子案卷,登记部门线上办理并生成电子登记证明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信号处理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不动产登记的无纸化登银合作系统,包括以下办理流程:

A1:借款人发起贷款申请;

A2: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预审批;

A3: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核验及不动产现实状况查勘;

A4:金融机构贷款审批;

A5:签署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

A6:线上抵押登记;

A7:金融机构放款。

具体的,步骤A1中借款人发起贷款申请方式包括线下申请、线上申请或拨打客服热线,且线下申请,客户到金融机构营业场所,联系客户经理,通过移动营销App提交贷款申请;如图2所示,且线上申请,客户可登录金融机构的手机App、或小程序,在线提交贷款申请;且拨打,通过拨打客服热线进行贷款申请。

如图3所示,步骤A3中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核验及不动产现实状况查勘包括线下核验或线上核验,在线下核验中,金融机构预审批通过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与贷款客户预约核验时间,确定时间后,客户经理按预约时间上门,核验客户办理贷款及抵押登记真实意愿,同时拍摄并查勘不动产的现实状况,及时利用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将核验结果反馈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在线上核验中,贷款客户自行通过场景视频、多人视频技术远程进行贷款及抵押登记真实意愿表达并经金融机构信贷部门确认,同时利用视频通话方式完成信贷部门对不动产现实状况的核验。

如图4所示,在步骤A4金融机构贷款审批中,金融机构核验完成贷款客户的贷款、抵押登记真实意愿后,信贷系统经贷款客户授权通过直连端口读取不动产登记系统、个人征信、公安系统等相关数;如图5所示,金融机构后台利用大数据风控模型(自动)完成贷款终审,完成综合授信审批。

在步骤A7金融机构放款中,金融机构信贷系统接收到电子登记证明后,完成电子登记证明核实及押品入库,金融机构复核客户资料、信贷系统信息、放款条件等内容后,审批放款或启用额度。

具体的,如图1所示,步骤A2中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预审批包括如下流程:

A21:金融机构收到贷款申请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客户初筛、介绍贷款、抵押登记流程及所需资料,并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

A22:贷款客户通过金融机构手机App或者采取电子签名授权金融机构查询客户个人征信、利用信贷系统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端口读取有关不动产的权属及限制信息;

A23:金融机构进行线上估价,并进行预审批。

具体的,如图6所示,步骤A5签署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中包括如下流程:

步骤A51:审批通过的客户,金融机构客户经理与客户面谈(线下)或通过多方视频进行远程沟通(线上),金融机构客户经理告知贷款客户贷款、抵押登记采取电子签名,一次电子签名会用于贷款及抵押登记申请所有相关材料,并告知贷款客户须仔细查看需要签名的电子材料,签署的相关电子材料将会用于贷款及抵押登记申请;

步骤A52:洽谈成功后,按照沟通结果将客户贷款、抵押登记意愿等信息利用贷款客户金融机构手机App或者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提交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

步骤A53:金融机构确认后,信贷系统利用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端口获取不动产权属信息,在嵌入信贷系统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不动产登记申请表、询问笔录等贷款及抵押登记材料模板的基础上生成相关电子材料,并发送至贷款客户金融机构手机App或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

步骤A54:贷款客户通过手机App或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确认贷款申请信息,并进行人脸识别、微表情识别、短信验证、联网核查拍摄照片或视频认证等;

步骤A55:贷款客户及关系人认证完成后在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电子材料上签署电子签名,完成后相关电子材料回推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

步骤A56:金融机构线上完成风控核验(个别金融机构利用风控模型自动进行核验),并对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相关电子材料的内容及电子签名完整情况进行审核;

步骤A57:核验无误后,在信贷系统为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相关材料加盖电子印章,并生成抵押登记申请电子案卷(含登记申请表、主债权合同、抵押合同、询问记录等电子材料),经客户电子签名、金融机构加盖电子章后的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等电子材料完成CFCA认证,贷款客户可通过金融机构手机App或者客户经理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查看PDF版的申请材料。

具体的,如图7所示,步骤A6线上抵押登记包括如下流程:

步骤A61:贷款客户与金融机构确认贷款、抵押登记申请相关电子材料无误后,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将抵押登记电子案卷推送至不动产登记系统发起抵押登记线上申请;

步骤A62: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在线完成受理、审核、登簿,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登记证明并实时反馈至金融机构信贷系统。

其中,本发明还包括以下预处理流程,该预处理流程用于不动产登记中心与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必要的数据互用和编辑,该预处理流程用于不动产登记中心与金融机构之间首次直连或者定期直连,并不需要每次办理流程之前都进行预处理流程。

S1:开放端口系统直连;

S2:要件互嵌,数据互用;

S3:安全防范。

具体的,S1开放端口系统直连包括如下技术流程:

S11:根据各家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对不动产数据的需求,向各金融机构明确数据开放边界和信息共享范围;

S12:双方数据交换采用独立的前置交换服务,并应用隔离网闸进行信息隔离;

S13:信息共享采用OAuth2.0用户验证和授权标准,使用RSA算法确保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

具体的,S2要件互嵌,数据互用包括如下技术流程:

S21:不动产登记部门与金融机构业务系统互相嵌入必需的要件模板;

S22:不动产登记部门按照登记要件清单在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内嵌入登记申请表、询问笔录等;

S23:金融机构按照信贷产品提供并在不动产登记系统内嵌入相应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等模板;

S24:相关权利人通过电子签名授权书的形式授权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获得授权前提下可利用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端口读取相关不动产的坐落、不动产单元号、不动产类型、面积、用途、权属证书号、限制性信息等内容。

具体的,S3安全防范包括如下技术流程:

S31:不动产登记部门通过与金融机构签署业务合作协议、约定保密条款、报备业务人员等措施进一步保障登记和信息安全;

S32:金融机构通过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直连,实现实时监测押品动态来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保障金融安全。

具体的,如图8所示,所述步骤A54中客户经理利用携带的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确认贷款申请信息,并通过信贷业务系统终端上的摄像头对客户进行人脸识别、微表情识别、短信验证、联网核查拍摄照片或视频认证等,所述摄像头采集到的面部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模块后传输至A/D转换器上以供信贷业务系统中终端对面部信号进行处理,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包括信号接收电路、信号调理电路,所述信号接收电路利用电感L1、电感L2以及可变电容C1组成的低通滤波器对面部信号进行滤波,用来滤除摄像头仪器本身携带的干扰以避免干扰对面部信号的准确度造成影响,同时利用可变电容C1、电容C2以及电感L2组成阻抗匹配电路,以实现将面部信号无损失的接收,并通过电阻R1将面部信号传输至运放器U1B进行放大,以补偿面部信号在利用电感L1、电感L2以及可变电容C1组成的低通滤波器对面部信号进行滤波时产生的损耗,避免面部信号所表征的面部表情出现缺失的情况发生,运放器U1B输出的面部信号经电阻R4传输至运放器U2B上,此时的运放器U2B作为电压跟随器来提高面部信号驱动信号调理电路以及A/D转换器的驱动能力,并输出面部信号至信号调理电路中,信号调理电路利用稳压管D1、三极管Q1来接收面部信号,利用电阻R5、电阻R8、电阻R6、可变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组成的双T选频网络来作为信号接收电路中的运放器U1B的反馈网络,进而调整运放器U1B的放大倍数,当面部信号将稳压管D1反向击穿而导通时,则表明面部信号经运放器U1B放大的程度过大,面部信号经电阻R11改变可调电阻R10的阻值,进而改变场效应管Q2的漏源极间的电阻的阻值,进而使得负反馈程度加深,运放器U1B将面部信号的放大倍数减小,使得面部信号的幅值恢复至稳压管D1的稳压范围之内,而当三极管Q1被导通时,则此时面部信号中微弱的微表情的幅值经运放器U1B的作用后仍未达到面部信号的正常幅值,即微弱的微表情的幅值也较为微弱,则三极管Q1将稳压管D3导通,稳压管D3改变可调电阻R10的阻值进而改变场效应管Q2的漏源极间的电阻的阻值,进而使得负反馈程度变浅,改变反馈网络的放大倍数,将选择出来的号反馈至运放器U1B上重新进行放大,以使面部信号中微弱的面部表情的幅值达到面部信号正常幅值的程度,电容C7作为去耦电容,则是将在面部信号在信号调理电路中由于电子器件本身所携带的噪声干扰给去除,利用电阻R9消除电容C7所带来的面部信号的移相影响,并利用电阻R14、二极管D2与电容C8组成缓冲器,以使面部信号在传输至A/D转换器时做好准备,也为信贷业务系统移动端在分析面部信号时做准备;

所述信号接收电路包括电感L1,电感L1的一端连接摄像头,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2的一端、可变电容C1的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与运放器U1B的同相端相连接。运放器U1B的反相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运放器U1B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可变电容C1的另一端并接地,电阻R4的另一端与运放器U2B的同相端相连接,运放器U2B的反相端与运放器U2B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信号调理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9的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稳压管D1的负极、信号接收电路中的运放器U2B的输出端、运放器U2B的反相端,稳压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11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稳压管D3的负极、可调电阻R10的上端,可调电阻R10的可变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可调电阻R10的下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阻R13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信号接收电路中的电阻R2的另一端、可变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并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可变电容C3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可变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的一端、信号接收电路中的运放器U1B的同相端、电阻R1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信号接收电路中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运放器U2B的同相端,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正极性电源VCC相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稳压管D3的负极,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电阻R14的一端、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8的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A/D转换器。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10:1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71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