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4Q7/38(2006.01)
1、一种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信息接收子系统接收用户的呼叫申请,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提交给 业务控制子系统;所述呼叫申请至少包括号码列表;
2)业务控制子系统解析前述呼叫申请,从前述号码列表中获取通讯地址, 并通过通信网关向电信通信网络发起呼叫请求,实现呼叫各方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 1)和2)之间还包括:
业务控制子系统判断用户是否合法用户,如果是,则进入步骤2);如果 否,则拒绝提供服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 1)之前还包括:
信息接收子系统接收用户的登录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提交给业务 控制子系统;
业务控制子系统根据前述登录信息判断用户是否合法用户,如果是,则进 入步骤1);如果否,则拒绝提供服务。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信息接收子系统采用短信网关通过特服号码或WEB服务器通 过WEB网页或互联网综合应用转发网关通过互联网应用系统接收用户的呼叫 申请,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提交给业务管理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 具体包括:
21)业务管理单元检查用户是否具有使用权限,如果是,则继续步骤22); 如果否,则终止此呼叫;
22)业务管理单元判断呼叫申请的号码列表中是否含有用户身份标识,如 果是,则进入步骤23);如果否,则直接进入步骤24);
23)触发号码翻译单元,启动号码翻译过程,将用户身份标识翻译成对应 的用户的通讯地址;
24)业务管理单元检查各个通讯地址是否合法,若是,则继续步骤25); 若否,则放弃对该号码的呼叫;
25)业务管理单元将请求呼叫的号码提交呼叫管理单元,排入呼叫调度队 列;
26)呼叫管理单元通过通信网关,针对每个业务管理单元提交的呼叫队列, 向电信通信网络发起呼叫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1) 中,所述使用权限包括用户的呼叫权限、结算信用和/或被呼叫方的呼叫策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 之后还包括业务控制子系统接收电信通信网络的反馈,通话结束后,计费结算 单元计算通话时间总和,并对发起呼叫的用户进行计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申 请中还包括预约时间信息。
9、一种用于实施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叫信息处理方法的呼叫信息处理 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信息接收子系统、互联网访问网关、业务控制子系统 和通信网关;所述互联网访问网关用于连通信息接收子系统和业务控制子系 统;所述通信网关用于连通所述呼叫信息处理系统与外部电信通信网络;所述 信息接收子系统用于接收用户的呼叫申请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 控制子系统;所述业务控制子系统用于解析前述呼叫申请并通过所述通信网关 向电信通信网络发起呼叫请求,实现呼叫各方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呼叫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接 收子系统包括:
WEB服务器,用于采用WEB方式收集用户登录信息和呼叫申请并提交 给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
互联网综合应用转发网关,用于接收用户通过互联网应用系统提交的呼叫 申请并提交给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
短信网关,用于接收用户采用短信方式发送的呼叫申请并提交给互联网访 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
所述业务控制子系统包括:
业务管理单元,用于判断用户是否合法用户、解析呼叫申请及判断用户是 否具有使用权限;
呼叫管理单元,用于实现呼叫队列的调度管理;
号码翻译单元,用于实现用户身份标识到用户通讯地址的翻译;
计费结算单元,用于对用户使用的呼叫信息处理系统业务进行统计和计 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信通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及呼叫信息 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同 时对通信业务的个性化需求和品质也越来越重视。
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以赢得市场,电信运营商开发了 一系列的通信业务,如固定电话、移动通信、VOIP等多种通信方式。
但是,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针对个人用户的现有呼叫业务中,存在一些不 足之处,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现有技术中,呼叫发起方通常作为主叫方参与呼叫,而由于运营商提供来 电显示业务,会导致某些特定场合用户不愿意进行呼叫,影响沟通的进行。更 难以适应用户希望发起由自己和对方均作为被叫的呼叫的情况。
有时候,用户希望发起自己并不参与的呼叫,而现有技术中通常呼叫发起 方都会参与呼叫,从而造成一些不便。
再如,有时候,用户希望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来提交呼叫请求和呼叫的号 码,现有技术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技术方案,制约了呼叫业务的应用范围。
再如,有时候,用户希望能够在约定的时间进行通话,而现有技术中通常 呼叫都是即时进行,难以满足此种特殊要求。
再如,对于经常使用其它互联网应用系统(如,论坛、社区、交友系统等) 的时尚一族而言,希望能够通过虚拟ID或用户昵称等信息来建立彼此之间的 呼叫,并且希望可以实现一定的被叫策略,如不同情景提供不同的号码来实现 联系;现有技术的语音呼叫业务也无法很好地迎合此种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及呼叫信息处理 系统,可以使得呼叫各方均作为被叫方参与呼叫并且发起方可以不参与呼叫。
为此,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呼叫信息处理方法, 包括步骤:
1)信息接收子系统接收用户的呼叫申请,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提交给 业务控制子系统;所述呼叫申请至少包括号码列表;
2)业务控制子系统解析前述呼叫申请,从前述号码列表中获取通讯地址, 并通过通信网关向电信通信网络发起呼叫请求,实现呼叫各方的连接。
其中,在所述步骤1)和2)之间还包括:
业务控制子系统判断用户是否合法用户,如果是,则进入步骤2);如果 否,则拒绝提供服务。
其中,在所述步骤1)之前还包括:
信息接收子系统接收用户的登录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提交给业务 控制子系统;
业务控制子系统根据前述登录信息判断用户是否合法用户,如果是,则进 入步骤1);如果否,则拒绝提供服务。
其中,所述步骤1中,信息接收子系统采用短信网关通过特服号码或WEB 服务器通过WEB网页或互联网综合应用转发网关通过互联网应用系统接收用 户的呼叫申请,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提交给业务管理单元。
其中,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
21)业务管理单元检查用户是否具有使用权限,如果是,则继续步骤22); 如果否,则终止此呼叫;
22)业务管理单元判断呼叫申请的号码列表中是否含有用户身份标识,如 果是,则进入步骤23);如果否,则直接进入步骤24);
23)触发号码翻译单元,启动号码翻译过程,将用户身份标识翻译成对应 的用户的通讯地址;
24)业务管理单元检查各个通讯地址是否合法,若是,则继续步骤25); 若否,则放弃对该号码地呼叫;
25)业务管理单元将请求呼叫的号码提交呼叫管理单元,排入呼叫调度队 列;
26)呼叫管理单元通过通信网关,针对每个业务管理单元提交的呼叫队列, 向电信通信网络发起呼叫请求。
其中,所述步骤21)中,所述使用权限包括用户的呼叫权限、结算信用 和/或被呼叫方的呼叫策略。
其中,所述步骤2)之后还包括业务控制子系统接收电信通信网络的反馈, 通话结束后,计费结算单元计算通话时间总和,并对发起呼叫的用户进行计费。
其中,所述呼叫申请中还包括预约时间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实施前述呼叫信息处理方法的呼叫信息处理系统, 包括信息接收子系统、互联网访问网关、业务控制子系统和通信网关;所述互 联网访问网关用于连通信息接收子系统和业务控制子系统;所述通信网关用于 连通所述呼叫信息处理系统与外部电信通信网络;所述信息接收子系统用于接 收用户的呼叫申请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所述业务控 制子系统用于解析前述呼叫申请并通过所述通信网关向电信通信网络发起呼 叫请求,实现呼叫各方的连接。
其中,所述信息接收子系统包括:
WEB服务器,用于采用WEB方式收集用户登录信息和呼叫申请并提交 给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
互联网综合应用转发网关,用于接收用户通过互联网应用系统提交的呼叫 申请并提交给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
短信网关,用于接收用户采用短信方式发送的呼叫申请并提交给互联网访 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
所述业务控制子系统包括:
业务管理单元,用于判断用户是否合法用户、解析呼叫申请及判断用户是 否具有使用权限;
呼叫管理单元,用于实现呼叫队列的调度管理;
号码翻译单元,用于实现用户身份标识到用户通讯地址的翻译;
计费结算单元,用于对用户使用的呼叫信息处理系统业务进行统计和计 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由于本发明通过信息接收 子系统接收用户的呼叫申请,由业务控制子系统通过通信网关向电信通信网络 发起呼叫请求,使得参与呼叫的各方均可以作为被叫方参与呼叫。其次,由于 业务控制子系统根据呼叫申请中的号码列表发出呼叫请求,使得发起方可以不 参与呼叫。
此外,业务控制子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呼叫申请中的预约时间建立呼 叫。并且提供短信网关,可以接收用户通过短信方式提交的呼叫申请,拓展通 信业务,满足各种业务需求。另外,可以根据情况在用户提交呼叫申请前或提 交呼叫申请后对用户是否合法用户进行认证,提高了系统业务的安全性。
此外,本发明的计费方式较为灵活。并且可以将号码列表中的身份标识翻 译成电话号码或IP地址等通讯地址,可以适应用户的多种业务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呼叫信息处理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呼叫信息处理系统的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呼叫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呼叫信息处理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呼叫信息处理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呼叫信息处理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呼叫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接收子系统、互联网访问 网关、业务控制子系统和通信网关;所述互联网访问网关用于连通信息接收子 系统和业务控制子系统,并且使得业务控制子系统可以与外界进行物理隔离, 起到屏蔽作用,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所述通信网关用于连通所述呼叫信息 处理系统与外部电信通信网络。
其中,所述信息接收子系统用于接收用户的呼叫申请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 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所述业务控制子系统用于解析前述呼叫申请并通过 所述通信网关向电信通信网络发起呼叫请求,实现呼叫各方相互通话,还可以 用于对发起呼叫的用户进行计费。所述发起呼叫的用户可以参与呼叫也可以不 参与呼叫。
本发明中,所述外部电信通信网络包括但不限于NGN网络(下一代网络)、 智能网等可以基于所述来自呼叫信息处理系统的呼叫请求来完成呼叫连接等 业务的通信网络。
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信息接收子系统包括WEB服务器、互联网综合应 用转发网关和短信网关,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与业务控制子系统进行数据交 互。当然,所述WEB服务器、互联网综合应用转发网关和短信网关可以采用 分立的器件,也可以将任意两种或三种器件集成在一起。
所述WEB服务器用于提供用户服务界面,采用WEB方式收集用户登录 信息和呼叫申请并提交给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
所述呼叫申请至少包括用户希望参与通话的呼叫各方的号码列表,所述号 码列表可以记载电话号码、IP地址等通讯地址或者用户昵称、虚拟ID、别名 等用户身份标识。其中,发起呼叫的用户可以参与呼叫也可以不参与呼叫。此 外,所述呼叫申请还可以包括预约时间等信息。
所述互联网综合应用转发网关通过互联网或专线等通信途径连接至其他 互联网应用系统(如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应用系统),接收用户通过前述应用系 统提交的呼叫申请并提交给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
所述短信网关用于连接短信中心,接收用户采用短信方式发送的呼叫申请 并提交给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形成呼叫信息处理系统和 用户之间的短信服务通道。所述短信中心可以是电信运营商(如移动业务、小 灵通业务运营商等)的短信中心或其他类似短信中心。
当然,所述信息接收子系统还用于通过多种途径接收用户的业务申请、开 通、停止等请求,接收合作伙伴的业务的受理、开通、停止等请求,以及提供 业务量统计查询等通道。
可以理解,所述信息接收子系统还可以采用其他提供给用户的服务通道, 包括语音台等。
所述业务控制子系统包括业务管理单元、呼叫管理单元、计费结算单元和 号码翻译单元。前述各单元形成相对安全的内部网络,与外界进行物理隔离, 只分别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和通信网关连通信息接收子系统和外部电信通信 网络。当然,所述各单元可以采用分立的器件,也可以将任意两种或三种或四 种单元集成在一起。
所述业务管理单元用于判断用户是否合法用户、解析呼叫申请及判断用户 是否具有使用权限;将呼叫申请的号码列表中记载的用户昵称、虚拟ID或别 名等用户身份标识转发至号码翻译单元;通过计费结算单元获取可以通话的最 大时长,将号码和最大时长提交至呼叫管理单元。当然,所述业务管理单元还 可以用于处理用户的业务申请、开通、停止等请求,合作伙伴的业务的受理、 开通、停止的管理,业务量统计查询等功能。
所述呼叫管理单元用于业务流的调度管理,包括呼叫队列的调度、管理和 统计。
所述号码翻译单元用于具有“保密”通话需求的服务业务,提供用户昵称、 虚拟ID、别名等用户身份标识到实际的用户电话号码或IP地址等通讯地址的 翻译、检索功能。
所述计费结算单元面向发起呼叫的用户和互联网应用系统业务提供商(如 第三方合作伙伴),用于对用户使用的呼叫信息处理系统业务进行统计。用户 可以采用预付费方式或者后付费等方式使用业务。当采用预付费方式时,所述 计费结算单元对用户的预付费进行管理,实时监控用户的业务使用情况。当用 户的余额不足时,通知业务管理单元终止为用户提供服务。当然,也可以由呼 叫信息处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一定的信用额度。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业务控制子系统中具有数据库(图未示),用以存储 用户身份信息、用户账户信息及号码策略。
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包括账户名、密码和呼叫权限,所述呼叫权限可以是国 内长途呼叫或国际长途呼叫权限等。
所述用户账户信息包括账户名、付费方式和结算信用(账户余额或信用额 度),所述付费方式可以是预付费、后付费、集中支付。集中支付即特定的用 户的所有业务消费,统一通过一个账户进行支付。
所述号码策略包括好友名单、业务名单、黑名单等。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各 种通信方式和号码,录入系统;同时可以将各种有关的其他人的联系号码也加 入个人名单中。一方面,可以将用户的昵称/虚拟ID通过号码策略与用户的电 话号码或其他可以呼叫的信息进行绑定。一方面,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制定自 己的呼叫策略。如:在上班的时间,别人呼叫自己时,自动转接到办公室电话; 下班时间,自动转接到手机或者家庭电话。另一方面,具有黑名单功能和好友 名单功能,好友名单规定谁可以呼叫到用户的私人电话(手机和家庭电话), 谁不可以;黑名单功能则可以完全屏蔽到不受欢迎的呼叫。用户可以通过网站 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来制定和修改自己的号码策略。
可以理解,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和号码策略可以通过WEB网站和手机短信 等多种方式在用户注册时记载在数据库中;也可以在用户修改个人资料时进行 修改。
请参阅图3,本发明呼叫信息处理方法适用于前述呼叫信息处理系统,包 括步骤:
1)所述信息接收子系统接收用户提交的呼叫申请,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 关提交给业务控制子系统。所述呼叫申请至少包括用户希望参与通话的呼叫各 方的号码列表,所述号码列表可以记载电话号码、IP地址等通讯地址或者用 户昵称、虚拟ID、别名等用户身份标识。此外,所述呼叫申请还可以包括预 约时间等数据。
2)所述业务控制子系统解析前述呼叫申请,从号码列表中获取通讯地址, 并通过所述通信网关向电信通信网络发起呼叫请求,实现呼叫各方的连接。
本发明方法还包括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即判断用户是否合法用户的步 骤:
A)信息接收子系统接收用户提交的登录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提 交给业务控制子系统。
B)业务控制子系统根据所述登录信息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如果合法, 则处理用户提交的呼叫申请;如果不合法,则拒绝提供服务。
其中,可以先通过业务控制子系统进行身份认证,再由信息接收子系统接 收呼叫申请并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也可以在信息接收子系统接收呼叫申请 并转发至业务控制子系统后,由业务控制子系统判断用户是否合法用户,再处 理呼叫申请。
所述身份认证可以是判断系统数据库是否存在相应的用户,或者是发起呼 叫的手机号码是否真实存在等,或者是否系统数据库存在该用户的不良记录。
请参阅图4,是本发明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包括步骤:
11)短信网关通过移动网的特服号码接收用户以短信方式发送的呼叫申 请,通过互联网访问网关转发至业务管理单元。所述呼叫申请包括需要呼叫的 用户的号码列表。所述号码列表可以记载电话号码、IP地址等通讯地址或者 用户昵称、虚拟ID、别名等用户身份标识。
12)所述业务管理单元检查用户的使用权限,包括用户的呼叫权限,结算 信用以及被呼叫方的呼叫策略。出现下列情况时,通过短信网关向用户返回提 醒消息并终止此呼叫:
用户呼叫范围受限(如:无国际呼叫权限);
用户结算信用(如信用额度或帐户余额)不足;
被呼叫方的呼叫策略拒绝接受此用户的呼叫。
13)所述业务管理单元判断号码列表中是否含有用户昵称、虚拟ID或别 名等用户身份标识,如果是,则进入步骤15);如果否,则直接进入步骤16)。
14)触发号码翻译单元,启动号码翻译过程,将用户请求通话的用户的昵 称和虚拟ID等用户身份标识翻译成对应的用户的电话号码或IP地址等通讯地 址。
15)业务管理单元检查各个号码的合法性,若号码属于不合法的呼叫号码 (如119等不合法的号码),则放弃对该号码的呼叫,并返回相应的信息给用 户。
16)业务管理单元从计费结算单元检索本次呼叫用户可以通话的最大时 长,并将请求呼叫的号码和最大时长提交呼叫管理单元,排入呼叫调度队列。
17)呼叫管理单元通过通信网关,针对每个业务管理单元提交的呼叫队列, 向电信通信网络发起呼叫请求。
18)当所有合法号码的呼叫被建立后(占线和无人接听除外),则呼叫各 方就可以相互通话了。
19)业务控制子系统在呼叫建立后接收来自电信通信网络的反馈,并判断 通话是否结束。
20)当通话结束后,计费结算单元会计算所有通话方的通话时间总和,并 对发起呼叫的用户使用的帐号进行计费,并从所述账号中扣除通话费用。
请参阅图5,是本发明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其过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采用WEB服务器接收用户的登录信息(用户账号和密码)及 呼叫申请。
请参阅图6,是本发明方法的第三实施例,其过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互联网综合应用转发网关接收用户(如网络游戏用户、聊 天用户)在其他互联网应用系统内部直接提交的呼叫请求和号码列表。
当然,还可以通过固定电话语音话务台等途径接收用户的呼叫申请。
综上所述,本发明系统和方法基于NGN网络、传统语音通信网和VoIP 通信网的传输支持,面向广大个人消费用户和互联网行业用户,提供综合的、 增值的通信服务,使用户的使用更方便,形式更丰富,而且,可以满足不同用 户的特殊通信需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05:1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6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