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
高度可调的登船梯。
背景技术:
2.目前,船舶靠码头后,试验船队人员需要专用的登船梯才能上下船,一般是等船靠岸后,船员从码头边搬来
跳板,放置在船与码头之间,但是由于风浪的影响,跳板容易摇晃甚至落入水中,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并且由于传统的跳板没有扶手,人员上下船和设备搬运过程中容易从高处坠落导致人员伤亡;试验船停靠、驶离码头频繁,经常性左右舷切换停靠码头,由于传统的跳板较重,搬移过程中费时费力。
3.此外,近年来,随着湖泊水位逐年下降,试验船码头面到船甲板的垂直距离变大,现有的登船梯不能根据水位变化而调节登船梯高度,通用性、环境适用性较差。
4.因此,基于一种登船梯来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人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的登船梯,以解决水位下降导致试验船码头面到船甲板的垂直距离变大的问题,同时保证了使用时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6.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包括:梯架、护栏、踏板及设置在
所述梯架底部的第一万向轮,所述踏板可拆卸连接在梯架上,跳板以高度可调的方式设置在梯架的立柱上,所述跳板两侧设有可拆卸扶手。
8.进一步地,所述梯架的立柱上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所在高度与踏板所在高度一一对应,跳板与定位孔通过销轴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万向轮与梯架底部铰链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梯架底部设有橡胶条。
11.进一步地,所述护栏为可折叠护栏。
12.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扶手包括:
13.可拔插立杆,插接于所述跳板两侧;
14.钢丝绳,穿设在所述可拔插立杆上,其两端分别通过花篮螺栓与跳板的两端连接。
15.进一步地,该登船梯还包括:
16.绞盘,固定在所述梯架上;
17.导轮,设于梯架的立柱顶部,所述绞盘上的缆绳通过导轮后与所述跳板靠近岸的一端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跳板靠近码头的一端底部设有第二万向轮。
1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20.船只靠岸后,将该登船梯移动至船边,根据船与码头地面的高度差,调整踏板的数量以确定登船梯的高度,随后将跳板移动到相应位置处,使跳板搭在码头地面上即可。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登船梯可根据水面变化来调整踏板数量及跳板高度,从而实现登船梯高度的调节,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23.(2)在跳板上加装可拆卸式的扶手,装上扶手时能提高搬运设备时的安全性;卸下后又不影响体积较大设备的搬运。
附图说明
24.图1为实施例1中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较高高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实施例1中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的立体图;
26.图3为实施例1中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的侧视图;
27.图4为实施例1中的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实施例1中的梯架的顶部示意图;
29.图6为实施例1中的跳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实施例1中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的使用状态图。
31.附图标记:
32.1-梯架;11-立柱;12-定位孔;13-销轴;2-护栏;21-护杆;22-支杆;23-支撑架;3-踏板;31-钢条;32-防滑不锈钢板;33-套管;4-第一万向轮;5-跳板;51-可拔插立杆;52-钢丝绳;53-花篮螺栓;54-第二万向轮;6-绞盘;61-缆绳;62-导轮;7-船只;8-码头。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实施例1
35.如图1-7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包括:梯架1、护栏2、踏板3和跳板4,其中,梯架1整体为三角形结构设计,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用于踏板3的固定和支撑,同时,在梯架1的立柱11上开设若干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定位孔12,定位孔12所在高度与踏板2所在高度一一对应,以使得跳板4的安装高度能够与最上面一块踏板3的高度相同。跳板4与定位孔12通过销轴13连接,可实现跳板5的旋转。梯架1底部安装有四个用铰链连接的第一万向轮4,以便该登船梯随船而动,即当船只7左舷或右舷靠码头8时,可水平推动登船梯到船只左舷或右舷使用。该登船梯放置在船甲板上使用时,可将第一万向轮4折叠翻转,梯架1落座在甲板上,使梯架1底面与甲板接触的面积增大,同时,梯架1底部设有橡胶条(未示出),有助于提高摩擦力,从而提高登船梯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36.进一步地,踏板3为长方形结构设计,每块踏板3用304不锈钢板冲压成锯齿状,每隔100mm用钢条31焊接在一起,踏板3一侧用防滑不锈钢板32折成90
°
焊接在边缘处,在踏步板下端焊接套管33,用螺杆从梯架1斜杆上的圆孔穿过,把踏板3固定在梯架11上,通过增加或减少踏板3数量来调节登船梯高度。
37.进一步地,护栏为可折叠护栏,具体包括护杆21、支杆22和支撑架23,其中,支杆22一端与梯架1的斜杆铰接,另一端与护杆21铰接,支撑架23设于护杆21和支杆22之间,具有包括由两根铰接在一起的连杆,二者的铰接处通过蝴蝶螺母紧固,当松开蝴蝶螺母,向下推拉折叠支撑架23,可带动护杆21折叠。
38.进一步地,跳板5为长方形结构设计,边缘框架用方管焊接,中间用3mm厚,宽度为10mm的304不锈钢条经冲压机冲压出锯齿状,每隔100mm用麻花钢条焊接在一起并焊接在边缘框架上,在跳板5下方用方管焊接成一个“十字”结构,跳板5下方搭码头8一侧安装了两个第二万向轮54,当跳板5搭在码头8上,第二万向轮54着地,在风浪作用下可在码头面上向任意方向移动,消除各方向的破坏力。跳板5两侧设有由可拔插立杆51和钢丝绳52构成的可拆卸扶手,可拆卸扶手整体呈梯形结构,可拔插立杆51插接于跳板5两侧,钢丝绳52穿设在可拔插立杆52上,其两端分别通过花篮螺栓53与跳板5两端的圆环连接。使用时收紧花篮螺栓,需要拆卸时松开花篮螺栓,可将可拔插立杆51扶手拔出。
39.进一步地,该登船梯还包括:绞盘6和导轮62,绞盘6固定在梯架1上,导轮62设于立柱11顶部,绞盘6上的缆绳61通过导轮62后与跳板5靠近岸的一端连接。用缆绳61连接跳板5和绞盘6,通过收集或放松缆绳61可对跳板5进行调整,一方面用于拉持跳板5,还可辅助操作人员高效完成跳板5的升降工作。为防止缆绳61断裂,可在跳板5两侧用不锈钢链条与立柱11顶端的圆环连接,以提高强度。
40.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包括:梯架(1)、护栏(2)、踏板(3)及设置在所述梯架(1)底部的第一万向轮(4),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3)可拆卸连接在梯架(1)上,跳板(5)以高度可调的方式设置在梯架(1)的立柱(11)上,所述跳板(5)两侧设有可拆卸扶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梯架(1)的立柱(11)上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定位孔(12),所述定位孔(12)所在高度与踏板(3)所在高度一一对应,跳板(5)与定位孔(12)通过销轴(13)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万向轮(4)与梯架(1)底部铰链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梯架(1)底部设有橡胶条。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栏(2)为可折叠护栏。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扶手包括:可拔插立杆(51),插接于所述跳板(5)两侧;钢丝绳(52),穿设在所述可拔插立杆(51)上,其两端分别通过花篮螺栓(53)与跳板(5)的两端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绞盘(6),固定在所述梯架(1)上;导轮(62),设于梯架(1)的立柱(11)顶部,所述绞盘(6)上的缆绳(61)通过导轮(62)后与所述跳板(5)靠近码头(8)的一端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板(5)靠近码头(8)的一端底部设有第二万向轮(5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的登船梯,包括:梯架、护栏、踏板及设置在梯架底部的第一万向轮,踏板可拆卸连接在梯架上,跳板以高度可调的方式设置在梯架的立柱上,跳板两侧设有可拆卸扶手;该登船梯可根据水面变化来调整踏板数量及跳板高度,从而实现登船梯高度的调节,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此外,采用跳板与梯架连接的方式,避免了搬移过程费时费力的问题,在跳板上加装可拆卸式的扶手,装上扶手时能提高搬运设备时的安全性;卸下后又不影响体积较大设备的搬运。设备的搬运。设备的搬运。
技术研发人员:
邹志刚 葛立志 王志龙 赵克敏 易飞 李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五0试验场
技术研发日:
2022.08.0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