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炼铁部一号原料区域因配电室与现场设备距离过远,从而使配电室内电气元件受感应电影响而无法正常工作,尤其表现在皮带拉绳开关的中间继电器受感应电影响,在现场拉动拉绳后,继电器无法断开,从而导致现场皮带的安全防护装置失效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能够消除感应电,使继电器正常运行。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包括:
6.拉绳开关,输出端均与继电器的线圈一端、阻容吸收器的输入端连接;
7.继电器,具有两端的线圈,继电器的线圈另一端与阻容吸收器输出端连接;
8.阻容吸收器,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
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阻容吸收器包括依次串联的电容和电阻。
10.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容为钽电解电容或固态电解电容。
1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阻为绕线电阻。
1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3.本装置适用于任何线路过长并且控制线圈的电路中,利用在配电室被控制的电器元件上并联本装置。实现在断电后,消耗电路中的感应电流,从而达到消除感应电流确保电器元件正常工作,极大的降低了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示意图;
16.其中,1、拉绳开关,2、继电器的线圈,3、阻容吸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
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18.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应用拉绳开关方面,包括拉绳开关、继电器和阻容吸收器;其中,拉伸开关的输出端均与继电器的线圈一端、阻容吸收器的输入端连接;继电器选用具有两个输入端的线圈,可以选用交流或直流继电器,继电器的线圈另一端与阻容吸收器连接;阻容吸收器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拉绳开关的输入端和阻容吸收器的输出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
19.具体地,当继电器的线圈断电时,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电动势通过阻容形成回路进行续流。
20.进一步地,阻容吸收器由依次串联的电容和电阻构成,若电容采用极性的阻容吸收器,连接时注意正负极,若不是可以不考虑正负极。
21.进一步地,电容可以采用极性的钽电解电容或固态电解电容,也可以采用无极性的聚丙烯电容,电容的规格型号可以根据器件的特性进行选择。
22.进一步地,电阻可以选用绕线电阻,可以更好吸收电路中由于继电器的线圈产生的感应电。
2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绳开关,输出端均与继电器的线圈一端、阻容吸收器的输入端连接;继电器,具有两端的线圈,继电器的线圈另一端与阻容吸收器输出端连接;阻容吸收器,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容吸收器包括依次串联的电容和电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为钽电解电容或固态电解电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为绕线电阻。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消除感应电的装置,属于配电室技术领域,包括:拉绳开关、继电器和阻容吸收器,其中,拉绳开关输出端均与继电器的线圈一端、阻容吸收器的输入端连接;继电器具有两端的线圈,继电器的线圈另一端与阻容吸收器输出端连接;阻容吸收器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可以消除感应电,使继电器正常工作,降低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产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产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技术研发人员:

李成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3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3-03-31 03:0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38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