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M1/16 C12M1/107 C12M1/02
1.一种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干式厌氧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实用新型有一个竖进 料仓(1),竖进料仓(1)的上端开口,竖进料仓(1)的下端连接一个横向混合进料筒(2), 在横向混合进料筒(2)的内部,有一根横向搅拌轴(3)横向穿过,在横向混合进料筒(2) 的内部,横向搅拌轴(3)上布有螺旋叶片(4),横向搅拌轴(3)穿过横向混合进料筒(2) 的一个端面,依次连接有减速机(5)和电机(6),在横向混合进料筒(2)的另一个端面的 底部,设有一个横向混合进料筒出料管(7),横向混合进料筒出料管(7)连接一个柱塞泵 (8),柱塞泵(8)的出口连接一个罐体进料管(9),罐体进料管(9)管上开口,分别连接 1#进料管(10)和2#进料管(11),1#进料管(10)和2#进料管(11)穿过干式厌氧消化罐 (12)的底部,顶部高出干式厌氧消化罐(12)的液面0.5m,干式厌氧消化罐(12)的底部 连接有一个倒圆锥体(13),倒圆锥体(13)下方连接有一个竖向出渣管(14),竖向出渣管 (14)连接一个横向出渣管(15),横向出渣管(15)连接一个回流仓(16),在横向出渣管 (15)的中部开口,设有一个出渣仓(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干式厌氧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横向混合进料筒(2)和干式厌氧消化罐(12),横向混合进料筒(2)内壁上设有一 组内加热盘管(18),干式厌氧消化罐(12)外壁上设有一组外加热盘管(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干式厌氧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竖向出渣管(14)和横向出渣管(15),在其内部分别设有竖轴(20)和横轴(21), 竖轴(20)和横轴(21)上均布有螺旋叶片(4)。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干式 厌氧消化装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我国城市固体有机废气物的产量在逐年 增加,尤其是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的量逐年增量较快,因而城市固体有机废气物的无害化处 理率也在逐年提高。
目前,国际上对于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多样,主要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 堆肥法、生产饲料法和厌氧消化法。随着我国能源短缺比较严重,厌氧消化法作为一种能产 生沼气清洁能源的处理方法,受到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关注。
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厌氧消化反应是有机物被厌氧菌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沼气的过 程,沼气中一般含甲烷50~70%,可以直接作为燃料、化工原料使用,也可以提纯甲烷后作 为天然气进行利用。
根据厌氧消化中固体浓度的大小不同,厌氧消化工艺可以分为湿式厌氧消化工艺和干式 厌氧消化工艺两种。湿式厌氧工艺中有机固体废物的进料TS通常要低于15%,干式厌氧消 化,进料的TS浓度在20%~40%。湿式厌氧消化工艺开发时间比较早,工艺相对成熟,已 有许多成功案例,尤其是在畜禽粪便和农业废弃物领域,但是湿式厌氧消化工艺有着耗能较 高、沼液量大的缺点。
为适应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要求,国内开展了干式厌氧消化工艺的研 究,并有案例,但是传统的干式厌氧消化装置有着进料不均匀、厌氧搅拌效率较低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料混合程度高、干式厌氧消化装置内无需搅拌的城市固 体有机废弃物干式厌氧消化装置。
一种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干式厌氧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有一个竖进料仓,竖进料仓的 上端开口,竖进料仓的下端连接一个横向混合进料筒,在横向混合进料筒的内部,有一根横 向搅拌轴横向穿过,在横向混合进料筒的内部,横向搅拌轴上布有螺旋叶片,横向搅拌轴穿 过横向混合进料筒的一个端面,依次连接有减速机和电机,在横向混合进料筒的另一个端面 的底部,设有一个横向混合进料筒出料管,横向混合进料筒出料管连接一个柱塞泵,柱塞泵 的出口连接一个罐体进料管,罐体进料管管上开口,分别连接1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竖进料仓、2横向混合进料筒、3横向搅拌轴、4螺旋叶片、5减速机、6电机、 7横向混合进料筒出料管、8柱塞泵、9罐体进料管、101
图1是该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其特点是该实用新型有一个竖进料仓1,竖进料仓1的 上端开口,竖进料仓1的下端连接一个横向混合进料筒2,在横向混合进料筒2的内部,有 一根横向搅拌轴3横向穿过,在横向混合进料筒2的内部,横向搅拌轴3上布有螺旋叶片4, 横向搅拌轴3穿过横向混合进料筒2的一个端面,依次连接有减速机5和电机6,在横向混 合进料筒2的另一个端面的底部,设有一个横向混合进料筒出料管7,横向混合进料筒出料 管7连接一个柱塞泵8,柱塞泵8的出口连接一个罐体进料管9,罐体进料管9管上开口, 分别连接1
本文发布于:2023-03-28 00:0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11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