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B1/24
1、一种由工作面[5]、[12]、上平板[9]、[13]、左侧面板[8]、[14]及底板[7]、[16]所组成合虎钳活络夹头装置,本实用新型特征是:
a、活络夹头(A 0)之工作面[5]为光滑平面,活络夹头(A 1)之工作面[12]有两条三角形槽道[15]及[17],活络夹头(A 0)及(A 1)的内部为中空长方体。
b、活络夹头(A 0)及(A 1)的侧面有制动螺丝[6],其底板[7]及[16]处均有钩头板[10]。
2、按权利要求1所规定的装置,其特征是,活络夹头一侧有制动螺丝〔6〕或弹、钩头板〔10〕。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工工具,特别适用于台虎钳的一种附件。
常规的台虎钳是工厂、科研单位及各行业常用的工具,其主要缺点在于钳口粗糙,影响被夹角的表面光洁度,而且对于园形、球形、弧形的工件难以稳定紧固,必需加大压力,结果容易损坏工件,特别对于那些脆性材料或薄壁园管损耗更甚。例如DT2927083自锁虎钳亦存在上述各种缺点,CN86200428作出重大改革。就是在原台虎钳口处开一道长方形槽,再加上一双长方形附件。该附件上面有十字形槽道。这种设计对小直径园形工件不易夹稳。同时工件表面产生四条痕迹。不能保证其光洁度。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要经常翻身调头。这种结构较为脆弱,长期受到榔头的打击,使定位螺丝容易松动,降低虎钳的紧固性能。
本实用新型是活络式夹头,使用本产品时对与原台虎钳不需作任何修改。亦不丝毫损害其原有功能,用时随即装上,不用随手卸下,对各种形状工件夹持很紧固。
本实用新型目的为提高现有台虎钳对园形、球形或异形工件的紧固性能,並可保持工件原有光洁度的条件下,提供一种台虎钳附件“活张夹头”。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三接触点紧固原理”,由图1可知,设有一异形物体〔1〕放在上夹板〔2〕与下夹板〔3〕的三角形槽道〔4〕当中,这样就自然形成c、e、f三个接触点。若加上压力P1与P2。则异形物体〔1〕即被稳定紧固。由此得出结论。要使异形物能紧固。只要一块夹板上面有三角形槽道,而另一块夹板是光滑平面即可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就是根据这原理设计而成。
本实用新型结构。
图2是总装配图。(B)是常规台虎钳,(A0)与(A1)表示本实用新型“台虎钳活络夹头”。使用本产品时,将活络夹头(A0)及(A1)分别插入台虎钳口(a0)与(a1)处即可。
活络夹头(A0)之结构。见图3,工作面〔5〕是光滑的平面,右侧面有一个制动螺丝〔6〕,其上面见图4是平板〔9〕,左侧面是平板〔8〕。从图5可知其内部为中空的长方体。底板〔7〕处有一钩头板〔10〕,它主要用来与台虎钳(B)的钳口下方〔11〕处扣紧。 这样就可消除在操作时夹头的摇动。
活络夹头(A1)之结构,见图6,工作面〔12〕,有两条三角形槽道〔15〕与〔17〕。其右侧面有一个制动螺丝〔6〕,上板面〔13〕见图7中有三角形槽道〔17〕。由图8可知,其内部是中空的长方体,其底板〔16〕处有钩头板〔1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之特征为:
a、活络夹头(A0)之工作面〔5〕为光滑平面,活络夹头(A1)之工作面上〔12〕有两条三角形槽道〔15〕及〔17〕。
b、活络夹头(A0)及(A1)的侧面各有制动螺丝〔6〕,其底板〔7〕及〔16〕处均有钩头板〔10〕。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所具有优点如下:
一、在现有的台虎钳上加装本实用新型后,可提高对园形或异形工件的紧固功能。並可保持工件原有的表面光洁度。
二、使用简便,须用时随手装上,不用时拿下来,当即恢复台虎钳的原有性能,而且一次安装后,可连续工作,途中不必更换夹头的位置。
三、加装本实用新型后,其钳口之有效工作面积比原虎钳口面积增大三分之一多。
四、本实用新型采用整体铸造成型后,只要将其工作面稍为磨平即得成品,故加工技术要求很低。如果现有千千万万的台虎钳都能用上这种活络夹头将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
上述各点与同类的现有技术相比较,它的优点是明显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图2是总装配图。
图3是活络夹头(A0)的正视图。
图4是活络夹头(A0)的俯视图。
图5是活络夹头(A0)的C-C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活络夹头(A1)的正视图。
图7是活络夹头(A1)的俯视图。
图8是活络夹头(A1)的G-G方向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加工方法是整体铸造一次成型,可采用分块焊接成型或其他加工手段。然后将工作面〔5〕及〔12〕磨光滑,同时修整三角形槽道边沿,使其成为光滑的纯角。这是为了能保证被夹工件的原有光洁度,在夹头一侧加工一个制动螺丝〔6〕,亦可采用弹。此外由于现有台虎钳的钳口长度或宽度的大小都不可能绝对一样。故为了进一步提高紧固的可靠性能。可在夹头(A0)与(A1)的钩头板〔10〕处加工两个螺丝,当安装时使该螺丝在台虎钳(B)之〔11〕处紧固。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01:3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0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