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4C15/00
1.一种双支撑转子泵隔离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轴、从动轴,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分别依次套有轴承、密封装置、转子,泵体罩合在转子之外;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一是在于: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轴承与密封装置之间均采用骨架油封隔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支撑转子泵隔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骨架油封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的安装位均设置有耐磨轴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支撑转子泵隔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泵体包括泵壳体和泵盖,转子位于泵壳体和泵盖扣合之后形成的腔室中,泵盖端盖和盖板扣合后,固定在泵盖之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支撑转子泵隔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和骨架油封位于泵盖端盖中,骨架油封所处区域把轴承和密封装置隔开,形成隔离腔,隔离腔下方开设有泄漏介质流出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支撑转子泵隔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盖板上开设有泵盖端润滑腔进、出油孔。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子泵技术领域,特别与一种双支撑转子泵上的隔离机构有关。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污水处理产业得到了很快发展,污水处理能力的迅速增长,带来了污泥产量的迅速增加。根据调查,我国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有80%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污泥随意堆放所产生的污染与再污染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环保部门要求“水”“泥”必须同步并行处理。目前,转子泵已成为处理污水、污泥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但是国内外的转子泵都采用单支撑结构,不但稳定性不好,也不能耐高压,有的虽然有双支撑结构,但输送介质的泵体腔和安装在泵盖上的轴承腔结构不合理,在输送污水污泥时,会堵塞在密封件与轴之间,使密封面磨损,造成介质泄漏,以致腐蚀轴承。为了很好的保护双支撑泵盖的轴承,防止输送介质、灰尘、污染物等进入,本案由此产生。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了一种双支撑转子泵的隔离机构,采用骨架油封布置,将双支撑转子泵上轴承与密封装置、转子、介质隔开,形成隔离腔,不至于有工作介质泄漏时对轴承造成损坏,同时对轴承进行单独润滑,形成独立润滑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支撑转子泵隔离机构,包括主动轴、从动轴,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分别依次套有轴承、密封装置、转子,泵体罩合在转子之外;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一是在于: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轴承与密封装置之间均采用骨架油封隔离。
所述的骨架油封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的安装位均设置有耐磨轴套。
所述的泵体包括泵壳体和泵盖,转子位于泵壳体和泵盖扣合之后形成的腔室中,泵盖端盖和盖板扣合后,固定在泵盖之外。
所述的轴承和骨架油封位于泵盖端盖中,骨架油封所处区域把轴承和密封装置隔开,形成隔离腔,隔离腔下方开设有泄漏介质流出孔。
所述的盖板上开设有泵盖端润滑腔进、出油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设置骨架油封,可以将双支撑转子泵上轴承,与双支撑转子泵上密封装置、转子、介质等隔开,形成隔离腔,在隔离腔下方设有泄漏介质流出孔,有效防止工作介质泄漏对轴承造成的损坏。本实用新型是双支撑转子泵,其稳定性好,耐高压性能强。
另外,轴承有独立的润滑腔,并设有进、出油孔,还可以随时查看润滑腔内的油位,操作简单。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标号说明:主动轴1、从动轴2、轴承3、密封装置4、转子5、泵体6、泵盖7、骨架油封8、泵盖端盖9、盖板10、隔离腔11、轴套12、泄漏介质流出孔13、泵盖端润滑腔进油孔14、泵盖端润滑腔出油孔15。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是双支撑转子泵,包括主动轴1、从动轴2,双轴双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耐高压性。
主动轴1、从动轴2平行布设,两者都依次套有轴承3、密封装置4和转子5。由于该部分结构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中具体以从动轴2上的结构为例进行阐述。
转子5是位于泵体6和泵盖7扣合后多形成的腔室中,泵体6和泵盖7与从动轴2接触的部位设置有密封装置4。在双支撑转子泵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工作介质零泄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就是通过骨架油封8将密封装置4和轴承3之间进行隔离。
在本实施例中,轴承3是位于泵盖端盖9和盖板10之间,泵盖端盖9和盖板10扣合后,通过螺钉固定在泵盖7上。泵盖端盖9上开始有用于安装骨架油封8的区域,这样将轴承3和密封装置4隔开,骨架油封8所位于的区域形成隔离腔11。同时为了防止从动轴2的磨损,在骨架油封8安装位上设置轴套12作为耐磨轴套。
在隔离腔11的下方开设有泄漏介质流出孔13与其相通,这样当双支撑转子泵在输送过程中,如果工作介质从密封装置4中泄漏,直接通过泄漏介质流出孔13流出,有效防止工作介质进入轴承3的润滑腔内,充分保护了轴承3。
另外,为了方便观察轴承3润滑腔中的润滑油,在盖板10上开设了泵盖端润滑腔进油孔14、泵盖端润滑腔出油孔15。
本实施例不局限于上述所举,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01:2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0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