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
手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控制手柄也逐渐发展起来,市面上的出现了各种样式的控制手柄,其中振动电比例手柄,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工具、医疗设备、测量机、游戏机等设备的运动控制操作,振动电比例手柄为了让用户的体验更加真实,更便于用户通过振动电比例手柄发出的脉冲振动的感触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
3.现有技术中振动电比例手柄是利用
电机携带偏心轮转动造成的振动,而现有技术中的电机固定在手柄操作杆内,采用固定胶水或者多个螺母组合将电机固定,而电机在发出振动的过程中易对电机周围的部件造成损伤,影响振动电比例手柄的正常使用,并且当电机损坏时,不易更换,不便于电机的维保。
4.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包括振动电比例手柄底座、手柄操作杆和电机,
所述电机包括电机电源连接板、电机转动头部和电机中部
壳体,所述手柄操作杆包括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和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所述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电机转动头部相匹配的第一固定板;
8.所述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固定板相匹配的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转动头部相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第四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转动头部相匹配的第四卡槽,所述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接触电机电源连接板的底部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支撑板相匹配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开设有与电机电源连接板相匹配的凹槽。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位于第一固定板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二固定板相匹配的第五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相匹配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五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相匹配的第五卡槽。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位于第二固定板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三固定板相匹配的第六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相匹配的第三卡槽,所述第六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相匹配的第六卡槽。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电机转动头
部上端面相匹配的第一防护框,所述第一防护框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固定孔。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螺纹固定孔和第二螺纹固定孔内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贯穿第一螺纹固定孔和第二螺纹固定孔。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固定板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防护框相匹配的第二防护框,所述第二防护框内开设有第二螺纹固定孔。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固定板与多个卡槽的配合,将电机固定在手柄操作杆内,结构简单,电机拆卸方便,便于电机的维保。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的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图2的a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的使用状态第一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的使用状态第二示意图。
22.图中:1.振动电比例手柄底座、2.手柄操作杆、201.凹槽、3.电机、301.电机电源连接板、302.电机转动头部、303.电机中部壳体、4.固定螺栓、5.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01.第一固定板、502.第二固定板、503.第三固定板、504.第一支撑板、505.第一卡槽、506.第一防护框、507.第一螺纹固定孔、508.第二卡槽、509.第三卡槽、6.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01.第四固定板、602.第五固定板、603.第六固定板、604.第二支撑板、605.第四卡槽、606.第二防护框、607.第二螺纹固定孔、608.第五卡槽、609.第六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2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参图1~图3所示,包括振动电比例手柄底座1、手柄操作杆2和电机3,电机3包括电机电源连接板301、电机转动头部302和电机中部壳体303,实现通过电机3内的偏心轮转动造成的振动,达到振动电比例手柄运行时发出脉冲振动,更便于用户通过振动电比例手柄发出的脉冲振动的感触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
25.参图3~图5所示,手柄操作杆2包括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和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电机转动头部302相匹配的第一固定板501,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固定板501相匹配的第四固定板601,第一固定板501和第四固定板601形状和规格相同,第一固定板501上开设有与电机转
动头部302相匹配的第一卡槽505,第四固定板601上开设有与电机转动头部302相匹配的第四卡槽605,实现第一固定板501和第四固定板601紧密贴合时,电机3上的电机转动头部302卡接在第一卡槽505和第四卡槽605内,达到将电机3固定在第一卡槽505和第四卡槽605内,电机3不易移动。
26.参图3~图5所示,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位于第一固定板501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502,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二固定板502相匹配的第五固定板602,第二固定板502和第五固定板602形状和规格相同,第二固定板502和第五固定板602均与电机中部壳体303相匹配,第二固定板502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303相匹配的第二卡槽508,第五固定板602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303相匹配的第五卡槽608,实现第二固定板502和第五固定板602紧密贴合时,电机3上的电机中部壳体303卡接在第二卡槽508和第五卡槽608内,达到对电机3固定在第二卡槽508和第五卡槽608内的加强,电机3不易移动。
27.参图3~图5所示,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位于第二固定板502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503,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三固定板503相匹配的第六固定板603,第三固定板503和第六固定板603形状和规格相同,第三固定板503和第六固定板603均与电机中部壳体303相匹配,第三固定板503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303相匹配的第三卡槽509,第六固定板603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303相匹配的第六卡槽609,实现第三固定板503和第六固定板603紧密贴合时,电机3上的电机中部壳体303卡接在第三卡槽509和第六卡槽609内,达到再次对电机3固定在第二卡槽508和第五卡槽608内的加强,电机3不易移动。
28.参图3~图5所示,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接触电机电源连接板301的底部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504,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支撑板504相匹配的第二支撑板604,第一支撑板504和第二支撑板604形状和规格相同,实现通过第一支撑板504和第二支撑板604对电机3底部端面进行支撑,将电机3固定在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上的第一卡槽505、第二卡槽508、第三卡槽509和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上的第四卡槽605、第五卡槽608、第六卡槽609内,达到电机3不易移动。
29.参图3~图5所示,第一支撑板504和第二支撑板604之间开设有与电机电源连接板301相匹配的凹槽201,实现电机3上的电机电源连接板301通过凹槽201漏出在第一支撑板504和第二支撑板604的底部端面的下方,便于电机电源连接板301的电源连接,达到电机3的正常使用。
30.具体的,参图4所示,通过将电机3上的电机转动头部302放置第一卡槽505的上方,电机中部壳体303卡接进第二卡槽508和第三卡槽509内,第一支撑板504上部端面支撑电机3的底部端面,然后将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上的第四卡槽605、第五卡槽608、第六卡槽609和第二支撑板604依次与第一卡槽505、第二卡槽508、第三卡槽509和第一支撑板504相匹配,并紧密贴合,达到将电机3固定在手柄操作杆2内,同时不影响手柄操作杆2内其他零件的正常使用。
31.参图3~图5所示,第一固定板501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电机转动头部302上端面相匹配的第一防护框506,第四固定板601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防护框506相匹配的第二防护框606,实现对电机3上部端面的防护,保护电机3的正常运转,不易受到振动电比例手
柄内部零件意外掉落的影响,同时不影响电机3的正常使用。
32.参图3~图5所示,第一防护框506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固定孔507,第二防护框606内开设有第二螺纹固定孔607,第一螺纹固定孔507和第二螺纹固定孔607内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4,固定螺栓4贯穿第一螺纹固定孔507和第二螺纹固定孔607,实现第一防护框506和第二防护框606的紧密贴合,通过将固定螺栓4螺纹连接第一防护框506和第二防护框606,达到将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和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连接固定,具有便于将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和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拆卸和固定的作用,便于电机3的维保。
33.使用时,参图4所示,当电机3需要维保时,通过借助工具将固定螺栓4从第一螺纹固定孔507和第二螺纹固定孔607内取出,然后将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取下,再将电机3从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内取出,将维保好的电机3的电机转动头部302放置第一卡槽505的上方,电机中部壳体303卡接进第二卡槽508和第三卡槽509内,第一支撑板504上部端面支撑电机3的底部端面,然后将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上的第四卡槽605、第五卡槽608、第六卡槽609和第二支撑板604依次与第一卡槽505、第二卡槽508、第三卡槽509和第一支撑板504相匹配,并紧密贴合,达到将电机3固定在手柄操作杆2内,然后将固定螺栓4贯穿第一螺纹固定孔507和第二螺纹固定孔607,借助工具转动拧紧固定螺栓4至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5和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6紧密贴合无缝隙,达到将电机3固定在手柄操作杆2内,电机3不易移动。
34.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5.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固定板与多个卡槽的配合,将电机固定在手柄操作杆内,结构简单,电机拆卸方便,便于电机的维保。
3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包括振动电比例手柄底座、手柄操作杆和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电源连接板、电机转动头部和电机中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操作杆包括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和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所述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电机转动头部相匹配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固定板相匹配的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转动头部相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第四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转动头部相匹配的第四卡槽,所述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接触电机电源连接板的底部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支撑板相匹配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开设有与电机电源连接板相匹配的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位于第一固定板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二固定板相匹配的第五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相匹配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五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相匹配的第五卡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位于第二固定板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三固定板相匹配的第六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相匹配的第三卡槽,所述第六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中部壳体相匹配的第六卡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电机转动头部上端面相匹配的第一防护框,所述第一防护框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固定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固定孔和第二螺纹固定孔内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贯穿第一螺纹固定孔和第二螺纹固定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固定板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防护框相匹配的第二防护框,所述第二防护框内开设有第二螺纹固定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振动电比例手柄,属于手柄技术领域,包括振动电比例手柄底座、手柄操作杆和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电源连接板、电机转动头部和电机中部壳体,所述手柄操作杆包括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和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所述第一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电机转动头部相匹配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手柄操作杆壳体内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固定板相匹配的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转动头部相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第四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电机转动头部相匹配的第四卡槽。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固定板与多个卡槽的配合,将电机固定在手柄操作杆内,结构简单,电机拆卸方便,便于电机的维保。便于电机的维保。便于电机的维保。
技术研发人员:
姜伟 王洪 张永战 王大勇 黄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圣邦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21
技术公布日:
20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