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护舷材设计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护舷材
装置及其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
背景技术:
2.船舶上使用的护舷材是
船体侧外板上连接的弧形封闭结构,在保护船体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对于分段工艺下,现有技术对于分段合拢处长度不太长的护舷材是在大合拢后,进行安装补涂油漆等工作,而对于长度比较长的情况,则直接截取下一段长度的护舷材,待船体大合拢后再单面焊接对接。无论缓装还是预留嵌补,都得在完成整个护舷材的焊接工作,才能进行护舷材的密性试验,而且一旦发生不水密的情况,护舷材越长排查原因就越困难,对工序多且紧凑的船台建造阶段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3.所以急需一种护舷材装置,有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护舷材无法在整体安装前实现密性试验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舷材装置,通过嵌补包板和嵌
补水密板,以及两块嵌补垫板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拟合在分段连接船体过程中接缝处,以使每一分段都可以独立进行水密试验,有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护舷材无法在整体安装前实现密性试验的技术问题。
5.
所述护舷材装置嵌补包板和至少两块嵌补水密板,以及至少两块嵌补垫板;
6.嵌补包板两侧的边缘同向翻折后连接在舷侧外板上并形成两端开口的条状结构,以使翻折后所述嵌补包板的横截面为具有敞口并朝向所述舷侧外板的弧形结构;
7.所述至少两块嵌补水密板分别封堵所述嵌补包板两端的所述开口;
8.所述两块嵌补垫板位于所述嵌补水密板与所述嵌补包板之间。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嵌补加强筋;
10.所述嵌补加强筋的边缘连接在所述弧形围合的区域内一侧,并沿所述嵌补包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嵌补加强筋为矩形板,所述矩形板一侧的边缘焊接在所述弧形围合的区域内一侧,所述矩形板另一侧边缘的顶角处设置有倒角。
12.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所述船舶具有所述的所述护舷材装置;
13.所述嵌补包板翻折的其中一侧边缘与所述船舶的甲板端面侧边缘具有预定距离。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船舶包括多段分段;
15.所述分段依次合拢连接后形成合拢缝;
16.所述两块嵌补水密板位于所述合拢缝两侧。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块嵌补水密板的位置与所述船体上的肋位线平齐。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侧包板;
19.所述侧包板的截面结构与所述嵌补包板相同,所述侧包板衔接在所述嵌补加强筋的一端实现所述嵌补包板的延长。
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间隔板;
21.所述间隔板连接在所述侧包板围合区域内一侧,并与所述嵌补水密板间隔预定距离。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间隔板与所述舷侧外板形成垂直空间位置关系;
23.所述间隔板与所述船体的肋位线平齐。
2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加强筋板;
25.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筋板设置在所述间隔板与嵌补水密板之间,且所述加强筋板的三条边缘分别连接在所述间隔板和所述嵌补水密板,以及所述侧包板。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船舶分段和护舷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船舶分段和护舷材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图2中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图3中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嵌补包板
ꢀꢀꢀꢀꢀꢀꢀꢀꢀꢀ132.开口
ꢀꢀꢀꢀꢀꢀꢀꢀꢀꢀꢀꢀꢀꢀ
11
33.敞口
ꢀꢀꢀꢀꢀꢀꢀꢀꢀꢀꢀꢀꢀꢀ
12
34.嵌补水密板
ꢀꢀꢀꢀꢀꢀꢀꢀ235.嵌补垫板
ꢀꢀꢀꢀꢀꢀꢀꢀꢀꢀ336.嵌补加强筋
ꢀꢀꢀꢀꢀꢀꢀꢀ437.侧包板
ꢀꢀꢀꢀꢀꢀꢀꢀꢀꢀꢀꢀ538.倒角
ꢀꢀꢀꢀꢀꢀꢀꢀꢀꢀ
41
39.间隔板
ꢀꢀꢀꢀꢀꢀꢀꢀꢀꢀꢀꢀ640.加强筋板
ꢀꢀꢀꢀꢀꢀꢀꢀꢀꢀ741.舷侧外板
ꢀꢀꢀꢀꢀꢀꢀꢀꢀꢀ
10
42.甲板
ꢀꢀꢀꢀꢀꢀꢀꢀꢀꢀꢀꢀꢀꢀ
20
43.分段
ꢀꢀꢀꢀꢀꢀꢀꢀꢀꢀꢀꢀꢀꢀ
30
具体实施例
44.现有技术中,最常见的船体加工方式是多段拼接的制造方式,两段船体分段在焊接连接时,会出现一个合拢缝,无论采用现有技术中缓装,还是预留嵌补的方式,都要在所有护舷材完全焊接后进行护舷材的密性试验。
4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船舶分段和护舷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船舶分段和护舷材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所述护舷材在船体上安装后形成了一个密封腔,正常情况下,密封腔要处于密封状态,里面不会淤
积有水,上述密性试验则是验证该密封腔的水密性。
46.举例来说,比如将船体分为如图1中的五个分段,分别为第一分段、第二分段,以及第三分段和第四分段、第五分段。黑填充的内容为护舷材装置,图2为图1虚线部分内容,另外在图1中,竖向的虚线是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肋位线,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场景就是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合拢后,通过沿合拢缝大量的焊接将二者合并拼接在一起,这是现有技术中多个分段进行焊合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段之间护舷材装置处于割裂状态,在这种状态如果能够适应现有技术中的分段焊接,以及对应的水密性实验就成为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47.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舷材装置,所述护舷材装置包括嵌补包板1和至少两块嵌补水密板2,以及至少两块嵌补垫板3;
48.嵌补包板1两侧的边缘同向翻折后连接在舷侧外板10上并形成两端开口11的条状结构,以使翻折后嵌补包板1的横截面为具有敞口12并朝向舷侧外板10的弧形结构。
49.至少两块嵌补水密板2分别封堵嵌补包板1两端的开口11;
50.两块嵌补垫板3位于嵌补水密板2与嵌补包板1之间。嵌补水密板2与开口11的轮廓吻合,嵌补水密板2的边缘与嵌补垫板3连接并焊合。
51.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护舷材装置的具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方式在合拢缝位置将两侧的护舷材贯通,本实施例中只公开上述的结构用于合拢缝位置的封闭,以及两侧结构的封闭,嵌补包板1翻折后形成截面上的一侧敞口12,敞口12在焊接到舷侧外板10上后,再通过两端的嵌补水密板2封堵,进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腔。为了在衔接的绗缝处提高密封性和强度,采用嵌补垫板3在嵌补水密板2边缘与嵌补包板1设置两块嵌补垫板3,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图2中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嵌补垫板3贴合在嵌补包板1内壁上,并且嵌补垫板3的两端可以沿嵌补包板1内壁一直延伸连接在舷侧外板10上焊接。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图3中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中将b向剖面展现出来。
52.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主要基于分段船体合拢缝处的对接拼合结构,对船体整体的强度,以及水密性都需要综合进行考量,有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护舷材无法在整体安装前实现密性试验的技术问题。
53.在制造工艺过程中先焊接嵌补水密板2和嵌补垫板3,最后焊接最外层的嵌补包板1,从图3中可以看出,如果先焊接嵌补包板1与嵌补垫板3,即无法焊接,也无法定位。配合图4,嵌补段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由嵌补包板1和嵌补水密板2,以及舷侧外板10围合而成,即上文中的所述空腔。
5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嵌补加强筋4;
55.嵌补加强筋4的边缘连接在所述弧形围合的区域内一侧,并沿嵌补包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
56.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设置嵌补加强筋4的具体实施结构。嵌补加强筋4是对嵌补包板1强度的增加,在受到撞击后(图3中黑箭头为撞击方向),所述护舷材装置变形的方向为向所述船体,可以看出此时嵌补加强筋4的设置方向会朝向舷侧外板10移动后顶住舷侧外板10,防止嵌补包板1继续变形,进而拉扯两端衔接的其他结构,后文中还会进一步进行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57.另外,嵌补加强筋4也采用板材,且平行于甲板20设置。
58.在一实施例中,嵌补加强筋4为矩形板,所述矩形板一侧的边缘焊接在所述弧形围合的区域内一侧,所述矩形板另一侧边缘的顶角处设置有倒角41。
59.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具体嵌补加强筋4的结构,如图3所示,当嵌补加强筋4为矩形时,其两侧与嵌补垫板3靠近,当两边向中间受到撞击变形后,中间的嵌补加强筋4也会向两侧给予一个反作用,防止两侧向中间变形。嵌补加强筋4的一条边焊接在嵌补包板1上。在图4中可以看到,嵌补加强筋4位于竖直方向的中部位置,以使嵌补加强筋4向左侧移动到最后时才会和舷侧外板10相抵,先由嵌补包板1抵抗撞击,并通过变形释放撞击后的力道。
60.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所述船舶具有所述护舷材装置;
61.嵌补包板1翻折的其中一侧边缘与船舶的甲板20端面侧边缘具有预定距离。
62.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具有所述护舷材装置的船舶,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公开了嵌补包板1与甲板20之间的位置关系,嵌补包板1在翻折后,其与舷侧外板10上方的边缘与甲板20平齐。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嵌补包板1上边缘向左移动时,就会顶在甲板20上,由于甲板20在所述船体上的刚性非常强,进而可以更好的抵御冲击带来的变形。
6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船舶包括多段分段30。
64.分段30依次合拢连接后形成合拢缝。
65.两块嵌补水密板2位于所述合拢缝两侧。
66.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两块嵌补水密板2除了实现封堵功能外,还与所述合拢缝之间形成了上述位置关系。可以看到虽然上述的所述护舷材装置并没有限定具体处于所述船体分段的哪个部分,但是对于这种分段的所述船体,如图1中嵌补段正好是合拢缝的部分,加强该段的强度十分必要,所以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过所述护舷材装置加强整体强度的具体实施方式。
67.在一实施例中,两块嵌补水密板2的位置与所述船体上的肋位线平齐。
68.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嵌补水密板2与所述肋位线平齐的具体实施方式,以确保减小整体焊接时的变形,增加整体强度。
6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侧包板5;
70.侧包板5的截面结构与嵌补包板1相同,侧包板5衔接在嵌补加强筋4的一端实现嵌补包板1的延长。
71.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侧包板5的具体结构,侧包板5是现有技术中的护舷材结构,而本实施例中的上述结构则是在合拢缝处用于拟合两侧护舷材的具体结构。对于延长部分与嵌补段部分的区别,主要是嵌补水密板2的存在,并且嵌补水密板2上分别采用v字型焊缝焊接固定侧包板5和嵌补包板1。
7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间隔板6;
73.间隔板6连接在侧包板5围合区域内一侧,并与嵌补水密板2间隔预定距离。
7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所述护舷材装置包括有间隔板6的具体实施方式,间隔板6主要是提高强度的作用,间隔板6与嵌补水密板2平行设置,但是间隔板6并不提供水密性的作用。
75.在一实施例中,间隔板6与舷侧外板10形成垂直空间位置关系;
76.间隔板6与所述船体的肋位线平齐。
77.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建立间隔板6与舷侧外板10建立垂直空间位置关系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肋位线是船体内强度比较高的部分,如果船体撞到其他物体时,如果侧包板5变形,间隔板6会与所述肋位线部分顶住,这样船体可以有更好的强度,降低外部其他物体撞击后对舷侧外板10的影响。
7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加强筋板7;
79.其中至少一个加强筋板7设置在间隔板6与嵌补水密板2之间,且加强筋板7的三条边缘分别连接在间隔板6和嵌补水密板2,以及侧包板5。
80.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加强筋板7的具体结构,其作用嵌补加强筋4相同,不同点在于其位于嵌补段两侧的侧包板5内部。
技术特征:
1.一种护舷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材装置包括:一嵌补包板(1),其两侧的边缘同向翻折后连接在舷侧外板(10)上并形成两端开口(11)的条状结构,以使翻折后所述嵌补包板(1)的横截面为具有敞口(12)并朝向所述舷侧外板(10)的弧形结构;至少两块嵌补水密板(2),所述至少两块嵌补水密板(2)分别封堵所述嵌补包板(1)两端的所述开口(11);至少两块嵌补垫板(3),所述两块嵌补垫板(3)位于所述嵌补水密板(2)与所述嵌补包板(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舷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一嵌补加强筋(4),所述嵌补加强筋(4)的边缘连接在所述弧形围合的区域内一侧,并沿所述嵌补包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舷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嵌补加强筋(4)为矩形板,所述矩形板一侧的边缘焊接在所述弧形围合的区域内一侧,所述矩形板另一侧边缘的顶角处设置有倒角(41)。4.一种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所述护舷材装置;所述嵌补包板(1)翻折的其中一侧边缘与所述船舶的甲板(20)端面侧边缘具有预定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包括多段分段(30);所述分段(30)依次合拢连接后形成合拢缝;所述两块嵌补水密板(2)位于所述合拢缝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嵌补水密板(2)的位置与所述船体上的肋位线平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侧包板(5),所述侧包板(5)的截面结构与所述嵌补包板(1)相同,所述侧包板(5)衔接在所述嵌补加强筋(4)的一端实现所述嵌补包板(1)的延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间隔板(6),所述间隔板(6)连接在所述侧包板(5)围合区域内一侧,并与所述嵌补水密板(2)间隔预定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6)与所述舷侧外板(10)形成垂直空间位置关系;所述间隔板(6)与所述船体的肋位线平齐。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加强筋板(7),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筋板(7)设置在所述间隔板(6)与嵌补水密板(2)之间,且所述加强筋板(7)的三条边缘分别连接在所述间隔板(6)和所述嵌补水
密板(2),以及所述侧包板(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舷材装置及其具有护舷材装置的船舶,所述护舷材装置嵌补包板和至少两块嵌补水密板,以及至少两块嵌补垫板;嵌补包板两侧的边缘同向翻折后连接在舷侧外板上并形成两端开口的条状结构,以使翻折后所述嵌补包板的横截面为敞口朝向所述舷侧外板的弧形;所述至少两块嵌补水密板分别封堵所述嵌补包板两端的所述开口;所述两块嵌补垫板位于所述嵌补水密板边缘与所述嵌补包板之间。通过嵌补包板和嵌补水密板,以及两块嵌补垫板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拟合在分段连接船体过程中接缝处,以使每一分段都可以独立进行水密试验,有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护舷材无法在整体安装前实现密性试验的技术问题。装前实现密性试验的技术问题。装前实现密性试验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潘国晓 陈伟林 任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06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