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水厂远程监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2.自来水厂在对水处理车间环境和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一般是现场监控,即采集的参数或者监控视频上传至
控制器,再上传至厂内信息管理平台,人工读取平台上的参数,这就需要监测人员长时间呆在水厂,无法实现可靠的远程监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包括主控制器、若干分控制器、触控屏、云服务器、若干监控摄像机、至少一个移动
终端和至少一个pc终端,分控制器分别连接有采集
单元和执行单元,主控制器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分控制器无线连接,主控制器通过gprs通信模块与云服务器无线连接,主控制器与触控屏连接,监控摄像机通过wifi模块与云服务器无线连接,云服务器通过网络与移动终端和pc终端分别连接。
5.进一步的,分控制器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分控制器、第二分控制器和第三分控制器,采集单元包括第一采集单元、第二采集单元和第三采集单元,执行单元包括第一执行单元、第二执行单元和第三执行单元,第一分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一采集单元和第一执行单元,第二分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二采集单元和第二执行单元,第三分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三采集单元和第三执行单元。
6.进一步的,第一采集单元包括原水流量传感器和原水浊度传感器,第一执行单元包括取水泵,第二采集单元包括水位传感器,第二执行单元包括计量泵和搅拌电机,第三执行单元包括加氯机,第三采集单元包括清水浊度传感器、ph传感器和余氯检测仪。
7.进一步的,第一执行单元、第二执行单元和第三执行单元均包括电动阀门。
8.进一步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或平板电脑,云服务器通过gprs网络与移动终端无线连接。
9.进一步的,云服务器通过因特网与pc终端连接。
10.进一步的,无线通讯模块包括dtd435m无线通讯模块。
11.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的远程监控系统布放简单,扩展性强,时效性好,传输效率高;通过不同的分控制器对水厂各个环节分别进行的数据采集与控制指令下发,分控制器统一连接主控制器,主控制器连接触控屏与云服务器,监控方式多样可选,实现了对水厂的实时监控和处理,可减少监测人员的投入,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1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包括主控制器4、若干分控制器、触控屏5、云服务器6、若干监控摄像机9、至少一个移动终端7和至少一个pc终端8,分控制器分别连接有采集单元和执行单元,主控制器4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分控制器无线连接,主控制器4通过gprs通信模块与云服务器6无线连接,主控制器4与触控屏5连接,监控摄像机9通过wifi模块与云服务器6无线连接,云服务器6通过网络与移动终端7和pc终端8分别连接。
16.本实施例中分控制器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分控制器1、第二分控制器2和第三分控制器3,采集单元包括第一采集单元11、第二采集单元21和第三采集单元31,执行单元包括第一执行单元12、第二执行单元22和第三执行单元32。第一分控制器1分别连接第一采集单元11和第一执行单元12,第一采集单元11包括但不限于原水流量传感器和原水浊度传感器,第一执行单元12包括取水泵,第一分控制器1、第一采集单元11和第一执行单元12设置在水厂的取水环节,将未经处理的水(原水)从水源地抽入水厂;第二分控制器2分别连接第二采集单元21和第二执行单元22,第二采集单元21包括但不限于水位传感器,第二执行单元22包括计量泵和搅拌电机,第二分控制器2、第二采集单元21和第二执行单元22设置在水厂的絮凝环节,通过计量泵向原水中投入絮凝剂,经搅拌充分混合后发生絮凝;第三分控制器3分别连接第三采集单元31和第三执行单元32,第三执行单元32包括加氯机,第三采集单元31包括但不限于清水浊度传感器、ph传感器和余氯检测仪,第三分控制器3、第三采集单元31和第三执行单元32设置在水厂的消毒环节,通过加氯机向前工序处理后的水中加入氯进行消毒。第一执行单元12、第二执行单元22和第三执行单元32均包括电动阀门.以控制水流通断。本实用新型由于并未对水厂处理工序做出改进,故对水厂处理环节工序等进行不做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分控制器数量可根据水厂实际情况做出改变,进行增加,采集单元均为现有元器件,采集单元与分控制器之间优选有线连接进行数据传输,分控制器优选通过有线连接对执行单元进行控制,线路连接采用常规方式即可,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以及控制执行的稳定性与实时性。
17.本实施例中主控制器4、第一分控制器1、第二分控制器2和第三分控制器3均为三菱plc,具体型号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无线通讯模块优选dtd435m无线通讯模块,可实现三菱plc之间的无线通信且数据传输稳定。
18.监控摄像机9为现有的自带存储卡的摄像机,监控摄像机9通过wifi模块与云服务器6无线连接,节省不必要的流量费用。移动终端7包括手机或平板电脑,云服务器6通过gprs网络与移动终端7无线连接,有wifi的时候移动终端7也可接入wifi。云服务器6通过因特网与pc终端8连接。触控屏5与主控制器4优选有线连接进行数据传输,触控屏5、主控制器4和pc终端8三者优选一同放置在水厂的监控中心。
19.采集单元将采集到的参数数据传输给分控制器,分控制器将参数数据传输给主控制器4,主控制器4上传数据到云服务器6,同时将数据传给触控屏5进行显示,移动终端7和pc终端8可读取云服务器6的数据并显示,监控摄像机9将视频数据存储在自带的存储卡中,如通过触控屏5查看监控视频,则指令通过主控制器4传输给云服务器6,如通过移动终端7或pc终端8查看监控视频,同样指令传输给云服务器6,云服务器6对监控摄像机9的视频数据进行读取,包括在线读取和读取存储卡内既往数据,并将读取的数据传输到触控屏5、移动终端7或pc终端8。在触控屏5上进行控制,控制指令直接传输到主控制器4,在移动终端7或pc终端8上进行控制,控制指令经过云服务器6传输到主控制器4,主控制器4将控制指令发送给对应的分控制器,在由分控制器对相应的执行单元进行控制。在水厂的监控中心一般使用pc终端8进行监控,可有效节省数据传输中不必要的流量费用,且同时可通过移动终端7和触控屏5进行监控,选择多样,如出现gprs网络故障也可通过触控屏5进行除了查看监控视频外的基本远程监控操作,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布放简单,扩展性强,时效性好,传输效率高。
2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其它未具体描述的部分,属于现有技术或公知常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器、若干分控制器、触控屏、云服务器、若干监控摄像机、至少一个移动终端和至少一个pc终端,所述分控制器分别连接有采集单元和执行单元,所述主控制器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分控制器无线连接,所述主控制器通过gprs通信模块与云服务器无线连接,所述主控制器与触控屏连接,所述监控摄像机通过wifi模块与云服务器无线连接,所述云服务器通过网络与移动终端和pc终端分别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控制器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分控制器、第二分控制器和第三分控制器,所述采集单元包括第一采集单元、第二采集单元和第三采集单元,所述执行单元包括第一执行单元、第二执行单元和第三执行单元,所述第一分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一采集单元和第一执行单元,所述第二分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二采集单元和第二执行单元,所述第三分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三采集单元和第三执行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采集单元包括原水流量传感器和原水浊度传感器,第一执行单元包括取水泵,所述第二采集单元包括水位传感器,第二执行单元包括计量泵和搅拌电机,所述第三执行单元包括加氯机,所述第三采集单元包括清水浊度传感器、ph传感器和余氯检测仪。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执行单元、第二执行单元和第三执行单元均包括电动阀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或平板电脑,云服务器通过gprs网络与移动终端无线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服务器通过因特网与pc终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包括dtd435m无线通讯模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水厂的远程监控系统,包括主控制器、若干分控制器、触控屏、云服务器、若干监控摄像机、至少一个移动终端和至少一个PC终端,分控制器分别连接有采集单元和执行单元,主控制器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分控制器无线连接,主控制器通过GPRS通信模块与云服务器无线连接,主控制器与触控屏连接,监控摄像机通过WiFi模块与云服务器无线连接,云服务器通过网络与移动终端和PC终端分别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远程监控系统布放简单,扩展性强,时效性好,传输效率高,能实现了对水厂的实时监控和处理,可减少监测人员的投入,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高的可靠性。高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
于笑凡 吴倩 陆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云虎智能装备(南京)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07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