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道隔离带用防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移动钢护栏。
背景技术:
2.在双向道路上使用隔离护栏是分离机动车行驶的安全屏障,现有护栏碰撞发生后吸能导向效果不好,易发生车辆侧翻、车辆冲跨过护栏给对向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的车辆或者行人造成威胁。
3.中国专利cn 210420969 u提供了一种智能移动护栏,提高护栏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其移动护栏的主板与路面在碰撞发生时的摩擦力较大,主板外沿端面与地面形成剪切。在碰撞发生后,主板摩擦损坏,不容易卸力,导向效果差,且长期使用主板更换成本高,车辆容易冲出护栏进入对向车道,造成安全事故。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车辆碰撞卸荷导向效果好的移动钢护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钢护栏,能有效卸载和导向车辆的碰撞力,安装使用方便。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钢护栏,其包括:
7.卸荷
单元节,
所述卸荷单元节有多组;
8.
锚固单元节,所述锚固单元节有多组,多组所述卸荷单元节分布在多组所述锚固单元节之间;
9.所述卸荷单元节与锚固单元节均包括挡板、顶管及筋板件,所述挡板包括一体成型的顶部连接板和连接在所述顶部连接板两侧的两个弧形侧板,两个所述弧形侧板的凹侧相背布置,所述顶管螺栓连接在所述顶部连接板上,所述筋板件固定在两个所述弧形侧板上,所述卸荷单元节与锚固单元节的顶管之间穿套有第一方管,所述第一方管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顶管上垂直穿接销杆;所述销杆穿套在所述筋板件上;
10.所述卸荷单元节还包括
地脚件及支撑板,所述地脚件两两成组且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两端,所述地脚件与所述弧形侧板的底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地脚件与路面点接触;
11.所述锚固单元节还包括锚固板,所述锚固板与所述弧形侧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锚固板通过地钉或化学锚栓锚固在路面上。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卸荷单元节和锚固单元节,卸荷单元节用于卸载导向车辆的撞击力,锚固单元节固定在隔离带路面上,用于连接卸荷单元节,具体的,卸荷单元节和锚固单元节均包括挡板、顶管及筋板件,挡板能起到常规的隔离车流作用,在发生车辆碰撞时,车辆撞击到卸荷单元节的挡板上时,由于挡板底部的地脚件与地面的点接触作用,减小挡板与路面的摩擦力,能发生一定程度的侧移,在挡板随着地脚件滑移的过程
中,卸载车辆的侧向冲击力,将冲击力转化为车辆行驶方向的作用力,避免车辆径直冲过护栏,造成次生安全事故,本装置在卸载单元节的卸载导向下更加安全。
13.优选的,所述顶管为方管,所述顶管的两端边缘与所述挡板的顶部连接板螺栓连接。
14.优选的,所述筋板件包括第一筋板、第二筋板及第三筋板,所述第一筋板、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由顶部至底部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筋板、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斜面,所述连接斜面与所述弧形侧板螺栓连接,所述第一筋板、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上均设有销杆孔,所述销杆位于在所述销杆孔内。
15.优选的,所述第二筋板与第三筋板之间放置有第二方管,所述第二方管的两端侧壁上开设有穿孔,所述销杆穿设在所述穿孔内,所述第二方管用于连接相邻单元节顶管上的销杆。
16.优选的,所述第三筋板上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凸块两两成组且分布在所述第二方管的两侧,所述销杆的顶端设有锥形导向头。
17.优选的,各个单元节的所述挡板之间预留有安装间隙。
18.优选的,各个单元节的所述挡板的长度为1.5~2m,所述锚固单元节两两成组相邻布置,多个成组的所述锚固单元节构成多个间隔的锚固单元,锚固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70m,锚固单元之间布置着多组卸荷单元节。
19.优选的,所述第一方管的外侧壁与所述顶管的内侧壁之间预留有活动间隙。
20.优选的,所述地脚件由钢板折弯而成,所述地脚件的底端两侧具有凸部,所述凸部与地面点接触。
21.优选的,所述地脚件的两侧设有加强折弯板,所述地脚件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套头,所述弧形侧板的底端部插接在所述套头内。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钢护栏的安装示意图一;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钢护栏的安装示意图二;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钢护栏的安装示意图三;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钢护栏相邻单元节部分零件组装位置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钢护栏的筋板件装配大样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钢护栏的地脚件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钢护栏的地脚件其他样式示意图。
29.1卸荷单元节、2锚固单元节、3挡板、301弧形侧板、302顶部连接板、4顶管、5筋板件、501第一筋板、502第二筋板、503第三筋板、6第一方管、7第二方管、8销杆、9地脚件、10支撑板、11锚固板、12套头、13凸块、14销杆孔、15穿孔、16加强折弯板、17加强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参阅本实用新型附图1至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移动钢护栏,其包括:
32.卸荷单元节1,卸荷单元节1有多组;
33.锚固单元节2,锚固单元节2有多组,多组卸荷单元节1分布在多组锚固单元节2之间;护栏的端部是锚固单元节。
34.卸荷单元节1与锚固单元节2均包括挡板3、顶管4及筋板件5,挡板3为钢板冲压成型的“几”字形结构板,顶管4螺栓连接在挡板3的顶部连接板302上,筋板件5固定在挡板3的弧形侧板301上,各个单元节的顶管之间穿套有第一方管6,第一方管6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顶管上垂直穿接销杆8;销杆8穿套在筋板件5上;此时销杆起到串接相邻单元节作用,配合第一方管和第二方管使用。
35.卸荷单元节1还包括地脚件9及支撑板10,地脚件9两两成组且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板10的两端,地脚件9与弧形侧板301的底部固定连接;地脚件9与路面点接触,地脚件9上设有套头12,套头12套接在弧形侧板301的底部;地脚件在一个单元节上分布有多个,更好的承接挡板。
36.锚固单元节2还包括锚固板11,锚固板11与弧形侧板301的底部固定连接,锚固板11通过地钉或者化学锚栓锚固在路面上。
3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顶管4为方管,顶管4的两端边缘与挡板3的顶部连接板302螺栓连接。
38.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筋板件5包括第一筋板501、第二筋板502及第三筋板503,第一筋板501、第二筋板502和第三筋板503由顶部至底部依次间隔布置,第一筋板501、第二筋板502和第三筋板503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斜面,连接斜面与弧形侧板301螺栓连接,第一筋板501、第二筋板502和第三筋板503上均设有销杆孔14,销杆8位于在销杆孔14内。销杆能将第一筋板、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串联起来。连接斜面对应弧形侧板的弧度。便于筋板件螺栓连接挡板。
39.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筋板502与第三筋板503之间放置有第二方管7,第二方管7的两端侧壁上开设有穿孔15,销杆8穿设在穿孔15内,第二方管7用于连接相邻单元节顶管上的销杆。第二方管有利于多组卸荷单元节在抗冲击侧移过程中的连续性。
40.具体的,第三筋板503上固定连接有凸块13,凸块13两两成组且分布在第二方管7的两侧,销杆8的顶端设有锥形导向头。凸块有利于第二方管的快速入位组装。配合锥形导向头方便第二方管与销杆的连接。
41.更具体的,各个单元节的挡板3之间预留有安装间隙。这个间隙也用于多组卸荷单元节的侧移。预留侧移余量。
4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各个单元节的挡板3的长度为1.5m,锚固单元节2两两成组相邻布置,多个成组的锚固单元节2构成多个间隔的锚固单元,也就是说,每两个锚固单元节为一组构成一个锚固单元固定在路面上,锚固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70m,锚固单元之间布置着多组卸荷单元节。
43.在其他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方管6的外侧壁与顶管4的内侧壁之间预留有活动间隙。方便卸荷单元节之间的侧移。
44.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地脚件9的两侧设有加强折弯板16,地脚件9的一端向上折
弯形成套头12。加强折弯板能够提高整体地脚件的结构强度,挡板的底部正好套在套头内,也就是给挡板穿上套鞋,套鞋与路面点接触,便于卸荷单元节的挡板受冲击力时偏移导向。充分卸载车辆的冲击力。
45.在其他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顶管4的水平高度为70cm。
46.顶管的管口尺寸选用60x100mm,管厚2~3mm,第一方管与顶管之间预留3~5mm的间隙。
4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地脚件9由钢板折弯而成,地脚件9的底端两侧具有凸部,凸部与地面点接触。便于挡板的受力侧移。
48.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为了挡板的更加稳定,在挡板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加强筋板17,加强筋板17的两侧设有配合挡板弧形侧板安装的弧形板。
49.当车辆碰撞发生时,通过相邻单元节之间顶管、挡板及第一方管、第二方管的作用,冲击能量在卸荷单元节挡板侧移的过程中吸收卸掉,冲击能量进一步导向为顺着车辆行驶方向的力,纠正车辆方向,防止车辆直接冲出护栏到对向车道内。地脚件生产更换方便,成本也较为低廉,便于推广使用。
50.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和使用方法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5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包括:卸荷单元节(1),所述卸荷单元节(1)有多组;锚固单元节(2),所述锚固单元节(2)有多组,多组所述卸荷单元节(1)分布在多组所述锚固单元节(2)之间;所述卸荷单元节(1)与锚固单元节(2)均包括挡板(3)、顶管(4)及筋板件(5),所述挡板(3)包括一体成型的顶部连接板(302)和连接在所述顶部连接板(302)两侧的两个弧形侧板(301),两个所述弧形侧板(301)的凹侧相背布置,所述顶管(4)螺栓连接在所述顶部连接板(302)上,所述筋板件(5)固定在两个所述弧形侧板(301)上,所述卸荷单元节(1)与锚固单元节(2)的顶管之间穿套有第一方管(6),所述第一方管(6)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顶管(4)上垂直穿接销杆(8);所述销杆(8)穿套在所述筋板件(5)上;所述卸荷单元节(1)还包括地脚件(9)及支撑板(10),所述地脚件(9)两两成组且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板(10)的两端,所述地脚件(9)与所述弧形侧板(301)的底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地脚件(9)与路面点接触;所述锚固单元节(2)还包括锚固板(11),所述锚固板(11)与所述弧形侧板(30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锚固板(11)通过地钉或化学锚栓锚固在路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4)为方管,所述顶管(4)的两端边缘与所述挡板(3)的顶部连接板(302)螺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件(5)包括第一筋板(501)、第二筋板(502)及第三筋板(503),所述第一筋板(501)、第二筋板(502)和第三筋板(503)由顶部至底部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筋板(501)、第二筋板(502)和第三筋板(503)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斜面,所述连接斜面与所述弧形侧板(301)螺栓连接,所述第一筋板(501)、第二筋板(502)和第三筋板(503)上均设有销杆孔(14),所述销杆(8)位于在所述销杆孔(14)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筋板(502)与第三筋板(503)之间放置有第二方管(7),所述第二方管(7)的两端侧壁上开设有穿孔(15),所述销杆(8)穿设在所述穿孔(15)内,所述第二方管(7)用于连接相邻单元节顶管上的销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筋板(503)上固定连接有凸块(13),所述凸块(13)两两成组且分布在所述第二方管(7)的两侧,所述销杆(8)的顶端设有锥形导向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各个单元节的所述挡板(3)之间预留有安装间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各个单元节的所述挡板(3)的长度为1.5~2m,所述锚固单元节(2)两两成组相邻布置,多个成组的所述锚固单元节(2)构成多个间隔的锚固单元,锚固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70m,锚固单元之间布置着多组卸荷单元节。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管(6)的外侧壁与所述顶管(4)的内侧壁之间预留有活动间隙。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脚件(9)由钢板折弯而成,所述地脚件(9)的底端两侧具有凸部,所述凸部与地面点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移动钢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脚件(9)的两侧设有加强折弯板(16),所述地脚件(9)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套头(12),所述弧形侧板(301)的底端部插接在所述套头(12)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钢护栏,其包括:多组卸荷单元节,多组锚固单元节,多组卸荷单元节分布在多组锚固单元节之间;卸荷单元节与锚固单元节均包括挡板、顶管及筋板件,顶管螺栓连接在挡板的顶部,筋板件固定在挡板的弧形侧板上,各个单元节的顶管之间穿套有第一方管,第一方管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顶管上垂直穿接销杆;销杆穿套在筋板件上;卸荷单元节还包括地脚件及支撑板,地脚件两两成组且分别固定在支撑板的两端,地脚件与弧形侧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地脚件与路面点接触;锚固单元节还包括锚固板,锚固板与弧形侧板的底部固定连接,锚固板螺栓连接在路面上,本实用新型能更好的导向车辆,卸载车辆的冲击力。卸载车辆的冲击力。卸载车辆的冲击力。
技术研发人员:
张凯 高礼明 樊勇军 陈卫霞 张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霸州市正岳交通设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01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