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转子及电机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转子及电机。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向着高功率、高功率密度、大扭矩、高转速、高集成度的方向逐步发展。而随着电机功率和扭矩密度增大,电机发热会成倍增长,电机整体温升或局部温升过高,不仅会导致电机结构件变形,还会使电机耐压和绝缘性能降低,严重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3.因此,为了提高电机的性能,通常在电机内设置冷却结构,以防止电机整体或局部温升过高。现有电机内的冷却机构通常采用油冷的方式来对电机内的转子和定子进行散热。但在电机运行的过程中,定子与转子之间产生的负压会将用于冷却的冷却油抽入到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间隙,从而影响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影响电机的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冷却油会被抽入到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间隙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电机转子及电机。
5.一种电机转子,包括:
6.转子铁心,内部形成有散热通道;
7.第一转子压板,具有用于输出冷却液的导油口,所述第一转子压板与所述转子铁心相抵接,以将所述导油口与所述散热通道相连;
8.其中,所述第一转子压板与所述转子铁心相抵接的端面上还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泄油孔,所述泄油孔位于所述导油口背离所述第一转子压板的轴线的一侧;从所述导油口流入所述第一转子压板与所述转子铁心之间间隙的所述冷却液经所述泄油孔流出所述第一转子压板。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子压板的轴向端面上还开设有环绕所述泄油孔的泄油槽,所述泄油孔均位于所述泄油槽内。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油孔包括多个,全部所述泄油孔绕所述泄油槽的中心轴线间隔布设。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转子还包括第二转子压板,所述第二转子压板与所述转子铁心背离所述第一转子压板的一端相抵接;
12.所述第二转子压板上开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子压板的外部相连通。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转子还包括转子轴,所述转子铁心与所述第一转子压板均套设在所述转子轴上;
14.所述转子轴的内部形成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与外部相连通以引入所述冷却液,所述转子轴和所述第一转子压板被构造为将所述导油口与所述冷却通道相连通。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口为环形的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与所述冷却通道相连通;
16.所述转子铁心与所述第一转子压板相抵接的端面上具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散热油口,所述散热油口位于所述导油槽内。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通道为开设在所述转子轴内,并沿所述转子轴纵长方向纵长延伸的冷却孔,所述冷却孔的侧壁开设有延伸至所述转子铁心外表面的连接孔;
18.所述第一转子压板与所述转子铁心拼接形成第一连接槽,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内,所述第一转子压板还具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导油槽。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聚油槽,所述连接孔的端口位于所述聚油槽内。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子轴包括转子本体和转子轴套,所述转子本体沿纵长方向间隔布设有两个凸出于所述转子本体表面的安装部,所述转子轴套在纵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安装部上,以使所述转子轴套与所述转子本体之间形成有减重腔。
21.一种电机,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转子。
22.上述电机转子,从导油口流入第一转子压板与转子铁心之间间隙的冷却液在朝向气隙运动的过程中,会经过泄油孔,进而通过泄油孔流出第一转子压板,而不会流入到气隙中,避免了冷却液流入到气隙中影响电机正常运转。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机转子的剖面示意图;
24.图2为图1实施例中电机转子中第一转子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2中第一转子压板的俯视图;
26.图4为图1实施例中电机转子中第二转子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4中第二转子压板的俯视图;
28.图6为图1实施例中电机转子中转子铁心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图6中转子铁心中第一铁心冲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图6中转子铁心中第二铁心冲片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图1实施例中电机转子中转子轴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图9中转子轴的转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3.电机转子100;
34.转子铁心10;散热通道11;散热油口12;第一转子冲片13;第二转子冲片14;减重腔15;
35.第一转子压板20;导油口21;泄油口22;泄油槽23;导油槽24;第一连接槽25;第二连接槽26;
36.第二转子压板30;出油孔31;
37.转子轴40;冷却通道41;冷却孔42;连接孔43;聚油槽44;转子本体45;转子轴套46;安装部47。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4.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转子,包括转子铁心10和第一转子压板20。转子铁心10的内部形成有散热通道11,冷却液在散热通道11内流动从而将转子铁心10的热量带走,以实现对转子铁心10的散热。第一转子压板20,具有用于输出冷却液的导油口21,第一转子压板20与转子铁心10相抵接,除了可以通过第一转子压板20压紧和固定转子铁心10之外,还可以将导油口21与散热通道11相连,以使得冷却油经过导热油进入到散热通道11内。
45.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第一转子压板20在转子铁心10相抵接之后,由于制造精度等问题,第一转子压板20与转子铁心10之间还会存在一定的间隙,如此冷却油在从导油口
21进入到散热通道11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冷却液会直接进入到散热通道11,而少部分冷却液会泄露到第一转子压板20与转子铁心10之间的间隙。而该部分的冷却液受到电机定子与电机转子100之间气隙内负压的影响,会通过第一转子压板20与转子铁心10之间的间隙朝向电机定子与电机转子100之间的气隙运动,最后进入到气隙内,干扰电机定子与电机转子100之间的运动,造成电机运行效率下降。
46.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第一转子压板20与转子铁心10相抵接的端面上还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泄油孔22,泄油孔22位于导油口21背离第一转子压板20的轴线的一侧,也就是导油口21朝向电机定子与电机转子100之间的气隙的一侧。如此,从导油口21流入第一转子压板20与转子铁心10之间间隙的冷却液在朝向气隙运动的过程中,会经过泄油孔22,进而通过泄油孔22流出第一转子压板20,而不会流入到气隙中,避免了冷却液流入到气隙中影响电机正常运转。
47.可选地,冷却液为冷却油。
4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由于电机转子100的转动,从导油口21流入到第一转子压板20与转子铁心10之间间隙的冷却液会沿着不同方向流动。而为了保证导油口21流入到第一转子压板20与转子铁心10之间间隙的冷却液均能够流出第一转子压板20,在第一转子压板20的轴向端面上开设油环绕泄油孔22的泄油槽23,并将泄油孔22设置在泄油槽23内,如此,即使位于从导油口21流入间隙内的冷却液朝向不同的方向流动,但最后都会流入到泄油槽23内,再通过泄油槽23内的泄油孔22离开第一转子压板20,避免了部分冷却液绕开泄油孔22流入到气隙的情况发生。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泄油孔22包括多个,全部泄油孔22绕泄油槽23的中心轴线间隔布设,以通过多个泄油孔22来快速将泄油槽23内的冷却液排除泄油槽23,避免冷却液在泄油槽23内堆积。
5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5,电机转子100还包括第二转子压板30,第二转子压板30与转子铁心10背离第一转子压板20的一端相抵接,以将转子铁心10压紧在第二转子压板30和第一转子压板20之间。
51.其中,第二转子压板30上还开设有出油孔31,出油孔31的一端与散热通道11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转子压板30的外部相连通。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冷却液通过导油口21进入到散热通道11内,并继续沿散热通道11流动,直至进入到出油孔31内,并通过出油孔31离开第二转子压板30,以使得冷却液能够离开电机转子100进入冷却液的循环系统。
5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阅图9和图10,电机转子100还包括转子轴40,转子铁心10与第一转子压板20均套设在转子轴40上,以通过转子轴40将转子铁心10的转动传递出电机。而转子轴40在电机运行的过程中,受到电流的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为此,在转子轴40内部形成有冷却通道41,并且冷却通道41与外部相连通以引入冷却液,从而通过冷却液在冷却通道41内流动以对转子轴40进行降温。而转子轴40和第一转子压板20被构造为将冷却通道41与导油口21相连,从而将冷却通道41内的冷却液引入导油口21来对转子铁心10来进行冷却。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油口21为环形的导油槽24,导油槽24与冷却通道41相连通,以引入冷却液。转子铁心10与第一转子压板20相抵接的端面上具有与散热通道11连通的散热油口12,转子铁心10与第一转子压板20相抵接之后,散热油口12便位于导油槽24内。如此,
通过环形的导油槽24来连接散热油口12,可以便于导油口21与散热油口12的连接。
54.具体到实施例中,冷却通道41为开设在转子轴40内,并沿转子轴40纵长方向纵长延伸的冷却孔42,冷却孔42的侧壁开设有延伸至转子铁心10外表面的连接孔43。第一转子压板20与转子铁心10拼接形成第一连接槽25,连接孔43位于第一连接槽25内,以使得冷却孔42内的冷却液在转子轴40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沿连接孔43进入到第一连接槽25内。进一步的,第一转子压板20还具有第二连接槽26,第二连接槽26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槽25和导油槽24,如此,流入到第一连接槽25内的冷却液会继续经过第二连接槽26进入到导油槽24内,最后通过导油槽24流入到散热油口12内,进入到散热油道内。
55.进一步的,在冷却孔42的内侧壁上开设油聚油槽44,进入到冷却孔42内的冷却液会聚集在聚油槽44内,并且连接孔43的端口位于聚油槽44内,如此聚集到聚油槽44内的冷却液便会进入到连接孔43内,从而增多流入到转子铁心10内冷却液。
5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转子轴40包括转子本体45和转子轴套46,转子本体45沿纵长方向间隔布设有两个凸出于转子本体45表面的安装部47。转子轴套46在纵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安装部47上,以使转子轴套46与转子本体45之间形成有减重腔15,通过减重腔15可以对转子轴40进行轻量化,从而降低电机转子100的硅钢用量,进而降低成本。
5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机转子100。其中,当上述电机为多段斜级电机时,参阅图6、图7和图8,转子铁心10通过多种转子冲片叠加而成,而通过调整每一转子冲片相对转子铁心10的键槽的轴线角度尺寸不同,以使得每一转子冲片上的散热通道11相对转子铁心10的平键角度一致,从而可以减少转子冲片种类,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到图6的实施例中,转子铁心10通过第一转子冲片13和第二转子冲片14两种转子冲片叠加而成。
5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子包括:转子铁心(10),内部形成有散热通道(11);第一转子压板(20),具有用于输出冷却液的导油口(21),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与所述转子铁心(10)相抵接,以将所述导油口(21)与所述散热通道(11)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与所述转子铁心(10)相抵接的端面上还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泄油孔(22),所述泄油孔(22)位于所述导油口(21)背离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的轴线的一侧;从所述导油口(21)流入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与所述转子铁心(10)之间间隙的所述冷却液经所述泄油孔(22)流出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的轴向端面上还开设有环绕所述泄油孔(22)的泄油槽(23),所述泄油孔(22)均位于所述泄油槽(23)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油孔(22)包括多个,全部所述泄油孔(22)绕所述泄油槽(23)的中心轴线间隔布设。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子还包括第二转子压板(30),所述第二转子压板(30)与所述转子铁心(10)背离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的一端相抵接;所述第二转子压板(30)上开设有出油孔(31),所述出油孔(31)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通道(11)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子压板(30)的外部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子还包括转子轴(40),所述转子铁心(10)与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均套设在所述转子轴(40)上;所述转子轴(40)的内部形成有冷却通道(41),所述冷却通道(41)与外部相连通以引入所述冷却液,所述转子轴(40)和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被构造为将所述导油口(21)与所述冷却通道(41)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口(21)为环形的导油槽(24),所述导油槽(24)与所述冷却通道(41)相连通;所述转子铁心(10)与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相抵接的端面上具有与所述散热通道(11)连通的散热油口(12),所述散热油口(12)位于所述导油槽(24)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41)为开设在所述转子轴(40)内,并沿所述转子轴(40)纵长方向纵长延伸的冷却孔(42),所述冷却孔(42)的侧壁开设有延伸至所述转子铁心(10)外表面的连接孔(43);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与所述转子铁心(10)拼接形成第一连接槽(25),所述连接孔(4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25)内,所述第一转子压板(20)还具有第二连接槽(26),所述第二连接槽(26)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槽(25)与所述导油槽(24)。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孔(4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聚油槽(44),所述连接孔(43)的端口位于所述聚油槽(44)内。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40)包括转子本体(45)和转子轴套(46),所述转子本体(45)沿纵长方向间隔布设有两个凸出于所述转子本体(45)表面的安装部(47),所述转子轴套(46)在纵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安装部(47)上,以使所述转子轴套(46)与所述转子本体(45)之间形成有减重腔(15)。
10.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转子及电机,包括:转子铁心,内部形成有散热通道;第一转子压板,具有用于输出冷却液的导油口,所述第一转子压板与所述转子铁心相抵接,以将所述导油口与所述散热通道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转子压板与所述转子铁心相抵接的端面上还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泄油孔,所述泄油孔位于所述导油口背离所述第一转子压板的轴线的一侧;从所述导油口流入所述第一转子压板与所述转子铁心之间间隙的所述冷却液经所述泄油孔流出所述第一转子压板。从导油口流入第一转子压板与转子铁心之间间隙的冷却液在朝向气隙运动的过程中,会经过泄油孔,进而通过泄油孔流出第一转子压板,不会流入到气隙中,避免了冷却液流入到气隙中影响电机正常运转。隙中影响电机正常运转。隙中影响电机正常运转。


技术研发人员:

孟令东 李松松 袁帅 陈德鑫 梁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6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

本文发布于:2022-12-16 14:4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350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转子   所述   压板   冷却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