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隧道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进行采矿,山岭开道,地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施工过程中,都需要进行隧道的挖掘,在进行隧道施工时,大都采用钻爆施工方法,这种方法高效、便捷,但是容易造成洞内粉尘过多,影响洞内空气环境,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并影响施工安全和工作效率。而由于目前隧道的距离过长,对于隧道的粉尘问题,传统的隧道通风装置会因为送风距离过长导致风量损失,使得对粉尘的去除效果不理想。
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接力送风的方式,来加强对隧道内的送风效率,目前常见的接力方式多为将隧道中段的通风管道截断后,在前一段距离处设置风机向掌子面送风,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送风量不足的问题,但是,无法有效的解决在供风系统刚开始工作时,送风量较小导致的管道吸瘪的问题,这一问题可能会导致供风系统难以向隧道的掌子面送风,并且难以保障隧道内的空气流通,不仅无法有效的解决隧道内的空气污染,降低输送空气的洁净度,也不能使隧道内的空气循环流通,导致输送至隧道的洁净空气与隧道内浑浊的空气混合,仍然会对个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隐患。
4.因此,现有技术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接力供风系统包括供风装置和与供风装置相连接的气体换向装置;供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箱和集合风箱,以及位于进风箱内的进风软管,集合风箱设置有第一抽吸风机,进风箱的顶部转动设置有能够挤压进风软管的第一进风门;气体换向装置包括与集合风箱的顶部连通的气体换向风箱和位于气体换向风箱进风端的空气净化器;并且,在第一抽吸风机的抽吸作用下,集合风箱的出风端能够随第一进风门的转动而向隧道供给清洁空气和/或浑浊空气。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气体换向装置还包括位于气体换向风箱的吸风软管,以及连通所述气体换向风箱和所述集合风箱的送风口,所述气体换向风箱的顶部转动设置有能够挤压所述吸风软管的第二进风门;气体换向风箱设置有第二抽吸风机,在第二抽吸风机的抽吸作用下,气体换向风箱能够随第二进风门的转动而向所述集合风箱供给清洁空气和/或浑浊空气。
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风箱和气体换向风箱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门和第二进风门分别开关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使得隧道内的空气分别由第一进风口进入进风箱,由第二进风口进入气体换向风箱。
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风软管和吸风软管均具有封闭位置、自然进风位置和混合进风位置;在封闭位置,第一进风门与第二进风门分别压紧封堵进风软管和吸风软管,以使空气仅能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进风箱和气体换向风箱;在自然进风位置,进风软管与吸风软管分别顶起第一进风门和第二进风门,以封堵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并使空气仅能从进风软管和吸风软管进入进风箱和气体换向风箱;在混合进风位置,第一进风门和第二进风门分别将进风软管和吸风软管挤压至半开状态,以使空气能够从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进风软管和吸风软管进入进风箱和气体换向风箱。
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二进风门具有连接端与活动端,气体换向风箱的外壁设置有磁性组件,第二进风门为金属材料制成,在自然进风位置,磁性组件吸附活动端。
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气体换向装置包括设置于气体换向风箱中的感应件,以及设置于送风口处的第一插板,第一插板具有使送风口打开的出风位置和使送风口关闭的第一闭合位置,且第一插板能够根据感应件发出的检测信号的不同,实现其在出风位置和第一闭合位置之间的切换。
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气体换向装置还包括排风口和设置于排风口处的第二插板,第二插板具有使排风口打开的排风位置和使排风口关闭的第二闭合位置,且第二插板能够根据感应件发出的检测信号的不同,实现其在排风位置和第二闭合位置之间的切换。
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风软管和吸风软管分别由柔性材料制成;在自然进风位置,进风软管与吸风软管对第一进风门和第二进风门的支撑力,不小于第一进风门和第二进风门自身的重力;在封闭位置,进风软管与吸风软管对第一进风门和第二进风门的支撑力小于第一进风门和第二进风门自身的重力。
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风软管具有延伸至集合风箱内部的第一出风端,吸风软管具有延伸至所述送风口的第二出风端。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7.1.本技术设置有相互连接的气体换向装置和供风装置,供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箱和集合风箱,以及位于所述进风箱内的进风软管,并通过集合风箱设置的第一抽吸风机和进风箱顶部转动设置的能够挤压进风软管的第一进风门;在进风软管的进风量不足时,若开启第一抽吸风机,进风软管在第一抽吸风机的抽吸作用下吸瘪,使得第一进风门转动,并使得浑浊空气和清洁空气同时进入进风箱,进而使得集合风箱的出风端能够随第一进风门的转动向隧道内供给清洁空气和浑浊空气,直至第一进风门封堵进风软管,进风软管不再提供清洁空气,集合风箱的出风端向隧道内仅供给浑浊空气;在进风软管的进风量充足时,即使开启第一抽吸风机,进风软管也不会被吸瘪,并使得清洁空气进入进风箱,进而使得集合风箱的出风端能够向隧道内供给清洁空气,最大程度上防止了在供风系统在刚开机工作或进风量不足时,供风软管被吸瘪,导致集合风箱出风端向隧道内输送的气体不足的问题,可以使空气持续向隧道内输送;气体换向装置包括与所述集合风箱的顶部连通的气体换向风箱和位于所述气体换向风箱进风端的空气净化器,可以将隧道内空气通过空气净化器净化,并输送至集合风箱中,为隧道内的工作人员提供清洁的空气,最大程度上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并且通过气体换向装置和集合风箱的连通,使得隧道内的空气可
以进行循环,一定程度上使得隧道内的空气流通更加高效。
18.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气体换向装置包括位于气体换向风箱的吸风软管,气体换向风箱的顶部转动设置有第二进风门,并且气体换向风箱设置有第二抽吸风机,并且第二抽吸风机、第二进风门的效果与第一抽吸风机、第一进风门的效果相似,并且在第二抽吸风机不进行工作时,吸风软管因内部风量不足而被第二进风门挤压,使得隧道内的空气进入气体换向风箱,进而进入集合风箱,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气体换向风箱和集合风箱中的空气流通,使得隧道内的空气保持循环状态,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19.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供风系统还包括感应件、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并通过设置感应件来检测进入气体换向风箱的空气的清洁程度,并通过与感应件发出的检测信号的不同,控制第一插板的移动,使得第一插板在出风位置和第一闭合位置间进行切换;并且,第二插板同样可以根据感应件发出的检测信号的不同,进行排风位置和第二闭合位置间的切换,进一步提升接力供风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进一步地,气体换向装置具有将污浊空气排出至外部的排风状态和将清洁空气输送至集合风箱的送风状态,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吸风装置送入储风腔的气体的清洁程度,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再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00供风装置、101进风箱、102进风软管、103集合风箱、1031出风端、104第一进风门、1041第一进风口;
26.200气体换向装置、201气体换向风箱、202吸风软管、203送风口、2031第一插板、204第二进风门、2041第二进风口、205磁性组件、206排风口、2061第二插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2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9.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2.在长距离隧道施工过程中,掌子面作为隧道施工中的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随着推进距离越来越远,隧道内部的供风成为一大难题,目前常见的接力供风方式多为将隧道中段的通风管道截断后,在前一段距离处设置风机向掌子面送风,但是,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送风量不足的问题,但是,无法有效的解决在供风系统刚开始工作时,送风量较小导致的管道吸瘪的问题,这一问题可能会导致供风系统难以向隧道的掌子面送风,并且难以保障隧道内的空气流通;此外,在掌子面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并且工作人员大都集中在掌子面处,现有技术的这种设置方式,不仅无法有效的吹散灰尘,也难以解决隧道内的空气污染,无法提高输送空气的洁净度。
3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所述接力供风系统包括供风装置100和与所述供风装置100相连接的气体换向装置200。
34.所述供风装置100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箱101和集合风箱103,以及位于所述进风箱101内的进风软管102,所述集合风箱103设置有第一抽吸风机(图中未示出),所述进风箱101的顶部转动设置有能够挤压所述进风软管102的第一进风门104。
35.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包括与所述集合风箱103的顶部连通的气体换向风箱201和位于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进风端的空气净化器(图中未示出);并且,在所述第一抽吸风机的抽吸作用下,所述集合风箱103的出风端1031能够随所述第一进风门104的转动而向隧道掌子面供给清洁空气和/或浑浊空气。
36.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可以设置于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的外部,并与所述吸风软管202的进风端相连接,以通过所述空气净化器来对隧道内的污浊空气进行净化,并通过所述吸风软管202进入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
37.具体地,所述第一抽吸风机和所述第一进风门104间的配合,可以使所述进风箱101在所述进风软管102提供清洁空气的正常进风状态、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第一进风口1041同时提供空气的联合进风状态和所述第一进风口1041提供浑浊空气的局部进风状态间进行切换。
38.需要说明的是,隧道内的空气虽然为浑浊空气,但浑浊空气与所述进风软管102输送的清洁空气相比,仅仅是空气中混有了隧道内掌子面附近的粉尘,并非是对人体有较强威胁性的空气,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的部分实施方式虽然使用了浑浊空气,但只
是通过浑浊空气来最大程度上防止接力供风系统因清洁空气的进气量不足导致的空气无法输送至掌子面处,进而提高隧道内的空气循环效率,来一定程度上保障隧道内工作人员的安全。
39.其中,所述进风箱101向所述集合风箱103中输送的空气可以由所述供风装置100外部设置的送气机构(如送风机等)提供,所述第一抽吸风机可以在所述进风软管102的进风量不足时,将所述集合风箱103中的气体进行抽吸,并且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压紧所述进风软管102,使得隧道内的空气进入所述集合风箱103,加快所述供风装置100向隧道内的送气速度,提高空气流通的效率。
40.如图1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的吸风软管202和连通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与所述集合风箱103的送风口203,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的顶部转动设置有能够挤压所述吸风软管202的第二进风门204;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设置有第二抽吸风机(图中未示出),在所述第二抽吸风机的抽吸作用下,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能够随所述第二进风门204的转动而向所述集合风箱103供给清洁空气和/或浑浊空气。
4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抽风机可以将隧道内的空气抽吸入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并通过所述空气气体换向装置200最大程度上将浑浊的空气转化为清洁的空气,并输送至所述集合风箱103,一定程度上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此外,所述第二进风门204和所述第二抽吸风机间的配合与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一抽吸风机间的配合方式相同,因此本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赘述。
42.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均可以具有封闭位置、自然进风位置和混合进风位置。
43.在所述封闭位置,所述第一进风门104与所述第二进风门204分别压紧封堵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以使空气仅能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04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041进入所述进风箱101和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
44.在所述自然进风位置,所述进风软管102与所述吸风软管202分别顶起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以封堵所述第一进风口104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041,并使空气仅能从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进入所述进风箱101和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
45.在所述混合进风位置,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分别将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挤压至半开状态,以使空气能够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041、所述第二进风口2041、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进入所述进风箱101和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为所述供风系统起到一定的补风效果,能够提高空气的流体效率。
46.可以理解的是,只要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以及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不处于所述自然进风位置的状态和所述封闭状态中的状态,其他的状态均为半开状态。
47.其中,所述进风软管102可以具有延伸至所述集合风箱103内部的第一出风端(图中未示出),所述吸风软管202可以具有延伸至所述送风口203的第二出风端(图中未示出);能够使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在进气量充足膨胀时,可以更快速的顶起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的活动端,提高所述接力供风系统的工作效率。
48.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提到的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可以分别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例如:在所述供风装置100的进风量不足,但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的进风量足够时,所述进风软管102处于封闭位置,所述吸风软管202处于自然进风位置;或者,在所述供风装置100的进风量充足,但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的进风量不足时,所述进风软管102处于自然进风位置,所述吸风软管202处于封闭位置。
49.并且,还可以存在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同时处于封闭位置/自然进风位置的情况;此外,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还存在着混合进风位置,在所述混合进风位置,所述供风装置100和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的进风量虽然不足,但是并未使得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压紧封堵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而是使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处于所述半开状态,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同样处于所述半开状态,使得空气能够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041、所述第二进风口2041、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进入所述进风箱101和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
50.综上,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可以具有以下几种情况:
51.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可以同时处于所述封闭位置/同时处于所述自然进风位置/同时处于所述混合进风位置/分别处于所述封闭位置、所述自然进风位置和所述混合进风位置中的一种。
52.进一步地,所述进风软管102与所述吸风软管202处于自然进风位置时,所述进风软管102与所述吸风软管202对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支撑力,不小于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自身的重力,且所述进风软管102与所述吸风软管202处于封闭位置时,所述进风软管102与所述吸风软管202对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的支撑力小于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自身的重力,以此来实现所述自然进风位置、所述封闭位置和所述混合进风位置的切换。
53.如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进风门204具有连接端与活动端,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的外壁设置有磁性组件205,所述第二进风门204为金属材料制成,在所述自然进风位置,所述磁性组件205吸附所述活动端;此外,所述连接端可以设置有连接柱(图中未示出),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的边缘可以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柱转动配合的配合孔(图中未示出),以通过所述连接柱与所述配合孔的连接,实现所述第二进风门204的转动。
54.并且,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内部可以设置有用于检测空气流速的检测件(图中未示出),所述检测件与所述磁性组件205相连接,且所述检测件设定有空气流速的标准值;当进入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的气体流速低于所述标准值时,所述吸风软管202处于所述封闭位置或混合进风位置,所述磁性组件205停止吸附所述第二进风门204的所述活动端,使得所述第二进风门204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2041;当进入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的气体流速高于或等于所述标准值时,所述吸风软管202处于所述自然进风位置,所述磁性组件205吸附所述第二进风门204的活动端。其中,所述第二进风门204的边缘可以设置有密封垫圈,在提高所述第二进风门204密封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所述接力供风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
5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进风门104的设置方式可以与所述第二进风门204相同,
因此,对于第一进风门104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本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赘述。并且,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分别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如防风布、帆布、塑料等材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的变形能力,使其可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最大程度上防止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对所述第一进风门104和所述第二进风门204运动过程中造成阻碍。
56.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包括设置于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中的感应件(图中为示出),以及设置于送风口203处的第一插板2031,所述第一插板2031具有使所述送风口203打开的出风位置和使所述送风口203关闭的第一闭合位置,且所述第一插板2031能够根据所述感应件发出的检测信号的不同,实现其在出风位置和第一闭合位置之间的切换。
57.其中,所述送风口203可以通过设置通气软管(图中未标记)来实现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和所述集合风箱103间的连通,所述通气软管的两端可以设置有密封垫圈,来最大程度上防止空气的外泄;并且,通气软管自身的柔性特质,可以适应不同的隧道工作环境,也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两端气压不同造成膨胀或挤压时,通气软管因变形损坏的情况发生。
58.并且,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排风口206和设置于所述排风口206处的第二插板2061,所述第二插板2061具有使所述排风口206打开的排风位置和使所述排风口206关闭的第二闭合位置,且所述第二插板2061能够根据所述感应件发出的检测信号的不同,实现其在排风位置和第二闭合位置之间的切换。
59.进一步地,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可以具有将污浊空气排出至外部的排风状态和将清洁空气输送至集合风箱103的送风状态;在所述排风状态,所述第一插板2031关闭所述送风口203,所述第二插板2061开启所述排风口206;在所述送风状态,所述第一插板2031开启所述送风口203,所述第二插板2061关闭所述排风口206。
60.可选地,所述感应件可以具有检测空气中粉尘含量的预设值,基于此判断所述净化腔中的空气质量,并产生不同的检测信号;所述送风口203处的侧壁和所述排风口206处的侧壁可以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板2031滑动配合的第一插板腔(图中未标记)和与所述第二插板2061滑动配合的第二插板腔(图中未标记),所述吸风装置还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插板2031和所述第二插板2061相连接的动力机构(如电机、液压机等),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感应件相连接,并通过所述感应件检测信号的不同带动所述第一插板2031和所述第二插板2061运动至不同的工作位置。
61.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吸风软管202处于所述封闭位置时,空气仅能由所述第二进风口2041进入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此时进入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的空气为隧道内的浑浊空气,所述感应件可能使得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处于所述排风状态,并将浑浊空气排出所述接力供风系统。
62.在所述吸风软管202处于所述自然进风位置时,空气仅能由所述吸风软管202进入,并且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的进风端设置有空气净化器,进而通过所述空气净化器将浑浊的空气进行净化,并通过所述感应件判断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进入所述送风状态/所述排风状态。
63.在所述吸风软管200处于所述混合进风位置时,空气可以同时由所述吸风软管202
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041进入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此时所述气体换向风箱201内的空气为所述空气净化器净化后的清洁空气,以及所述第二进风口2041进入的浑浊空气两者的混合气体,并通过所述感应件判断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进入所述送风状态/所述排风状态。
64.如图2和图3所示,具体的,所述感应件检测到空气中粉尘含量大于所述预设值,所述感应件产生排风信号,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处于排风状态,并将信号输送至所述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带动所述第一插板2031移动至关闭所述送风口203的第一闭合位置,并带动所述第二插板2061移动至开启所述排风口206的排风位置,使得空气质量较差的气体由所述排风口206排出所述接力供风系统;所述感应件检测到空气中粉尘含量低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值,所述感应件产生送风信号,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处于送风状态,并将信号输送至所述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带动所述第一插板2031移动至打开所述送风口203的出风位置,并带动所述第二插板2061移动至关闭所述排风口206的第二闭合位置,使得清洁的空气由所述送风口203输送至所述集合风箱103,并通过所述集合风箱103的出风端1031排出,以此来提高隧道内的空气清洁程度,最大程度上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65.可以理解的是,空气质量较差的空气可以直接由排风口206排出所述接力供风系统,并从隧道内排出至隧道外部或留在隧道内再次通过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的空气净化件来进行净化,一定程度上提高隧道内的空气流通。
66.可选地,所述进风箱101、所述集合风箱102和所述气体换向风箱103均可以包括框架(图中未标记)和挡板(图中未标记),所述挡板为柔性材料(如防风布、帆布、柔性塑料等)制成,能够减轻接力供风系统的总体重量,并最大程度上防止进气压力和出气压力相差过大,导致接力供风系统变形损坏的情况发生。
6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提到的检测件、感应件和动力机构均可以通过设置plc、单片机等装置进行连接控制,并且,本技术的所述进风箱101、所述集合风箱103和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可以单独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所述接力供风系统可以包括所述进风箱101、所述集合风箱103和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同时工作的联合供风状态,所述进风箱101、所述集合风箱103工作的单独供风状态和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和所述集合风箱103工作的循环状态。
68.并且,如图1所示的所述供风装置100和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的设置位置仅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对于所述供风装置100和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的设置位置以及所述进风软管102和所述吸风软管202的设置位置均没有具体的限定,工作人员可以针对隧道内不同的环境情况来进行适应性调整,只要是能够实现对隧道进行循环供风效果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本技术都可以进行选用,例如所述供风装置100和所述气体换向装置200并排设置等设置方式。
69.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70.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7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力供风系统包括供风装置和与所述供风装置相连接的气体换向装置;所述供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箱和集合风箱,以及位于所述进风箱内的进风软管,所述集合风箱设置有第一抽吸风机,所述进风箱的顶部转动设置有能够挤压所述进风软管的第一进风门;所述气体换向装置包括与所述集合风箱的顶部连通的气体换向风箱和位于所述气体换向风箱进风端的空气净化器;并且,在所述第一抽吸风机的抽吸作用下,所述集合风箱的出风端能够随所述第一进风门的转动而向隧道供给清洁空气和/或浑浊空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换向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气体换向风箱的吸风软管,以及连通所述气体换向风箱和所述集合风箱的送风口,所述气体换向风箱的顶部转动设置有能够挤压所述吸风软管的第二进风门;所述气体换向风箱设置有第二抽吸风机,在所述第二抽吸风机的抽吸作用下,所述气体换向风箱能够随所述第二进风门的转动而向所述集合风箱供给净化后的清洁空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箱和所述气体换向风箱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门和所述第二进风门分别开关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使得隧道内的空气分别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进风箱,由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气体换向风箱。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软管和所述吸风软管均具有封闭位置、自然进风位置和混合进风位置;在所述封闭位置,所述第一进风门与所述第二进风门分别压紧封堵所述进风软管和所述吸风软管,以使空气仅能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进风箱和所述气体换向风箱;在所述自然进风位置,所述进风软管与所述吸风软管分别顶起所述第一进风门和所述第二进风门,以封堵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并使空气仅能从所述进风软管和所述吸风软管进入所述进风箱和所述气体换向风箱;在所述混合进风位置,所述第一进风门和所述第二进风门分别将所述进风软管和所述吸风软管挤压至半开状态,以使空气能够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进风软管和所述吸风软管进入所述进风箱和所述气体换向风箱。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门具有连接端与活动端,所述气体换向风箱的外壁设置有磁性组件,所述第二进风门为金属材料制成,在所述自然进风位置,所述磁性组件吸附所述活动端。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换向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气体换向风箱中的感应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送风口处的第一插板;所述第一插板具有使所述送风口打开的出风位置和使所述送风口关闭的第一闭合位置,且所述第一插板能够根据所述感应件发出的检测信号的不同,实现其在所述出风位置和所述第一闭合位置之间的切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换向风箱还包括排风口和设置于所述排风口处的第二插板;所述第二插板具有使所述排风口打开的排风位置和使所述排风口关闭的第二闭合位
置,且所述第二插板能够根据所述感应件发出的检测信号的不同,实现其在所述排风位置和所述第二闭合位置之间的切换。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换向装置具有将污浊空气排出至外部的排风状态和将清洁空气输送至所述集合风箱的送风状态;在所述排风状态,所述第一插板关闭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二插板开启所述排风口;在所述送风状态,所述第一插板开启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二插板关闭所述排风口。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软管和所述吸风软管分别由柔性材料制成;在所述自然进风位置,所述进风软管与所述吸风软管对所述第一进风门和所述第二进风门的支撑力不小于所述第一进风门和所述第二进风门自身的重力;在所述封闭位置,所述进风软管与所述吸风软管对所述第一进风门和所述第二进风门的支撑力小于所述第一进风门和所述第二进风门自身的重力。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软管具有延伸至所述集合风箱内部的第一出风端,所述吸风软管具有延伸至所述送风口的第二出风端。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隧道的接力供风系统,包括供风装置和与供风装置相连接的气体换向装置;供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箱和集合风箱,以及位于进风箱内的进风软管,集合风箱设置有第一抽吸风机,进风箱的顶部转动设置有能够挤压进风软管的第一进风门;气体换向装置包括与集合风箱的顶部连通的气体换向风箱和位于气体换向风箱进风端的空气净化器;并且,在第一抽吸风机的抽吸作用下,集合风箱的出风端能够随第一进风门的转动而向隧道供给清洁空气和/或浑浊空气。最大程度上防止了在供风系统在刚开机工作或进风量不足时,供风软管被吸瘪,导致集合风箱出风端向隧道内输送的气体不足的问题,可以使空气持续向隧道内输送清洁空气。空气。空气。


技术研发人员:

白子斌 夏均民 邓启华 李子建 侯甲海 吕广军 李浩田 刘保成 王浩楠 胡小凡 徐佳宁 焦保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2

技术公布日:

2022/12/9

本文发布于:2022-12-16 11:4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350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风箱   软管   风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