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模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各大汽车生产商的产量都有大幅提升。因此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对模具的工序数都有严格的控制。零部件供应商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冲次生产出合格零件,尽量减少占用机床数和操作人员数量以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的制造中,采用模具进行成型制造,其模具在成型制造中为了达到产品侧成型实现产品成型负角的目的需要设计侧成型结构,为此,其通常在模具的某个成型公中配合设计侧成型结构,如此,在成型时同步实现侧成型,这样的结构虽能实现侧成型设计,但由于其侧成型结构需要配合成型公结构,成型公结构为了实现所需成型结构会设计的较为复杂,这样会导致与其配合设计的侧成型结构相对复杂,如此,增加了设计成本和侧成型难度,使产品成型负角的结构设计较为困难。
3.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其可实现成型块相对导料方向的侧向倾斜设置,从而使产品实现由平转侧斜的成型,解决了产品成型负角的难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包括上
模组件、下模
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及设置于上模座下方的整形上模组、若干上成型公,若干上成型公于整形上模组的右侧沿上模座长度延伸方向依次间距布置;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及设置于下模座上方的整形下模组、若干下成型公,若干下成型公于整形下模组的右侧沿下模座长度延伸方向依次间距布置;所述整形上模组与整形下模组对应设置,所述上成型公与相应的下成型公对应设置;
7.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导料组件,所述导料组件设置于下模座的上方且位于整形下模组的右侧,所述导料组件沿下模座长度延伸方向延伸,所述下成型公位于导料组件的一侧,所述导料组件包括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及衔接组件,所述衔接组件的左右两端分别衔接于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所述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均沿下模座长度延伸方向延伸,所述衔接组件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衔接块及对称式设置于衔接块前后两侧的两成型块,所述衔接块的左右两端分别衔接于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所述成型块相对衔接块斜向设置,所述成型块朝向衔接块的一侧设置有自下往上斜向上延伸的成型面。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衔接块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自左往右由外向内斜向延伸的定位面,所述成型块的一侧受限于相应的定位面。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成型块的上端一体向上凸设有成型台阶,所述成型台阶呈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所述成型台阶朝向衔接块的侧面为所述成型面,所述成型面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段、直型段、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上端延伸至成型台阶的上表面。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衔接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于下模座的上方,所述衔接块设置于底座的上端中部,所述两个成型块设置于底座的上端,所述第一导料板的右端、第二导料板的左端均延伸至底座的上表面内。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若干上成型公自左往右依次包括间距布置的第一上成型公、第二上成型公、第三上成型公、第四上成型公、第五上成型公及第六上成型公,若干下成型公自左往右依次包括间距布置的第一下成型公、第二下成型公、第三下成型公、第四下成型公、第五下成型公及第六下成型公,所述第一上成型公、第二上成型公、第三上成型公、第四上成型公、第五上成型公、第六上成型公分别与第一下成型公、第二下成型公、第三下成型公、第四下成型公、第五下成型公、第六下成型公对应设置。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模座呈长方体状,所述上模座的下方的四角落均设置有导柱,所述导柱向下凸设,所述下模座呈长方体状,所述下模座的上方的四角落均设置有导套,所述导套向上凸设,所述导柱适配于相应的导套内。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模座的上端面向上凸设有若干自左往右依次间距布置的上垫高块,每个上垫高块均沿上模座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下模座的下端面向下凸设有若干自左往右依次间距布置的下垫高块,每个下垫高块均沿下模座的前后方向延伸。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模座下方的前后两侧的中部均向下凸设有限位座,所述下模座上方的前后两侧的中部均向上凸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自固定座上表面向下凹设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座适配于相应的限位槽内,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受限于固定座的上表面。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座的左右两
侧壁及后侧壁均可拆卸式连接有上限位板,所述限位槽具有贯通限位槽前侧的开口,所述限位槽的左右两内侧壁及后内侧壁均可拆卸式连接有下限位板,所述下限位板与上限位板对应设置。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设计导料组件,并使导料组件包括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及衔接组件,使衔接组件包括衔接块及两成型块,将成型块相对衔接块斜向设置,并使成型块朝向衔接块的一侧设置有自下往上斜向上延伸的成型面,如此,可实现成型块相对导料方向的侧向倾斜设置,从而使产品实现由平转侧斜的成型,解决了产品成型负角的难点,且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易于成型制作,降低了侧成型的高昂成本及提高了模具的强度和使用寿命;以及,通过上垫高块与下垫高块的结合设计,可使上模座与外部结构、下模座与外部结构之间均形成一定的让位空间,从而便于其他组件结构的安装定位。
17.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又一角度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去除基座后的另一分解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去除基座后的又一分解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下模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识说明:
26.10、基座
ꢀꢀꢀꢀꢀꢀꢀꢀꢀꢀꢀꢀ
11、横向板部
27.12、左竖向板部
ꢀꢀꢀꢀꢀꢀ
13、右竖向板部
28.14、导料口
ꢀꢀꢀꢀꢀꢀꢀꢀꢀꢀ
15、镂空部
29.20、上模组件
ꢀꢀꢀꢀꢀꢀꢀꢀ
21、上模座
30.22、整形上模组
ꢀꢀꢀꢀꢀꢀ
23、第一上成型公
31.24、第二上成型公
ꢀꢀꢀꢀ
25、第三上成型公
32.26、第四上成型公
ꢀꢀꢀꢀ
27、第五上成型公
33.28、第六上成型公
ꢀꢀꢀꢀ
29、导柱
34.30、下模组件
ꢀꢀꢀꢀꢀꢀꢀꢀ
31、下模座
35.32、整形下模组
ꢀꢀꢀꢀꢀꢀ
33、导料组件
36.331、第一导料板
ꢀꢀꢀꢀꢀ
332、第二导料板
37.333、衔接块
ꢀꢀꢀꢀꢀꢀꢀꢀꢀ
3331、定位面
38.334、成型块
ꢀꢀꢀꢀꢀꢀꢀꢀꢀ
3341、成型面
39.3342、成型台阶
ꢀꢀꢀꢀꢀꢀ
335、底座
40.34、第一下成型公
ꢀꢀꢀꢀ
35、第二下成型公
41.36、第三下成型公
ꢀꢀꢀꢀ
37、第四下成型公
42.38、第五下成型公
ꢀꢀꢀꢀ
39、第六下成型公
43.301、导套
ꢀꢀꢀꢀꢀꢀꢀꢀꢀꢀꢀ
40、l形支撑架
44.41、l形架
ꢀꢀꢀꢀꢀꢀꢀꢀꢀꢀꢀ
42、横向支撑板
45.101、上垫高块
ꢀꢀꢀꢀꢀꢀꢀ
102、下垫高块
46.103、限位座
ꢀꢀꢀꢀꢀꢀꢀꢀꢀ
104、固定座
47.1041、限位槽
ꢀꢀꢀꢀꢀꢀꢀꢀ
105、上限位板
48.106、下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49.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50.一种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包括基座10以及上模组件20、下模组件30;所述基座10包括横向板部11及分别连接于横向板部11左右两端的左竖向板部12、右竖向板部13,所述左竖向板部12、右竖向板部13均向上延伸,所述左竖向板部12、横向板部11、右竖向板部13三者围构形成一固定空间,所述上模组件20、下模组件30位于固定空间内,所述上模组件20的左侧、下模组件30的左侧均受限于左竖向板部12的右侧壁,所述上模组件20的右侧、下模组件30的右侧均受限于右竖向板部13的左侧壁,所述左竖向板部12、右竖向板部13
均设置有导料口14,所述导料口14贯通相应竖向板部的左右两端,所述横向板部11设置有镂空部15,所述镂空部15贯通横向板部11的上下两端,如此,通过镂空部15的设计,可提高其散热性能。
51.所述上模组件20包括上模座21及设置于上模座21下方的整形上模组22、若干上成型公,若干上成型公于整形上模组22的右侧沿上模座21长度延伸方向依次间距布置;所述下模组件30包括下模座31及设置于下模座31上方的整形下模组32、若干下成型公,若干下成型公于整形下模组32的右侧沿下模座31长度延伸方向依次间距布置;所述整形上模组22与整形下模组32对应设置,所述上成型公与相应的下成型公对应设置;所述下模座31的底部受限于横向板部11的上表面,所述下模座31连接有一l形支撑架40,所述l形支撑架40包括左右间距布置的两个l形架41以及横向支撑板42,两个l形架41的上端分别连接于横向支撑板42的前侧的左右侧,两个l形架41的底板均自后往前穿过下模座31的底部并延伸至下模座31的底部的前侧,两个l形架41的底板的底部受限于横向板部11的上表面,两个l形架41的竖板自下模座31的后侧底部向上延伸至上模座21的上端外。
52.所述下模组件30还包括导料组件33,所述导料组件33设置于下模座31的上方且位于整形下模组32的右侧,所述导料组件33沿下模座31长度延伸方向延伸,所述下成型公位于导料组件33的一侧,所述导料组件33包括第一导料板331、第二导料板332及衔接组件,所述衔接组件的左右两端分别衔接于第一导料板331、第二导料板332,所述第一导料板331、第二导料板332均沿下模座31长度延伸方向延伸,所述衔接组件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衔接块333及对称式设置于衔接块333前后两侧的两成型块334,所述衔接块333的左右两端分别衔接于第一导料板331、第二导料板332,所述成型块334相对衔接块333斜向设置,所述成型块334朝向衔接块333的一侧设置有自下往上斜向上延伸的成型面3341。所述衔接组件还包括底座335,所述底座335设置于下模座31的上方,所述衔接块333设置于底座335的上端中部,所述两个成型块334设置于底座335的上端,所述第一导料板331的右端、第二导料板332的左端均延伸至底座335的上表面内。所述衔接块333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自左往右由外向内斜向延伸的定位面3331,所述成型块334的一侧受限于相应的定位面3331。如此,可实现成型块334相对衔接块333的斜向设置。所述成型块334的上端一体向上凸设有成型台阶3342,所述成型台阶3342呈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所述成型台阶3342朝向衔接块333的侧面为所述成型面3341,所述成型面3341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段、直型段、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上端延伸至成型台阶3342的上表面,如此,可实现成型面3341的斜向延伸设置,且通过将成型面3341设计为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段、直型段及第二弧形段,使其能实现产品负角的侧成型设计,从而使产品实现由平转侧斜的成型,且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易于成型制作,降低了侧成型的高昂成本及提高了模具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53.若干上成型公自左往右依次包括间距布置的第一上成型公23、第二上成型公24、第三上成型公25、第四上成型公26、第五上成型公27及第六上成型公28,若干下成型公自左往右依次包括间距布置的第一下成型公34、第二下成型公35、第三下成型公36、第四下成型公37、第五下成型公38及第六下成型公39,所述第一上成型公23、第二上成型公24、第三上成型公25、第四上成型公26、第五上成型公27、第六上成型公28分别与第一下成型公34、第二下成型公35、第三下成型公36、第四下成型公37、第五下成型公38、第六下成型公39对应设置。所述第一下成型公34、第二下成型公35、第三下成型公36、第四下成型公37、第五下成
型公38、第六下成型公39均设置有两个,相应地,所述第一上成型公23、第二上成型公24、第三上成型公25、第四上成型公26、第五上成型公27、第六上成型公28均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下成型公34对称式布置于第一导料板331的前后两侧,两个第二下成型公35对称式布置于第一导料板331的前后两侧,两个第三下成型公36对称式布置于第二导料板332的前后两侧,两个第四下成型公37对称式布置于第二导料板332的前后两侧,两个第五下成型公38对称式布置于第二导料板332的前后两侧,两个第六下成型公39对称式布置于第二导料板332的前后两侧;如此,可使其能一次成型制作出两个产品,提高了生产效率。
54.所述上模座21呈长方体状,所述上模座21的下方的四角落均设置有导柱29,所述导柱29向下凸设,所述下模座31呈长方体状,所述下模座31的上方的四角落均设置有导套301,所述导套301向上凸设,所述导柱29适配于相应的导套301内。如此,通过导柱29与导套301的结合设计,使上模座21与下模座31之间的相对移动更加平稳。
55.所述上模座21的上端面向上凸设有若干自左往右依次间距布置的上垫高块101,每个上垫高块101均沿上模座21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下模座31的下端面向下凸设有若干自左往右依次间距布置的下垫高块102,每个下垫高块102均沿下模座31的前后方向延伸。如此,通过上垫高块101与下垫高块102的结合设计,可使上模座21与外部结构、下模座31与外部结构之间均形成一定的让位空间,从而便于其他组件结构的安装定位。
56.所述上模座21下方的前后两侧的中部均向下凸设有限位座103,所述下模座31上方的前后两侧的中部均向上凸设有固定座104,所述固定座104具有自固定座104上表面向下凹设的限位槽1041,所述限位座103适配于相应的限位槽1041内,所述上模座21的下表面受限于固定座104的上表面,如此,可使上模座21与下模座31之间的配合更加精确。所述限位座103的左右两侧壁及后侧壁均可拆卸式连接有上限位板105,所述限位槽1041具有贯通限位槽1041前侧的开口,所述限位槽1041的左右两内侧壁及后内侧壁均可拆卸式连接有下限位板106,所述下限位板106与上限位板105对应设置。如此,通过上限位板105与下限位板106的结合设计,可使其避免限位座103与固定座104之间直接接触相对摩擦而影响使用寿命的现象,尤其是,将上限位板105、下限位板106均可拆卸式设置,可便于拆装更换,另外, 上限位板105与下限位板106通过螺丝锁固实现可拆卸式设置。
5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设计导料组件,并使导料组件包括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及衔接组件,使衔接组件包括衔接块及两成型块,将成型块相对衔接块斜向设置,并使成型块朝向衔接块的一侧设置有自下往上斜向上延伸的成型面,如此,可实现成型块相对导料方向的侧向倾斜设置,从而使产品实现由平转侧斜的成型,解决了产品成型负角的难点,且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易于成型制作,降低了侧成型的高昂成本及提高了模具的强度和使用寿命;以及,通过上垫高块与下垫高块的结合设计,可使上模座与外部结构、下模座与外部结构之间均形成一定的让位空间,从而便于其他组件结构的安装定位。
5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及设置于上模座下方的整形上模组、若干上成型公,若干上成型公于整形上模组的右侧沿上模座长度延伸方向依次间距布置;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及设置于下模座上方的整形下模组、若干下成型公,若干下成型公于整形下模组的右侧沿下模座长度延伸方向依次间距布置;所述整形上模组与整形下模组对应设置,所述上成型公与相应的下成型公对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导料组件,所述导料组件设置于下模座的上方且位于整形下模组的右侧,所述导料组件沿下模座长度延伸方向延伸,所述下成型公位于导料组件的一侧,所述导料组件包括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及衔接组件,所述衔接组件的左右两端分别衔接于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所述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均沿下模座长度延伸方向延伸,所述衔接组件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衔接块及对称式设置于衔接块前后两侧的两成型块,所述衔接块的左右两端分别衔接于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所述成型块相对衔接块斜向设置,所述成型块朝向衔接块的一侧设置有自下往上斜向上延伸的成型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块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自左往右由外向内斜向延伸的定位面,所述成型块的一侧受限于相应的定位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块的上端一体向上凸设有成型台阶,所述成型台阶呈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所述成型台阶朝向衔接块的侧面为所述成型面,所述成型面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段、直型段、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上端延伸至成型台阶的上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于下模座的上方,所述衔接块设置于底座的上端中部,所述两个成型块设置于底座的上端,所述第一导料板的右端、第二导料板的左端均延伸至底座的上表面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若干上成型公自左往右依次包括间距布置的第一上成型公、第二上成型公、第三上成型公、第四上成型公、第五上成型公及第六上成型公,若干下成型公自左往右依次包括间距布置的第一下成型公、第二下成型公、第三下成型公、第四下成型公、第五下成型公及第六下成型公,所述第一上成型公、第二上成型公、第三上成型公、第四上成型公、第五上成型公、第六上成型公分别与第一下成型公、第二下成型公、第三下成型公、第四下成型公、第五下成型公、第六下成型公对应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呈长方体状,所述上模座的下方的四角落均设置有导柱,所述导柱向下凸设,所述下模座呈长方体状,所述下模座的上方的四角落均设置有导套,所述导套向上凸设,所述导柱适配于相应的导套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的上端面向上凸设有若干自左往右依次间距布置的上垫高块,每个上垫高块均沿上模座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下模座的下端面向下凸设有若干自左往右依次间距布置的下垫高块,每个下垫高块均沿下模座的前后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下方的前后两侧的中部均向下凸设有限位座,所述下模座上方的前后两侧的中部均向上凸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自固定座上表面向下凹设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座适配于相应的限位槽内,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受限于固定座的上表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座的左右两侧壁及后侧壁均可拆卸式连接有上限位板,所述限位槽具有贯通限位槽前侧的开口,所述限位槽的左右两内侧壁及后内侧壁均可拆卸式连接有下限位板,所述下限位板与上限位板对应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挡泥板加强支架成型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及整形上模组、若干上成型公,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整形下模组、若干下成型公,上成型公与相应的下成型公对应设置;下模组件还包括导料组件,下成型公位于导料组件的一侧,导料组件包括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及衔接组件,衔接组件的左右两端分别衔接于第一导料板、第二导料板,衔接组件包括衔接块及对称式设置于衔接块前后两侧的两成型块,成型块相对衔接块斜向设置,成型块朝向衔接块的一侧设置有自下往上斜向上延伸的成型面;借此,其可实现成型块相对导料方向的侧向倾斜设置,从而使产品实现由平转侧斜的成型,解决了产品成型负角的难点。角的难点。角的难点。
技术研发人员:
廖部门 张芳利 陈诗豪 张保玉 罗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东莞榕树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8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