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方法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结构及隧道二衬脱空、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使得铁路隧道的应用数量越来越多,隧道的长度也越来越长,随之而来的便是高速铁路隧道结构的安全设计问题,特别是高速铁路隧道穿越特殊环境区段时的安全设计问题。
3.部分隧道由于ⅲ、ⅳ级围岩变化较多,施工中存在局部二衬背部空鼓及二衬
混凝土厚度不足的现象。在衬砌浇筑时,操作人员未严格按照台车拱顶设计的浇筑孔由低坡度向高坡度逐孔浇筑,混凝土浇筑振动不密实,尤其是台车拱部未安装附着式振捣器或者附着式振捣强度不够,混凝土凝固后收缩造成空洞;且因混凝土的混合比例不准确,会造成浇筑时混凝土流动性不足,或混凝土浇筑不连续;或因初期支护表面不平整或防水板松弛度不合适,进而产生空洞。隧道开挖爆破时炮眼间距个别过大,造成光面爆破效果差,局部欠挖,进而造成开挖放样时个别欠挖部位未量测到、断面扫描未到位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结构及隧道二衬脱空、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处在ⅲ、ⅳ级围岩的隧道,在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局部二衬背部空鼓以及二衬混凝土厚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结构,包括二衬、防水板和初期支护,
所述二衬为拱形结构,且所述二衬的外侧设有所述初期支护;
7.所述防水板夹设于所述二衬与所述初期支护之间;
8.所述二衬朝向所述防水板的表面设有通过混凝土填充的第一填充部,且所述二衬设有通过混凝土填充的第二填充部和第三填充部,所述第二填充部和所述第三填充部均与所述第一填充部连通;
9.所述二衬还设有通过混凝土填充的第四填充部。
10.一种隧道结构的二衬脱空的修复施工方法,包括:
11.对所述二衬与所述防水板之间存在空洞的位置定位;
12.在所述二衬上对应所述空洞处钻出排
气孔和
注浆孔;
13.在所述排气孔内插入排气管,在所述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
14.外接的注浆装置通过所述注浆管向所述空洞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填充部;
15.在注浆结束后,将所述排气管和所述注浆管取下,并将所述二衬上的所述排气孔通过混凝土填充形成所述第二填充部,将所述注浆通过混凝土填充形成所述第三填充部。
16.进一步地,在所述二衬上对应所述空洞的位置钻出排气孔和注浆孔,包括:
17.所述注浆孔和所述排气孔均通过φ30mm钻头进行钻孔;
18.所述注浆孔和所述排气孔均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3
°
。
19.进一步地,在所述排气孔内插入排气管,在所述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包括:
20.所述排气管插入所述空洞的一端与所述防水板存在间距;
21.当所述排气管插入所述空洞的长度大于20cm时,所述注浆管插入所述空洞内的长度比所述排气管插入所述空洞的长度短20cm。
22.本发明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接的注浆装置通过所述注浆管向所述空洞内灌注混凝土,包括:
23.通过所述注浆管向所述空洞内灌注混凝土中的水泥浆的水灰比例为1:0.5至1:1.1;
24.通过所述注浆管向所述空洞内灌注混凝土的压力为0.5~0.8mpa,灌注速度为30~60l/min。
25.本发明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包括:
26.在所述注浆管的外管壁上包裹棉花,将所述注浆管出入所述注浆孔内,所述注浆管与所述注浆孔之间用密封胶密封。
27.一种隧道结构的二衬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包括:
28.确定所述二衬厚度不足区域的范围;
29.凿除所述二衬厚度不足区域的混凝土;
30.卸下所述二衬厚度不足区域的所述防水板,凿除这一区域的所述初期支护的混凝土,并挖至设计轮廓线处;
31.再次通过混凝土填补所述初期支护并平,重新铺设所述二衬厚度不足区域的所述防水板;
32.在所述防水板与所述二衬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植入钢筋组件;
33.向所述容置空间内灌注并衬砌混凝土。
34.进一步地,再次通过混凝土填补所述初期支护并平,重新铺设所述防水板,包括:
35.将多个所述防水板沿所述初期支护的裸露面依次搭接,且相邻的所述防水板的搭接长度不小于30cm。
36.本发明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防水板与所述二衬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植入钢筋组件,包括:
37.所述钢筋组件包括多根第一钢筋和多根第二钢筋;
38.多根所述第一钢筋间隔放置且沿隧道的延伸方向依次分布;
39.多根所述第二钢筋间隔放置且分布方向垂直于多根所述第一钢筋的分布方向。
40.本发明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向所述容置空间内灌注并衬砌混凝土,包括:
41.在所述容置空间底部设有模板组件,并将所述模板组件与所述二衬连接;
42.在所述二衬上开设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输送孔道,通过所述输送孔道向所述容置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并通过混凝土振捣器对混凝土振捣;
43.待混凝土干燥后,将所述模板组件从所述二衬上取下。
44.本发明提供的隧道结构的二衬脱空的修复施工方法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45.在本发明中,通过在二衬上定位出二衬与防水板之间存在空洞的位置,而后在二衬上分别钻出排气孔和注浆孔,而后通过将注浆管插入注浆孔后,通过外接的灌浆装置对空洞内灌注混凝土,而空洞内的空气则通过排气孔排出,而当空洞内被完全填满后,则将注浆管取下,并将排气孔和注浆孔用混凝土封堵住。
46.本发明提供的隧道结构的二衬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47.在本发明中,通过在二衬上确定出厚度不足的区域,而后将二衬厚度不足的区域凿除,并取下相应位置的防水板,并对初期支护进行凿除,直至挖至设计轮廓线,再重新填补初期支护、铺设防水板,最后再将二衬修补。
4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对隧道二衬脱空、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二衬常见的缺陷进行修复,避免了二衬出现局部的空洞以及厚度不足的情况,有效避免了二衬因结构上的问题造成隧道的安全隐患。
49.综上,本发明至少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处在ⅲ、ⅳ级围岩的隧道,在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局部二衬背部空鼓以及二衬混凝土厚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5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隧道结构的局部结构侧视示意图;
5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隧道结构进行二衬脱空处治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隧道结构进行二衬厚度不足处治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隧道结构进行二衬混凝土浇筑时的断面示意图。
55.图标:1-二衬;2-防水板;3-初期支护;4-空洞;5-排气管;6-注浆管;7-容置空间;8-钢筋组件;81-第一钢筋;82-第二钢筋;9-输送孔道;10-模板组件;101-竹胶模板;102-膨胀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5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5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
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0.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6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3.实施例一
6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结构,参照图1,该隧道结构包括二衬1、防水板2和初期支护3,二衬1为拱形结构,且二衬1的外侧设有初期支护3;防水板2夹设于二衬1与初期支护3之间;二衬1朝向防水板2的表面设有通过混凝土填充的第一填充部,且二衬1设有通过混凝土填充的第二填充部和第三填充部,第二填充部和第三填充部均与第一填充部连通;二衬1还设有通过混凝土填充的第四填充部。
65.具体的:隧道结构包括二衬1、防水板2和初期支护3,且在在ⅲ、ⅳ级围岩的环境下,二衬1和防水板2之间容易出现空洞4,需要通过开设排气孔和注浆孔注入混凝土,直至将空洞4内充满混凝土形成第一填充部,而后用混凝土将排气孔堵住形成第二填充部,最后用混凝土将注浆孔封堵形成第三填充部。
66.而当二衬1出现厚度不足的情况时,其原因是因为在挖掘的时候没有挖到设计轮廓线处,因此需要将二衬1厚度不足的区域凿除,并且要将防水板2和初期支护3都取下,再进行挖掘直至挖到设计轮廓线处,而后在重新用混凝土对二衬1进行修复。
67.实施例二
68.参照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结构的二衬脱空的修复施工方法,包括:
69.对所述二衬1与所述防水板2之间存在空洞4的位置定位;
70.在二衬1上对应空洞4处钻出排气孔和注浆孔;
71.在排气孔内插入排气管5,在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6;
72.外接的注浆装置通过注浆管6向空洞4内灌注混凝土,形成第一填充部;
73.在注浆结束后,将排气管5和注浆管6取下,并将二衬1上的排气孔通过混凝土填充形成第二填充部,将注浆通过混凝土填充形成第三填充部。
74.具体的:通过在二衬1上定位出二衬1与防水板2之间存在空洞4的位置,而后在二
衬1上分别钻出排气孔和注浆孔,而后通过将注浆管6插入注浆孔后,通过外接的灌浆装置对空洞4内灌注混凝土,而空洞4内的空气则通过排气管5排出。排气孔在注浆过程中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待排气孔有浆液流出后视为注浆完成,先关闭排气孔,待注浆压力稳定后关闭注浆管6,拆除注浆管6清洗设备转场到下一个注浆点。
75.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二衬1上对应空洞4的位置钻出排气孔和注浆孔,包括:
76.注浆孔和排气孔均通过φ30mm钻头进行钻孔;
77.注浆孔和排气孔均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3
°
。
78.具体的:钻孔采用φ30mm钻头进行钻眼成孔;且注浆孔和排气孔均相对于竖直方向向上倾斜3
°
。需要注意的是,钻孔时应根据检验报告中衬砌厚度严格确定钻孔深度,钻孔和注浆管6禁止破坏原有防水板2。钻孔环向和纵向间距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若在注浆后出现渗漏水则应进行封堵处理,注浆结束后应将注浆孔封堵密实。
79.进一步地,在排气孔内插入排气管5,在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6,包括:
80.排气管5插入空洞4的一端与防水板2存在间距;
81.当排气管5插入空洞4的长度大于20cm时,注浆管6插入空洞4内的长度比排气管5插入空洞4的长度短20cm。
82.具体的:排气孔的开设位置为平行注浆管6且距离为1.5m~2.0m,并设置于该位置的最高处;而注浆管6插入注浆孔后要比排气管5低约20cm,以避免在注浆过程中混凝土从排气孔直接流出,加大了排气孔的压力。优选的,排气管5与防水板2之前的距离在1cm左右。
83.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接的注浆装置通过注浆管6向空洞4内灌注混凝土,包括:
84.通过注浆管6向空洞4内灌注混凝土中的水泥浆的水灰比例为1:0.5至1:1.1;
85.通过注浆管6向空洞4内灌注混凝土的压力为0.5~0.8mpa,灌注速度为30~60l/min。
86.具体的:混凝土采用单液水泥浆,水泥浆水灰比为1:0.5至1:1.1;且优选的,水泥采用硅酸盐水泥,浆液要求能连续拌制,拌制过程中严格监控水泥用量,确保浆液的稠度。注浆前需要进行现场注浆试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注浆参数,以确保注浆加固效果。
87.且在注浆时,压力不宜过大,宜控制在0.5~0.8mpa,且在注浆压力调试好后进行注浆时,将注浆芯管安装在预埋的注浆管6上,注浆速度控制在30~60l/min。
88.注浆前先对管孔进行清理,注浆时如出现压力迅速上升而浆液却不易注入或注入量很小的情况,则降低浆液浓度,同时检查注浆管6有无堵塞,并加以疏通。相反当发现注浆压力较低或压力上升缓慢而浆液注量却特别大时,则停止注浆,同时采用降低浆液浓度或用小泵量间歇式注浆。
89.且优选的,在第一次注浆后间隔2小时候,将注浆孔按0.8mpa的压力保持10min注浆。当孔口冒原浆时可结束注浆。注浆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浆液质量,控制好浆液水灰比、注浆压力、注浆量,并逐管填写注浆记录。
90.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6,包括:
91.在注浆管6的外管壁上包裹棉花,将注浆管6出入注浆孔内,注浆管6与注浆孔之间用密封胶密封。
92.具体的:注浆管6采用带丝扣的直径20mm镀锌钢管。且在注浆管6混凝土面结合处包裹一层棉花,混凝土孔口缝用密封胶封闭,待密封胶凝结后方能注浆。
93.实施例三
94.参照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结构的二衬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包括:
95.确定二衬1厚度不足区域的范围;
96.凿除二衬1厚度不足区域的混凝土;
97.卸下二衬1厚度不足区域的防水板2,凿除这一区域的初期支护3的混凝土,并挖至设计轮廓线处;
98.再次通过混凝土填补初期支护3并平,重新铺设二衬1厚度不足区域的防水板2;
99.在防水板2与二衬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7,在容置空间7内植入钢筋组件8;
100.向容置空间7内灌注并衬砌混凝土。
101.具体的:通过在二衬1上确定出厚度不足的区域,具体为:当二衬1厚度≤0.5设计厚度时,对二衬1采用切割机切割、液压镐凿除,并取下相应位置的防水板2,并对初期支护3进行凿除,直至挖至设计轮廓线,再重新填补初期支护3、铺设防水板2,最后再将二衬1修补;二衬1被凿除的区域形成容置空间7,在灌浆之前需要在容置空间7内植入钢筋组件8。
102.优选的,在选定位置的过程中,采用物探技术获取资料,明确缺陷位置,然后进行钻孔验证,采用直径46cm取芯钻机,精确缺陷范围,根据报告中体现的缺陷位置进行放样,确定出缺陷部位的长度和宽度,确定在缺陷位置前后及侧面放宽50cm,便于恢复防水板2时的搭接施工。
103.且为了减少对围岩和初期支护的扰动,采用切割、液压镐对二衬1的缺陷部位进行拆除,拆除成倒梯形或采用膨胀剂静态破碎拆除的方法。
104.进一步地,再次通过混凝土填补初期支护3并平,重新铺设所述防水板2,包括:
105.将多个防水板2沿初期支护3的裸露面依次搭接,且相邻的防水板2的搭接长度不小于30cm。
106.具体的:凿除初期支护3的混凝土后及时对岩面进行扩挖,挖至设计轮廓线。扩挖完成后用混凝土进行平并铺设土工布及防水板2。在铺设防水板2时注意控制防水板2密贴平层及焊接质量。
107.优选的:首先,根据铺设段环向长度和每节衬砌长度在洞外对防水板2进行预加工,且优选采用热合焊接双焊缝无钉敷设技术;其次,铺设防水板2前对初期支护3平,外露钢筋头、钢管等尖锐物从根部割除,用水泥砂浆抹平,使得基面洁净、平整、坚实,不得有疏松、起砂、起皮现象;再次,挂防水板2前根据衬砌断面外轮廓周长,裁取防水板2长度,一般一环最多分两块,尽量减少接缝,将裁好的防水板2吊上防水板作业台架顶层开始铺设,在工作台架上将防水板2沿环向展开,由上向下将无纺布上的挂线,挂在膨胀螺栓上,相邻的防水板2的搭接长度不小于30cm,再进行焊接;最后,防水板2铺设均匀连续,焊缝宽度不小于15mm,搭接宽度10mm,焊接完毕后焊缝迹应无气泡无杂质,接缝平顺无褶皱,严格控制防水板松弛度,均匀连续,无假焊漏焊、焊穿或夹层等现象。
108.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防水板2与二衬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7,在容置空间7内植入钢筋组件8,包括:
109.钢筋组件8包括多根第一钢筋81和多根第二钢筋82;
110.多根第一钢筋81间隔放置且沿隧道的延伸方向依次分布;
111.多根第二钢筋82间隔放置且分布方向垂直于多根第一钢筋81的分布方向。
112.具体的:在防水板2铺设完成后,对二衬1的接头部位进行凿毛,并按20cm间距在二衬1内植入多根第一钢筋81和多根第二钢筋82,第一钢筋81和多根第二钢筋82均为φ20钢筋,植入深度为10cm。
113.优选的,在需要植筋部位的二衬1凝土表面,具体过程:1、对二衬1混凝土表面处理:蜂窝、麻面、空洞进行修补增强。而后现场钻孔,孔位不得定在疏松原结构混凝土上。2、配制植筋胶。3、采用风钻或电锤打孔时尽可能避开原结构的受力主筋,保护原结构不受破坏,钻孔时需要注意孔洞位置尽量准确、垂直。4、钻孔直径≥植筋钢筋直径。5、钻孔深度为植筋长度+10cm。6、植筋前对已钻好的孔洞进行清孔,必须将孔内的碎渣粉尘全部清出,采用高压吹孔,再用试管毛刷清理,然后再次吹尽灰尘。7、采用注胶器注胶。将配好的结构胶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注胶器缓缓注入孔内。8、按照设定的方向分别植入多根第一钢筋81和多根第二钢筋82,且孔内植筋胶应饱满,以保证植入的多根第一钢筋81和多根第二钢筋82的牢固性。
114.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向容置空间7内灌注并衬砌混凝土,包括:
115.在容置空间7底部设有模板组件10,并将模板组件10与二衬1连接;
116.在二衬1上开设与容置空间7连通的输送孔道9,通过输送孔道9向容置空间7内灌注混凝土,并通过混凝土振捣器对混凝土振捣;
117.待混凝土干燥后,将模板组件10从二衬1上取下。
118.具体的:模板组件10包括竹胶模板101和将竹胶模板101与二衬1固定连接的多个膨胀螺栓102。
119.在施工过程中,首先,选取15mm厚竹胶模板101,根据缺陷长度及宽度进行调整,竹胶模板101使用前进行清洁并涂脱模剂,采用膨胀螺栓102和钢管支架作业平台支撑的方式进行竹胶模板101固定及加固。
120.而后,在相邻的未拆除的二衬1区域与竹胶模板101相邻部位凿出混凝土的输送孔道9,便于泵送混凝土,采用与二衬1同标号的混凝土进行浇筑。优选的,混凝土用附着式振捣器和插入式振捣器联合捣固,并安排专人负责,保证混凝土内部密实,外部光滑。且为保证新浇筑混凝土于周围旧混凝土颜一致,可采用白水泥+灰水泥+乳胶配成接近周围混凝土的颜,对新混凝土进行装饰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121.最后,当边、拱混凝土强度达到8mpa时,方可拆除竹胶模板101,拆模时间不可过早。拆模后及时进行洒水养护,且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122.最后应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本说明书中的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二衬(1)、防水板(2)和初期支护(3),所述二衬(1)为拱形结构,且所述二衬(1)的外侧设有所述初期支护(3);所述防水板(2)夹设于所述二衬(1)与所述初期支护(3)之间;所述二衬(1)朝向所述防水板(2)的表面设有通过混凝土填充的第一填充部,且所述二衬(1)设有通过混凝土填充的第二填充部和第三填充部,所述第二填充部和所述第三填充部均与所述第一填充部连通;所述二衬(1)还设有通过混凝土填充的第四填充部。2.一种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结构的二衬脱空的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所述二衬(1)与所述防水板(2)之间存在空洞(4)的位置定位;在所述二衬(1)上对应所述空洞(4)处钻出排气孔和注浆孔;在所述排气孔内插入排气管(5),在所述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6);外接的注浆装置通过所述注浆管(6)向所述空洞(4)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填充部;在注浆结束后,将所述排气管(5)和所述注浆管(6)取下,并将所述二衬(1)上的所述排气孔通过混凝土填充形成所述第二填充部,将所述注浆通过混凝土填充形成所述第三填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结构的二衬脱空的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衬(1)上对应所述空洞(4)的位置钻出排气孔和注浆孔,包括:所述注浆孔和所述排气孔均通过φ30mm钻头进行钻孔;所述注浆孔和所述排气孔均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3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结构的二衬脱空的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气孔内插入排气管(5),在所述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6),包括:所述排气管(5)插入所述空洞(4)的一端与所述防水板(2)存在间距;当所述排气管(5)插入所述空洞(4)的长度大于20cm时,所述注浆管(6)插入所述空洞(4)内的长度比所述排气管(5)插入所述空洞(4)的长度短20c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结构的二衬脱空的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外接的注浆装置通过所述注浆管(6)向所述空洞(4)内灌注混凝土,包括:通过所述注浆管(6)向所述空洞(4)内灌注混凝土中的水泥浆的水灰比例为1:0.5至1:1.1;通过所述注浆管(6)向所述空洞(4)内灌注混凝土的压力为0.5~0.8mpa,灌注速度为30~60l/min。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结构的二衬脱空的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6),包括:在所述注浆管(6)的外管壁上包裹棉花,将所述注浆管(6)出入所述注浆孔内,所述注浆管(6)与所述注浆孔之间用密封胶密封。7.一种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结构的二衬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所述二衬(1)厚度不足区域的范围;
凿除所述二衬(1)厚度不足区域的混凝土;卸下所述二衬(1)厚度不足区域的所述防水板(2),凿除这一区域的所述初期支护(3)的混凝土,并挖至设计轮廓线处;再次通过混凝土填补所述初期支护(3)并平,重新铺设所述二衬(1)厚度不足区域的所述防水板(2);在所述防水板(2)与所述二衬(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7),在所述容置空间(7)内植入钢筋组件(8);向所述容置空间(7)内灌注并衬砌混凝土。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结构的二衬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再次通过混凝土填补所述初期支护(3)并平,重新铺设所述防水板(2),包括:将多个所述防水板(2)沿所述初期支护(3)的裸露面依次搭接,且相邻的所述防水板(2)的搭接长度不小于30cm。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结构的二衬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水板(2)与所述二衬(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7),在所述容置空间(7)内植入钢筋组件(8),包括:所述钢筋组件(8)包括多根第一钢筋(81)和多根第二钢筋(82);多根所述第一钢筋(81)间隔放置且沿隧道的延伸方向依次分布;多根所述第二钢筋(82)间隔放置且分布方向垂直于多根所述第一钢筋(81)的分布方向。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结构的二衬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容置空间(7)内灌注并衬砌混凝土,包括:在所述容置空间(7)底部设有模板组件(10),并将所述模板组件(10)与所述二衬(1)连接;在所述二衬(1)上开设与所述容置空间(7)连通的输送孔道(9),通过所述输送孔道(9)向所述容置空间(7)内灌注混凝土,并通过混凝土振捣器对混凝土振捣;待混凝土干燥后,将所述模板组件(10)从所述二衬(1)上取下。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结构及隧道二衬脱空、厚度不足的修复施工方法,涉及隧道施工方法的技术领域,进行二衬脱空修复时,在二衬上所述空洞处钻出排气孔和注浆孔;在排气孔内插入排气管,在注浆孔内插入注浆管;外接的注浆装置通过注浆管向空洞内灌注混凝土,形成第一填充部;并将二衬上的排气孔通过混凝土填充形成第二填充部,将注浆通过混凝土填充形成第三填充部;对二衬厚度不足修复时,凿除二衬厚度不足区域的混凝土;在防水板与二衬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在容置空间内植入钢筋组件;向容置空间内灌注并衬砌混凝土。本发明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处在Ⅲ、Ⅳ级围岩的隧道,在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局部二衬背部空鼓以及二衬混凝土厚度不足的技术问题。不足的技术问题。不足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陈长林 王明江 于凡 吉庆锋 贺兴 杨浩 武益辉 瞿政红 陈艾东 何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重庆北新融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2
技术公布日:
20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