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设置保护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
消火栓防撞架。
背景技术:
2.在生活中,街头巷尾并不起眼的消火栓,在关键时刻却是救命的“红衣卫士”,保障了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消火栓一般部署在马路边。近年来,随着车辆增加和停车位紧张,很多车主在停车时一不小心就会撞到消火栓,造成消火栓损坏。因此很多消火栓设施周围都会加装防撞架。现有消火栓防撞架主要缺点是难移动、难安装、无法二次利用,保护角度不完全、警示作用不明显(尤其在夜间);而且大都是四面高度相同的围栏,这样设计不仅会遮挡消火栓出水口,影响正常使用,对栓体也不能起到针对性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消火栓防撞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消火栓防撞架,所述防撞架包括u型防撞杆、
横杆和
基座;所述u型防撞杆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两组u型防撞杆均开口向下倒置于基座上,其端部紧固于基座上;两组u型防撞杆两侧均通过横杆相互连接,横杆距离基座上表面的高度小于u型防撞杆顶面距离基座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基座中央形成贯穿的圆形预置孔;基座上表面安装有太阳能道钉。
6.所述基座内部设有钢筋网,钢筋网四角设置有预埋件;所述预埋件包括顶板和支撑脚,支撑脚一端与顶板焊接在一起,另一端弯曲且弯曲部与钢筋网焊接在一起;钢筋网四周覆盖混凝土形成基座,顶板露出于基座上表面。
7.所述u型防撞杆和横杆表面涂覆防锈漆,防锈漆外层涂覆红白相间的面漆。
8.所述u型防撞杆为粗细均匀的圆形金属管,其端部与顶板焊接在一起。
9.所述太阳能道钉通过膨胀螺钉安装在基座表面或安装于基座与消火栓之间的水泥填充区域。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消火栓防撞架采用一体式设计,其主体结构预先在生产基地中批量加工完毕,施工现场直接安装,省去了焊接作业并大幅降低了混凝土施工的工作量。基座中心的消火栓圆形装入口未封死,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大小,并可随时拆卸移动,方便二次利用;外部设置太阳能道钉,便于夜间提醒周边车辆注意;根据消火栓出水口的不同高度,两侧高低防撞架360
°
保护。本实用新型大大降低了消火栓受到外部撞击损坏的概率,一致性好且生产成本低,质量可靠。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预埋件和钢筋网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预埋件和钢筋网的俯视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预埋件与u型防撞杆连接部的纵剖面图。
17.其中,1.基座;2.u型防撞杆;3.横杆;4.太阳能道钉;5.预埋件;501.顶板;502.支撑脚;6.钢筋网。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如图1-5所示,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消火栓防撞架,所述防撞架包括u型防撞杆2、横杆3和基座1;所述u型防撞杆2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两组u型防撞杆2均开口向下倒置于基座1上,其端部紧固于基座1上;两组u型防撞杆2两侧均通过横杆3相互连接,横杆3距离基座1上表面的高度小于u型防撞杆2顶面距离基座1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基座1中央形成贯穿的圆形预置孔;基座1上表面安装有太阳能道钉4。
20.本技术u型防撞杆2和横杆3表面涂覆防锈漆,防锈漆外层涂覆红白相间的面漆。红白相间的漆绘制成条纹图案,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提醒往来车辆注意。u型防撞杆2和横杆3均是由dn50钢管制成的粗细均匀的圆形金属管,其中横杆3距离基座1上表面的垂直高度约56cm,u型防撞架的高度约81cm。基座1的长宽均为60cm,厚度约为9cm,基座1中间的预置孔为圆形,其内径约为30cm。
21.基座1内部设有钢筋网6,钢筋网6四角设置有预埋件5;所述预埋件5包括顶板501和支撑脚502,支撑脚502一端与顶板501焊接在一起,另一端弯曲90
°
,且弯曲后的水平部与钢筋网6焊接在一起;钢筋网6四周覆盖混凝土形成基座1,顶板501露出于基座1上表面,u型防撞杆2的端部与顶板501焊接在一起。顶板501的尺寸为9.5cm x 8.5cm;钢筋网6为单层,用于增强基座1自身的结构强度,防止受到外力冲击出现断裂;同时也能增强预埋件501和基座1之间的连接强度。钢筋网6中央预留圆形的空缺区域,从而便于后期浇筑时产生预置孔。
22.太阳能道钉4通过膨胀螺钉安装在基座1表面或安装于基座1与消火栓之间的水泥填充区域。太阳能道钉4使用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即可,具体需要选择内置光伏板的型号,例如兴途交通设施有限公司的xt-dd型号,可以免于充电,无需经常更换。此外还要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
23.本实用新型在生产基地中批量生产,首先按照同样的规格标准将钢筋截成适宜的长度,拼接成网格状,并在中央设置约35cm直径的留空区域,钢筋的交接点焊接紧固,制作成一体的钢筋网6。预埋件5使用短钢筋和钢板制作,钢板作为顶板501,短钢筋弯折后作为支撑脚502,其结构简单,如图4所示,便于批量制作。预埋件5按照图2和图3所示的方式,焊
接在钢筋网6的四角,焊接时需保证顶板501不要歪斜。将水泥、砂石、水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制成混凝土,再用木板搭成长60cm,宽60cm,深度9cm的模具,模具中央放置30cm外径的圆柱形模体,在模具中加入适量混凝土,再放入钢筋网6,然后继续加入混凝土,并将顶部抹平,抹平后其上表面与顶板501齐平,也可略低于顶板501。待混凝土基本凝固,取下周边的木板及中间的圆柱形模体,等待整体结构彻底凝固后,即可完成基座1的生产。然后将dn50钢管截成适宜长度,弯折后制成u型防撞架2或制成横杆3,按照图1所示的方式,将u型防撞架2和横杆3焊接在一起,再与顶板501焊接。最后在u型防撞架2和横杆3表面涂覆防锈漆和警示作用的红白面漆。
24.按上述方法,在生产基地中可以大批量生产防撞架,其质量和一致性容易控制,综合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安装现场将成品直接安装即可,安装过程无论是对人员劳动强度和工作技能的要求,还是对辅助设备及材料配备的要求均大大降低;但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也更加环保。如果后续需要拆卸,可直接取下,方便快捷。
2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参考如下步骤执行:
26.将本实用新型运输至安装现场,采用吊装的方式,将其安装在消火栓周围,消火栓从基座1中间的预置孔穿过,并调整基座1的方向,使得横杆3分别位于消火栓dn65出水口及其相反方向,u型防撞架2分别位于消火栓dn100出水口及其相反方向。为方便移动,基座1不需要地面固定,借助自身重力,稳定自身。中间的预置孔尺寸,可以满足常见的所有种类消火栓的安装要求。使用时根据现场消火栓的位置、大小、高低情况,在预置孔中填充水泥,进行调整。
27.完成上述步骤后,选取适当的位置,使用膨胀螺钉将太阳能道钉安装在基座1表面或水泥填充部。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消火栓防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架包括u型防撞杆(2)、横杆(3)和基座(1);所述u型防撞杆(2)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两组u型防撞杆(2)均开口向下倒置于基座(1)上,其端部紧固于基座(1)上;两组u型防撞杆(2)两侧均通过横杆(3)相互连接,横杆(3)距离基座(1)上表面的高度小于u型防撞杆(2)顶面距离基座(1)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基座(1)中央形成贯穿的圆形预置孔;基座(1)上表面安装有太阳能道钉(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消火栓防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内部设有钢筋网(6),钢筋网(6)四角设置有预埋件(5);所述预埋件(5)包括顶板(501)和支撑脚(502),支撑脚(502)一端与顶板(501)焊接在一起,另一端弯曲且弯曲部与钢筋网(6)焊接在一起;钢筋网(6)四周覆盖混凝土形成基座(1),顶板(501)露出于基座(1)上表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消火栓防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防撞杆(2)和横杆(3)表面涂覆防锈漆,防锈漆外层涂覆红白相间的面漆。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消火栓防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防撞杆(2)为粗细均匀的圆形金属管,其端部与顶板(501)焊接在一起。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消火栓防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道钉(4)通过膨胀螺钉安装在基座(1)表面或安装于基座(1)与消火栓之间的水泥填充区域。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一体式夜视消火栓防撞架,所述防撞架包括U型防撞杆、横杆和基座;所述U型防撞杆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两组U型防撞杆均开口向下倒置于基座上,其端部紧固于基座上;两组U型防撞杆两侧均通过横杆相互连接,横杆距离基座上表面的高度小于U型防撞杆顶面距离基座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基座中央形成贯穿的圆形预置孔;基座上表面安装有太阳能道钉。本实用新型大大降低了消火栓受到外部撞击损坏的概率,一致性好且生产成本低,便于安装,质量可靠,可360度保护消火栓,同时不影响消火栓的正常使用,适于推广使用。适于推广使用。适于推广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
阮军 陈艳文 李欣婕 高辉龙 苑忠堂 王伟 周瑶 鄂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天津水务集团滨海水务有限公司大港油田水务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6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