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复合材料工作梯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
背景技术:
2.公开号为cn21655374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维护工作梯,包括;平台,连接架,
所述连接架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平台,所述连接架靠近平台的一端还设有第一定位座;底架,与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底架上设有横梁,所述横梁上设有第二定位座;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接头,所述支撑架两端的接头分别与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活动连接;支撑杆,设置于所述底架上,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支撑托,用于托举连接架。其中,通过所述支撑架下端的接头与所述第二定位座的拆装,来实现该工作梯的收放和架起。
3.但是,现有的工作梯多数为钢制或铝合金制等金属材料工作梯,普遍存在重量较重,无法折叠,造成使用笨重挪动不便,而且无法满足环境试应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工作梯多数为钢制或铝合金制等金属材料工作梯,普遍存在重量较重,无法折叠,造成使用笨重挪动不便,而且无法满足环境试应性要求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包括前
地脚、前梯段、梯板、扶手、工作台、支撑连接件、后支撑
组件、轮子、后地脚和斜
拉杆组件,所述前梯段顶部与后支撑组件顶部铰接,所述工作台间隔均布置于前梯段中部,所述梯板置于前梯段的中部,所述扶手置于前梯段的顶部,所述后支撑组件和斜拉杆组件通过支撑连接件与前梯段铰接,所述轮子与后支撑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后地脚置于后支撑组件底部,所述前地脚置于前梯段的底部。
6.所述后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伸缩杆、支撑竖杆、支撑转套和轮座,所述支撑伸缩杆对称置于支撑竖杆的中部,所述支撑转套与支撑竖杆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转套与支撑伸缩杆固接,所述轮座置于支撑竖杆底部,所述轮子与轮座转动连接。
7.所述斜拉杆组件包括斜拉杆滑筒、斜拉杆转套和斜拉杆,所述斜拉杆滑筒与支撑竖杆滑动连接,所述斜拉杆转套固接在前梯段的底部,所述斜拉杆两端分别与斜拉杆滑筒和斜拉杆转套铰接。
8.所述梯板包括第一梯板、第二梯板和弹射杆,所述弹射杆与前梯端中部铰接,所述第一梯板和第二梯板对称置于前梯段的中部,所述第一梯板和第二梯板固接在弹射杆的顶部。
9.所述扶手为圆形结构。
10.所述前梯段为椭圆形结构。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效果:
12.1.工作梯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各模块均可进行拆卸,可实现快速折叠,通过借助快速拆卸工具拆卸螺栓进行折叠,拆卸折叠后体积较小,方便转场运输。
13.2.产品采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技术设计理念,实现工作梯轻量化、承载效果好和快速折叠的优势。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的结构示意图(视图一);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的结构示意图(视图二);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收起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
18.前地脚1;前梯段2;梯板3;扶手4;工作台5;支撑连接件6;后支撑组件7;支撑伸缩杆701;支撑竖杆702;支撑转套703;轮座704;轮子8;后地脚9;斜拉杆组件10;斜拉杆滑筒1001;斜拉杆转套1002;斜拉杆1003。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21.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梯能实现供维修人员进出设备舱对设备进行技术维护时使用的功能。整梯主体结构采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工艺制作,既有效增强了梯身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又最大程度减轻了产品重量。支撑连接件采用不锈钢316l材质,其具有更优异的耐腐蚀性。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包括前地脚1、前梯段2、梯板3、扶手4、工作台5、支撑连接件6、后支撑组件7、轮子8、后地脚9和斜拉杆组件10,前梯段2顶部与后支撑组件7顶部铰接,工作台5间隔均布置于前梯段2中部,梯板3置于前梯段2的中部,扶手4置于前梯段2的顶部,后支撑组件7和斜拉杆组件10通过支撑连接件6与前梯段2铰接,轮子8与后支撑组件7转动连接,后地脚9置于后支撑组件7底部,前地脚1置于前梯段2的底部。
23.该工作梯的前梯段2、梯板3、扶手4、梯板5、后支撑组件6、斜拉杆组件9均采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支撑连接件采用不锈钢316l材质,其具有更优异的耐腐蚀性。前梯段2和后支撑组件7通过支撑连接件6和斜拉杆组件10固定,调节工作梯底部的后地脚9高度,使工作梯稳固支撑。使用过程中通过向后倾斜,使轮子8着地将工作梯推运到工作场
所;使用完毕后,将梯身向后倾斜,轮子着地拖离工作场所。工作梯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均可进行拆卸,可实现快速折叠,通过借助快速拆卸工具拆卸螺栓进行折叠,拆卸折叠后体积较小,方便转场运输。
24.后支撑组件7包括支撑伸缩杆701、支撑竖杆702、支撑转套703和轮座704,支撑伸缩杆701对称置于支撑竖杆702的中部,支撑转套703与支撑竖杆702转动连接,支撑转套703与支撑伸缩杆701固接,轮座704置于支撑竖杆702底部,轮子8与轮座704转动连接。
25.斜拉杆组件10包括斜拉杆滑筒1001、斜拉杆转套1002和斜拉杆1003,斜拉杆滑筒1001与支撑竖杆702滑动连接,斜拉杆转套1002固接在前梯段2的底部,斜拉杆1003两端分别与斜拉杆滑筒1001和斜拉杆转套1002铰接。
26.梯板3包括第一梯板301、第二梯板302和弹射杆303,弹射杆303与前梯端2中部铰接,第一梯板301和第二梯板302对称置于前梯段2的中部,第一梯板301和第二梯板302固接在弹射杆303的顶部。
27.梯板3包含第一梯板301、第二梯板302和弹射杆303,为避开设备舱工作梯在维护过程中与弹射杆303,故采用小踏板设计。
28.扶手4为圆形结构。
29.扶手4为圆形结构,采用内胀袋成型工艺,整体美观舒适,满足操作人员携带相关设备上下工作梯舒适方便,安全稳定。
30.前梯段2为椭圆形结构。
31.梯板5尺寸为500mm
×
140mm,工作梯平台高度为1500mm,可满足一人可携带舱内设备自由进出设备舱工作的操作要求,使被保障对象的使用与维护保障作业活动操作便利。
32.工作原理为:前梯段2和后支撑组件7通过支撑连接件6和斜拉杆组件10固定,调节工作梯底部的后地脚9高度,使工作梯稳固支撑。使用过程中通过向后倾斜,使轮子8着地将工作梯推运到工作场所;使用完毕后,将梯身向后倾斜,轮子8着地拖离工作场所。
33.参照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地脚、前梯段、梯板、扶手、工作台、支撑连接件、后支撑组件、轮子、后地脚和斜拉杆组件,所述前梯段顶部与后支撑组件顶部铰接,所述工作台间隔均布置于前梯段中部,所述梯板置于前梯段的中部,所述扶手置于前梯段的顶部,所述后支撑组件和斜拉杆组件通过支撑连接件与前梯段铰接,所述轮子与后支撑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后地脚置于后支撑组件底部,所述前地脚置于前梯段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伸缩杆、支撑竖杆、支撑转套和轮座,所述支撑伸缩杆对称置于支撑竖杆的中部,所述支撑转套与支撑竖杆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转套与支撑伸缩杆固接,所述轮座置于支撑竖杆底部,所述轮子与轮座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杆组件包括斜拉杆滑筒、斜拉杆转套和斜拉杆,所述斜拉杆滑筒与支撑竖杆滑动连接,所述斜拉杆转套固接在前梯段的底部,所述斜拉杆两端分别与斜拉杆滑筒和斜拉杆转套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梯板包括第一梯板、第二梯板和弹射杆,所述弹射杆与前梯端中部铰接,所述第一梯板和第二梯板对称置于前梯段的中部,所述第一梯板和第二梯板固接在弹射杆的顶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为圆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梯段为椭圆形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材料工作梯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设备舱维护工作梯,包括前地脚、前梯段、梯板、扶手、工作台、支撑连接件、后支撑组件、轮子、后地脚和斜拉杆组件,所述前梯段顶部与后支撑组件顶部铰接,所述工作台间隔均布置于前梯段中部,所述梯板置于前梯段的中部,所述扶手置于前梯段的顶部,所述后支撑组件和斜拉杆组件通过支撑连接件与前梯段铰接,所述轮子与后支撑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后地脚置于后支撑组件底部,所述前地脚置于前梯段的底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工作梯多数为钢制或铝合金制等金属材料工作梯,普遍存在重量较重,无法折叠,造成使用笨重挪动不便,而且无法满足环境试应性要求的问题。而且无法满足环境试应性要求的问题。而且无法满足环境试应性要求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袁志娟 陈良 韩克谦 王相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5
技术公布日:
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