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滤棒管道输送系统使用于连接发射机发射单元与卷烟机接收单元,实现发射单元的滤棒自动输送至接收单元。常见的滤棒管道输送系统方式一有利用滤棒管道直接连接发射单元与接收单元,对应关系简单,不能实现发射单元灵活切换对应其他接收单元,灵活性差,该种生产方式已淘汰。
3.常见的滤棒管道输送系统方式有配置了电信号交换站,电信号交换软管,机械泄压阀,光纤计数与堵塞检测,电控系统等设备,其工作流程是电信号交换站根据发射机的发射单元对应配置入口模块单元,根据卷烟机的接收单元对应配置出口模块单元,电信号交换站通过电信号交换软管连接起来,实现发射单元与接收单元之间任意对接。
4.机械泄压阀安装在6.5米高天花上方的滤棒管道水平状态90
°
垂直转弯的前端200mm处,接通机械泄压阀的滤棒管道90度垂直往下地面方向布置,连接卷烟机接收单元,滤棒输送经过机械泄压阀时,释放管道中正压推力,滤棒从6.5m的天花上方通过自重跟运动惯性自由下滑输送至接收站。滤棒管道输送系统方式二主要是简单实现了电信号交换站的软管交换,使发射机的每个发射单元均能对接卷烟机的接收单元。电信号交换站与电信号交换软管之间连接方式是电信号交换站的入口模块单元均配置了航空插头母头,快速拔插接头母头;电信号交换站的出口模块单元同样配置航空插头母头,快速拔插接头母头。
5.电信号交换软管两端配置了相同的航空插头公头通过信号电缆连接在一起,快速插头母头通过塑料软管连接在一起,再利用热缩膜将信号电缆与塑料软管热缩组装在一起,成型体积大,笨重。电信号交换站与电信号交换软管之间的工作原理是发射机的发射单元与交换站入口模块通过信号电缆一一对应连接在一起,卷烟机的接收单元与交换站出口模块通过信号电缆一一对应连接在一起。在启动前,需要人工在电信号交换站控制触摸屏上把发射机与接收机的滤棒品牌输入系统,然后再操作电信号交换软管联通起来,信号都匹配正常后,发射机开始正常工作。
6.现有的滤棒管道输送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几个痛点,一是手动录入发射机品牌到操作触摸屏上,经常出现未匹配品牌,即系统数据库没有对应的品牌,可能是录入错误,查阅工作量大,修改不方便;二是电信号交换软管配置的航空插头,实际工作中多次拔插后,往往出现缩针接触不良现象,信号断断续续,导致发射机不规律间断发射,最终造成滤棒堵塞,而该种情况更能发觉;三是电信号交换软管的信号电缆与软管连接在一起,导致软管带静电使滤棒输送经过软管后,导致速度下降,最终造成滤棒堵塞或者输送距离变短。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可以进行滤棒的信号自动匹配,然后进行滤棒输送。
8.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包括,
9.输送机构,包括多组滤棒管组件,各组滤棒管组件均包括多个滤棒管;各组滤棒管组件的多个滤棒管在一输送方向上依次衔接;位于输送方向的起始位置的滤棒管形成为滤棒输入管,位于输送方向的末端位置的滤棒管形成为滤棒输出管;
10.滤棒交换机构,包括发射机信号集控站、接收机信号集控站以及多个交换管;所述发射机信号集控站包括发射架以及多个用于发射信号的发射单元读写座,多个发射单元读写座均安装于所述发射架上;接收机信号集控站包括接收架以及多个用于接收所述信号的接收单元读写座,多个接收单元读写座均安装于在接收架上;所述交换管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接头,各个交换管的其中一端的第一接头用于与各个发射单元读写座连接,各个交换管的另一端的第一接头用于与各个接收单元读写座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内设有用于读取所述信号并进行信号匹配的读写器;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入管与发射机信号集控站的各个发射单元读写座一一对应连接;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出管与接收机信号集控站的各个接收单元读写座一一对应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发射单元读写座包括安装座、第二接头以及第一信号读写器,所述安装座的一端用于安装滤棒管,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滤棒管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读写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接头外;所述第二接头用于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发射单元读写座还包括绝缘座,所述第二接头穿接于所述绝缘座外,所述第一信号读写器安装于所述绝缘座上;所述接收单元读写座与所述发射单元读写座结构相同。
12.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各组滤棒管组件的其中两个相邻的滤棒管之间设有清堵机构,所述清堵机构包括阀座、阀芯以及阀芯驱动件,所述阀座内设有活动通道、接管通道以及吹气通道;所述活动通道的一端贯通至所述接管通道;所述活动通道的另一端设有阀芯驱动件,所述阀芯安装于所述活动通道内并在所述阀芯驱动件的带动下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接管通道运动;所述阀芯用于在靠近所述接管通道运动后封堵于所述接管通道;所述吹气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接管通道连通;所述吹气通道的另一端用于导入气体;所述接管通道的两端分别用于与相邻两个滤棒管连接。
13.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该清堵机构还包括第一管接头以及弹性部件,所述第一管接头的一端密封穿接于所述接管通道内;所述第一管接头伸出于所述接管通道的端部伸出;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接头外,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接管通道内,所述弹性部件用于提供一驱使第一管接头靠近接管通道内部运动的弹性应力;所述接管通道的远离第一管接头的端部设有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二管接头的一端穿接于所述接管通道内;所述第二管接头穿接于所述接管通道的端部套装有第二密封圈。
14.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入管以及滤棒输出管上均设有滤棒检测机构,所述滤棒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滤棒输入管或者滤棒输出管内是否滤棒堵塞。
15.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滤棒检测机构包括透明检测管以及滤棒检测件,所述透明检测管与滤棒输入管或者滤棒输出管连通;所述滤棒检测件用于对透明检测管进行检测。
16.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各组滤棒管组件滤棒输入管的起始端
还设有自动插拔装置,自动插拔装置包括机体以及驱动机构,机体上设有活动接头组件以及固定接头组件,所述活动接头组件设有用于连接滤棒管的活动接头;所述固定接头组件设有用于连接滤棒管的固定接头;所述活动接头组件可沿滤棒输送方向靠近远离所述固定接头组件运动;所述活动接头组件用于在靠近固定接头组件运动后,驱使活动接头与固定接头插装配合;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活动接头安装座沿所述滤棒输送方向运动。
17.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机体上还设有滤棒收集斗,所述滤棒收集斗位于活动接头组件以及固定接头组件之间,并用于接收滤棒管吹出的滤棒。
18.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各组滤棒管组件的相邻两个滤棒管之间设有扩口接头组件,所述扩口接头组件包括扩口滤棒管、滤棒管内接头以及滤棒管外接头,所述扩口滤棒管与其中一个滤棒管连接;所述滤棒管内接头套装于其中一个滤棒管外的端部;所述滤棒管外接头套装于所述扩口滤棒管外并螺纹套装于所述滤棒内接头外。
19.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出管上设有泄压装置。
20.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1.本实用新型的将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入管与每个发射单元读写座进行连接,而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出管与每个接收单元读写座连接,每个发射单元读写座可以接收输送滤棒的信息,每条交换管的两端的第一接头设有的读写器均可以定义唯一的相同身份信息,每个接收单元读写座均定义唯一的身份信息并对应滤棒信号,且发射单元读写座的信号与接收单元读写座的信号一一对应,交换管两端的第一接头的读写器能迅速读取交换管内置的读写器信息,当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滤棒信息匹配成功时,则滤棒发射进入正常生产流程;当操作人员交换管插入的发射端与接收端信息不匹配时,则滤棒停止发射。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滤棒交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射单元读写座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插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清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扩口接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1、滤棒输入管;12、滤棒输出管;13、扩口接头组件;131、扩口滤棒管;132、滤棒管外接头;133、滤棒管内接头;20、滤棒交换机构;21、发射架;211、发射单元读写座;2111、安装座;2112、第二接头;2113、绝缘座;22、接收架;221、接收单元读写座;23、交换管;40、自动插拔装置;41、机体;42、活动接头;43、固定接头;44、驱动机构;45、滤棒收集斗;50、滤棒检测机构;60、清堵机构;61、阀座;611、吹气通道;62、阀芯;63、阀芯驱动件;64、吹气管接头;65、第一管接头;66、弹性部件;67、第二管接头;70、发射机;80、接收机。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
施例。除特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例中所采用到的材料及设备均可从市场购得。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对本技术的限制。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介媒介间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3.如图1-6所示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包括输送机构以及滤棒交换机构20,具体的是输送机构包括多组滤棒管组件,且各组滤棒管组件均包括多个滤棒管,各组滤棒管组件的多个滤棒管在一输送方向上依次衔接,位于输送方向的起始位置的滤棒管形成为滤棒输入管11,位于输送方向的末端位置的滤棒管形成为滤棒输出管12。
34.另外,滤棒交换机构20包括发射机信号集控站、接收机信号集控站以及多个交换管23,发射机信号集控站包括发射架21以及多个用于发射信号的发射单元读写座211,将多个发射单元读写座211均安装于发射架21上。另外,接收机信号集控站包括接收架22以及多个用于接收信号的接收单元读写座221,多个接收单元读写座221均安装于在接收架22上。在上述交换管23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接头,各个交换管23的其中一端的第一接头可与各个发射单元读写座211连接,各个交换管23的另一端的第一接头则可与各个接收单元读写座221连接,且在第一接头内设有用于读取信号并进行信号匹配的读写器。
35.上述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入管11与发射机信号集控站的各个发射单元读写座211一一对应连接;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出管12与接收机信号集控站的各个接收单元读写座221一一对应连接。
36.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时,可以将多组滤棒管组件分别对应与发射机信号集控站接入,且多组滤棒管组件分别与接收机信号集控站接出,可以将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入管11对应与发射机70集控站的发射单元读写座211连接,然后发射单元读写座211与接收单元读写座221之间通过对应的交换管23连接,接收单元读写座221的另一端则与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出管12引出。
37.本实施例中,在进行滤棒输送时,滤棒可以由发射机70发出,而发出的滤棒最后可由接收机80进行接收。
38.具体的是可以在每个发射单元读写座211上配置独立的射频信号芯片读写器,每个发射机70单元均定义唯一的身份信息并对应滤棒信号,通讯信号通过西门子以太网pornet组网通讯。
39.每个接收单元读写座221配置独立的射频信号芯片读写器,每个接收机80单元均定义唯一的身份信息并对应滤棒信号,通讯信号通过西门子以太网pornet组网通讯。
40.另外,交换管23两端的拔第一接头内置读写器,本实施例中内置于第一接头内的读写器可以是射频芯片,每条交换软管的两端射频芯片均定义唯一的相同身份信息。
41.智能滤棒交换站控制系统对发射机信号集控站的发射单元读写座211的射频信号芯片读写器下发对发射机70发射单元设定唯一品牌身份信息,接收机信号集控站的接收单元读写座221的射频信号芯片读写器下发对接收机80接收单元设定唯一品牌身份信息。
42.每个发射单元读写座211可以接收输送滤棒的信息,每条交换管23的两端的第一接头设有的读写器均可以定义唯一的相同身份信息,每个接收单元读写座221均定义唯一的身份信息并对应滤棒信号,且发射单元读写座211的信号与接收单元读写座221的信号一一对应,交换管23两端的第一接头的读写器能迅速读取交换管23内置的读写器信息,当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滤棒信息匹配成功时,则滤棒发射进入正常生产流程;当操作人员交换管23插入的发射端与接收端信息不匹配时,则滤棒停止发射。
43.进一步地,发射单元读写座211包括安装座2111、第二接头2112以及第一信号读写器,该第一信号读写器可以选用为现有技术中的射频信号芯片读写器,具体安装座2111的一端用于安装滤棒管,而第二接头2112与滤棒管连接,第一信号读写器安装于第二接头2112外;第二接头2112用于与第一接头连接。
44.如此,在发射单元读写座211与交换管23连接时,安装座2111可以安装在发射架21上,然后滤棒管可以插装在安装座2111上,然后经安装座2111引出并与第二接头2112连接,而第二接头2112的另一端则可与交换管23的第一接头插装配合,即滤棒管可以由安装座2111承托,在滤棒管与交换管23的连接处进行承托,减少松脱的情况,而第一信号读写器则可设置在第二接头2112上用于信号的读写。
45.更具体的是,上述发射单元读写座211还包括绝缘座2113,将第二接头2112穿接于绝缘座2113外,第一信号读写器安装于绝缘座2113上,第一信号读写器通过绝缘座2113与第二接头2112安装,防止外部信号干扰。
46.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滤棒管与第二接头2112的连接,上述发射单元读写座211还包括锁紧组件,锁紧组件包括锁紧环以及第一锁紧螺母,将滤棒管穿接于锁紧环以及第二接头2112内,第一锁紧螺母螺纹锁紧于锁紧环以及第二接头2112外,即滤棒管与第二接头2112可以通过锁紧环以及第一锁紧螺母进行可拆卸连接,连接结构稳定,方便拆装。
47.需要说明的是,锁紧环、第二接头2112与滤棒管之间均可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连接,密封效果更好。
48.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接收单元读写座221可以与发射单元读写座211结构相同,即交换管23的第一接头与接收单元读写座221的连接结构以及方式与发射单元读写座211的连接结构以及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49.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交换管23为软管,为了防止软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塌陷,而导致出现松脱以及磨损的情况,因而可以在发射架21以及接收架22上均设有软
管托架。
50.进一步地,各组滤棒管组件的其中两个相邻的滤棒管之间设有清堵机构60,清堵机构60包括阀座61、阀芯62以及阀芯驱动件63,在阀座61内设有活动通道、接管通道以及吹气通道611,将活动通道的一端贯通至接管通道,而活动通道的另一端设有阀芯驱动件63,上述阀芯62安装于活动通道内,阀芯62在阀芯驱动件63的带动下靠近或者远离接管通道运动,具体在阀芯62靠近接管通道运动后封堵于接管通道,将上述吹气通道611的一端与接管通道连通,而吹气通道611的另一端用于导入气体,此外,接管通道的两端分别用于与相邻两个滤棒管连接。
51.在接管通道的两端均连接有用于输送滤棒的滤棒管,滤棒在正常输送时,通过阀芯驱动件63带动阀芯62退出接管通道,然后滤棒可以在接管通道内正常进行输送,而在发生堵塞的情况时,阀芯驱动件63将阀芯62经活动通道推送至接管通道内,将接管通道堵塞,然后吹气通道611可以导入压缩空气至接管通道内,将接入接管通道上的滤棒管内的滤棒吹出,即可进行滤棒清扫,清堵更加方便。
52.需要说明的是,阀芯62靠近接管通道的端部可以设置通孔,通孔的内径可以与接管通道的内径相同,在正常情况下,阀芯62的通孔可以与接管通道对应,滤棒经滤棒管输送至接管通道后,滤棒正常通过阀芯62的通孔由接管通道的另一端输出。在发生堵塞时,阀芯62的整体可以封堵在接管通道内,此后吹气通道611便可导入压缩空气至接管通道进行滤棒吹出。
53.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滤棒管的接入,上述清堵机构60还包括第一管接头65以及弹性部件66,将第一管接头65的一端密封穿接于接管通道内,而第一管接头65伸出于接管通道的端部伸出,将弹性部件66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管接头65外,弹性部件66的另一端连接于接管通道内,且弹性部件66用于提供一弹性应力,该弹性应力驱使第一管接头65靠近接管通道内部运动。
54.在进行滤棒输送时,第一管接头65可以与外部的滤棒管进行连接,然后第一管接头65可以在弹性应力的作用下靠近接管通道内部运动,使第一管接头65高端部可以始终保持插入接管通道内部的状态,保持密封的状态,此外,在阀芯62运动时,阀芯62的运动力可以克服第一管接头65所受的弹性应力,使阀芯62的运动更加顺畅,即在清堵以及正常输送两个状态之间切换自如。
55.当然,上述第一管接头65上可以设有多个第一密封圈,在第一管道接头的轴向上实现分段密封,密封效果更好。
56.进一步地,上述接管通道的远离第一管接头65的端部设有第二管接头67,第二管接头67的一端穿接于接管通道内,同样可在第二管接头67穿接于接管通道的端部套装有第二密封圈。如此,在接管通道的两端分别接入滤棒管时,因而在两端滤棒管接入时,可以分别通过第一管接头65以及第二管接头67用于接入滤棒管,滤棒管拆装方便。当然,第二密封圈也可以选用多个,在轴向上实现分段密封,密封效果更好。
57.当然,还可以在吹气通道上设有吹气管接头64,方便接入外部的吹气管。
58.进一步地,还可以在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入管11以及滤棒输出管12上均设有滤棒检测机构50,滤棒检测机构50用于检测滤棒输入管11或者滤棒输出管12内是否滤棒堵塞。具体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清堵动作,因而可以在滤棒输入管11或者滤棒输出管12上设
置滤棒检测机构50,方便及时清堵。
59.具体的是,上述滤棒检测机构50包括透明检测管以及滤棒检测件,将透明检测管与滤棒输入管11或者滤棒输出管12连通,即在滤棒输入管11与上述发射机信号集控站之间可以设有透明检测管,也可以是发射机70与滤棒输入管11之间设置透明检测管,也可以是在滤棒输出管12与接收机信号集控站之间设置透明检测管,也可以在滤棒输出管12与接收机80之间设置透明检测管,因而可以在滤棒的输入或者输出的各段均设置透明检测管,对应的透明检测管外设置滤棒检测件滤棒检测件用于对透明检测管进行检测,可以通过滤棒检测件检测透明检测管内是否存在滤棒,检测结果更加直观,当然,上述滤棒检测件可以是选用为现有技术中对射检测光纤,对射检测光纤通过光纤放大器用能实现该工位的计数功能。
60.此外,滤棒检测件也可以选用光电开关、红外检测器等现有技术中的其他检测结构来实现,在没有检测器的情况下,由于检测管为透明的,因而可以通过操作者肉眼观察。
61.进一步地,还可以在各组滤棒管组件滤棒输入管11的起始端还设有自动插拔装置40,具体自动插拔装置40包括机体41以及驱动机构44,在机体41上设有活动接头42组件以及固定接头43组件,活动接头42组件设有活动接头42,活动接头42用于连接滤棒管,固定接头43组件上设有固定接头43,固定接头43也可以用于接入滤棒管。具体的是,上述活动接头42组件可在上述驱动机构44的带动下,沿滤棒输送方向靠近远离固定接头43组件运动,且活动接头42组件可在靠近固定接头43组件运动后,驱使活动接头42与固定接头43插装配合。
62.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可以是在将上述自动插拔装置40设置在发射机70与滤棒管组件之间,在进行滤棒的正常输送时,可以在活动接头42上连接滤棒管,同时在固定接头43连接滤棒管,活动接头42与固定接头43插装配合便可将两段滤棒管进行连接,滤棒正常输送。
63.在出现滤棒堵塞时,驱动机构44带动活动接头42远离固定接头43运动,并与固定接头43脱离,然后对滤棒管进行吹气清扫动作即可,在清扫完成后,然后驱动机构44带动活动接头42靠近固定接头43,实现活动接头42和固定接头43的插装配合即可,整个拔插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提高滤棒管拔插效率。
64.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活动接头42组件包括活动接头42安装座2111,将上述活动接头42安装于活动接头42安装座2111上,另外,固定接头43组件包括固定接头43安装座2111,而固定接头43安装于固定接头43安装座2111上,即活动接头42可以以活动接头42安装座2111为安装基础,而固定接头43则可以是以固定接头43安装座2111为安装基础进行安装,安装结构更加稳定。上述驱动机构44用于带动活动接头42安装座2111运动,活动接头42安装座2111运动时,可以靠近或者远离上述固定接头43安装座2111,带动活动接头42可以靠近或者远离固定接头43。
65.进一步地,机体41上还设有滤棒收集斗45,滤棒收集斗45位于活动接头42组件以及固定接头43组件之间,并用于接收滤棒管吹出的滤棒。即在进行滤棒吹扫时,上述滤棒收集斗45位于活动接头42组件以及固定接头43组件之间,如此,在滤棒清扫动作时,驱动机构44带动活动接头42与固定接头43脱离,通过吹气对滤棒管进行清扫,清扫出的滤棒可以掉落至位于固定接头43以及活动接头42之间的滤棒收集斗45内,便于后期集中处理清扫出的滤棒。
66.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滤棒在滤棒管内的顺利输送,可以在各组滤棒管组件的相邻两个滤棒管之间均设有扩口接头组件13,参见图6,上述扩口接头组件13包括扩口滤棒管131、滤棒管内接头133以及滤棒管外接头132,扩口滤棒管131与其中一个滤棒管连接;滤棒管内接头133套装于其中一个滤棒管外的端部;滤棒管外接头132套装于扩口滤棒管131外并螺纹套装于滤棒内接头外。
67.在进行相邻两个滤棒管之间衔接装配时,可以在滤棒管内丝管接头与滤棒管外丝管接头安装好o型密封圈后,预先对称套进还没扩口之前的滤棒管,由于滤棒管扩口后,则无法退出滤棒管,安装于滤棒管内丝管接头内径的o型密封圈用于滤棒管内丝管接头与扩口滤棒管131的密封,安装于滤棒管外丝管接头的o型密封圈用于滤棒管内丝管接头与扩口滤棒管131的密封,安装于滤棒管内丝管接头外径径的o型密封圈用于两段扩口滤棒管131连接时,滤棒管内丝管接头与滤棒管外丝管接头对接锁紧时密封,如此滤棒管对接处采用扩口工艺,保证对接处不会存在台阶,滤棒正常输送时能顺利通过,不会造成碰头现场。
68.进一步地,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出管12上设有泄压装置,具体泄压装置可以是安装在滤棒输出管12与接收机80之间,当系统执行吹扫程序时,从接收站至智能自动拔插滤棒管装置的滤棒管道需要保持密封性,管道内的气压较大,因而需要设置泄压装置,保证滤棒输送顺利,又能起到泄压的效果。
6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泄压装置可以选用为现有技术中的泄压阀。
70.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机构,包括多组滤棒管组件,各组滤棒管组件均包括多个滤棒管;各组滤棒管组件的多个滤棒管在一输送方向上依次衔接;位于输送方向的起始位置的滤棒管形成为滤棒输入管,位于输送方向的末端位置的滤棒管形成为滤棒输出管;滤棒交换机构,包括发射机信号集控站、接收机信号集控站以及多个交换管;所述发射机信号集控站包括发射架以及多个用于发射信号的发射单元读写座,多个发射单元读写座均安装于所述发射架上;接收机信号集控站包括接收架以及多个用于接收所述信号的接收单元读写座,多个接收单元读写座均安装于在接收架上;所述交换管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接头,各个交换管的其中一端的第一接头用于与各个发射单元读写座连接,各个交换管的另一端的第一接头用于与各个接收单元读写座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内设有用于读取所述信号并进行信号匹配的读写器;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入管与发射机信号集控站的各个发射单元读写座一一对应连接;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出管与接收机信号集控站的各个接收单元读写座一一对应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单元读写座包括安装座、第二接头以及第一信号读写器,所述安装座的一端用于安装滤棒管,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滤棒管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读写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接头外;所述第二接头用于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发射单元读写座还包括绝缘座,所述第二接头穿接于所述绝缘座外,所述第一信号读写器安装于所述绝缘座上;所述接收单元读写座与所述发射单元读写座结构相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滤棒管组件的其中两个相邻的滤棒管之间设有清堵机构,所述清堵机构包括阀座、阀芯以及阀芯驱动件,所述阀座内设有活动通道、接管通道以及吹气通道;所述活动通道的一端贯通至所述接管通道;所述活动通道的另一端设有阀芯驱动件,所述阀芯安装于所述活动通道内并在所述阀芯驱动件的带动下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接管通道运动;所述阀芯用于在靠近所述接管通道运动后封堵于所述接管通道;所述吹气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接管通道连通;所述吹气通道的另一端用于导入气体;所述接管通道的两端分别用于与相邻两个滤棒管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清堵机构还包括第一管接头以及弹性部件,所述第一管接头的一端密封穿接于所述接管通道内;所述第一管接头伸出于所述接管通道的端部伸出;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接头外,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接管通道内,所述弹性部件用于提供一驱使第一管接头靠近接管通道内部运动的弹性应力;所述接管通道的远离第一管接头的端部设有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二管接头的一端穿接于所述接管通道内;所述第二管接头穿接于所述接管通道的端部套装有第二密封圈。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入管以及滤棒输出管上均设有滤棒检测机构,所述滤棒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滤棒输入管或者滤棒输出管内是否滤棒堵塞。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棒检测机构包括透明检测管以及滤棒检测件,所述透明检测管与滤棒输入管或者滤棒输出管连通;所述滤棒检测件用于对透明检测管进行检测。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滤棒管组件滤棒输入管的起始端还设有自动插拔装置,自动插拔装置包括机体以及驱动机构,机体上设有活动接头组件以及固定接头组件,所述活动接头组件设有用于连接滤棒管的活动接头;所述固定接头组件设有用于连接滤棒管的固定接头;所述活动接头组件可沿滤棒输送方向靠近远离所述固定接头组件运动;所述活动接头组件用于在靠近固定接头组件运动后,驱使活动接头与固定接头插装配合;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活动接头安装座沿所述滤棒输送方向运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上还设有滤棒收集斗,所述滤棒收集斗位于活动接头组件以及固定接头组件之间,并用于接收滤棒管吹出的滤棒。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滤棒管组件的相邻两个滤棒管之间设有扩口接头组件,所述扩口接头组件包括扩口滤棒管、滤棒管内接头以及滤棒管外接头,所述扩口滤棒管与其中一个滤棒管连接;所述滤棒管内接头套装于其中一个滤棒管外的端部;所述滤棒管外接头套装于所述扩口滤棒管外并螺纹套装于所述滤棒内接头外。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滤棒管组件的滤棒输出管上设有泄压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智能滤棒交换站与输送系统,包括输送机构,包括多组滤棒管组件,各组滤棒管组件均包括多个滤棒管;各组滤棒管组件的多个滤棒管在一输送方向上依次衔接;滤棒交换机构,包括发射机信号集控站、接收机信号集控站以及多个交换管;发射机信号集控站包括发射架以及多个发射单元读写座;接收机信号集控站包括接收架以及接收单元读写座;交换管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接头,各个交换管的其中一端的第一接头用于与各个发射单元读写座连接,各个交换管的另一端的第一接头用于与各个接收单元读写座连接;第一接头内设有用于读取信号并进行信号匹配的读写器。本实用新型可以进行滤棒的信号自动匹配,然后进行滤棒输送。然后进行滤棒输送。然后进行滤棒输送。


技术研发人员:

杨建军 曾雄伟 陈远超 刘彬 王锦强 梁德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州创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12.20

技术公布日:

2022/8/11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9:4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315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单元   组件   管接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