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被用作例如电感器等的
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2.作为被用作电感器等的线圈装置,已知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素体、埋设于素体的内部的线圈、以及连接线圈的引出部的接线部配置于素体的内部的端子(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装置,通过将在引出部连接有端子(接线部)的状态的线圈设置于模具的内部,并且以覆盖该线圈的方式将构成素体的磁性粉末填充于模具的内部,使用模具的夹具(上下冲头等)压缩磁性粉末而制造。
3.在这样压缩磁性粉末的工序中,由于在压缩成形时产生的加压力作用于线圈,从而在磁性粉末的内部可能产生线圈从规定的位置在卷绕轴
方向错位等不良。在该情况下,有可能使素体内部的线圈的位置不明确,每个产品在电感特性等上产生偏差,产品的可靠性可能会降低。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37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8.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为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线圈装置。
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11.素体;
12.埋设于所述素体的内部的线圈;和
13.端子,其包括连接所述线圈的引出部的接线部,且所述接线部配置于所述素体的内部,
14.所述端子具有
基部,所述基部配置于所述素体的内部,且被设置所述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
15.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端子具有配置于素体的内部且被设置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的基部。因此,在制造线圈装置时,在基部载置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的状态下,能够将线圈与端子一起设置于模具的内部。这样,通过在基部载置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因为由基部支承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所以即使在压缩成形时施加的压力作用于线圈,线圈也不易在卷绕轴方向错位,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的位置固定于基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素体内部将线圈的位置固定为规定的位置,防止因线圈的位置的偏差而使每个产品在电感特性等上产生偏差,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线圈装置。
16.优选的是,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一起载置所述线圈的引出部的一部分。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因为由基部支承线圈的引出部的一部分,所以即使在压缩成型时施加的压力作用于线圈的引出部,线圈的引出部也不易在卷绕轴方向错位。因此,能够在素体内部将线圈的引出部的位置固定为规定的位置,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引出部的位置的偏差而使每个产品在电感特性等上产生偏差。
17.优选的是,所述基部具有在与所述卷绕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所述接线部从所述基部沿着所述卷绕轴方向立起。通过将基部的形状设为如上所述的平板形状,能够将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以不倾斜而稳定的状态载置于基部。另外,通过使接线部从基部沿着卷绕轴方向立起,能够在载置于基部的线圈的引出部的引出位置的附近配置接线部,引出部相对于接线部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容易匹配该线圈的引出部的高度位置和接线部的高度位置,在这一点上,引出部相对于接线部的连接也变得容易。
18.优选的是,所述基部具有在与所述卷绕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在所述基部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与所述接线部不同的位置沿着所述卷绕轴方向立起,且沿着所述素体的侧面以露出到外部的方式延伸。这样,通过将连接部形成为从基部立起并沿着素体的侧面露出到外部,在安装线圈装置时,能够在连接部形成焊锡圆角,能够提高线圈装置的安装强度。
19.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基部连接且朝向所述素体的侧面延伸的侧方引出部;和与所述侧方引出部连接且沿着所述素体的侧面延伸的安装辅助部,在所述安装辅助部连接有形成于所述素体的安装面且朝向所述素体的中心延伸的安装部。经由侧方引出部将连接部向素体的侧面引出,而且将连接部折弯多次,形成安装辅助部及安装部,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安装辅助部及安装部的长度,能够提高线圈装置的安装强度。
20.优选的是,在所述基部,以所述基部的内方缘部位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的方式设置所述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以稳定的状态配置于基部。另外,因为在通过线圈的内周侧的磁通的通路上不配置基部的内方缘部,所以能够良好地确保磁通的通路,实现具有良好的电感特性的线圈装置。
21.优选的是,所述线圈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素体的中心错开位置。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在线圈的周围确保与线圈的中心的错位宽度相应的面积的空间,并在该空间中配置端子的一部分(接线部等)。因此,不需要为了确保配置端子的一部分的空间而将素体的一部分向外侧扩展,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小型化。
22.优选的是,所述端子具有由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构成的一对端子,所述线圈以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不露出到比连结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线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接线部的假想线靠外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部。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线圈的外周面配置于足够远离素体的侧面的位置,能够在线圈的外周面与素体的侧面之间足够地确保素体的厚度,防止在素体的侧面产生裂纹。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24.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25.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素体形成时使用的第一
磁芯的结构的立体图。
26.图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素体形成时使用的第二磁芯的结构的立体图。
27.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线圈的结构的立体图。
28.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一对端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29.图7a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一对端子各自的基部载置线圈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30.图7b是表示从不同角度观察图7a所示的一对端子及线圈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31.图8是表示图2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32.图9a是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33.图9b是表示图9a的后续工序的图。
34.图9c是表示图9b的后续工序的图。
35.图9d是表示图9c的后续工序的图。
36.图9e是表示图9d的后续工序的图。
37.图9f是表示图9e的后续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39.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由表面安装型的电感器构成,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图1中,电感器1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为安装面8a,该面与电路板等相对配置。以下,在电感器1中,将与安装面相反侧的面称为反安装面8b。
40.如图2所示,电感器1具有一个线圈2、一对端子4a、4b以及磁芯(素体)8。此外,在图2中,对于图1所示的电感器1,以沿着xz平面使方向旋转180
°
的状态示出,以电感器1的安装面8a配置于纸面上方,电感器1的反安装面8b配置于纸面下方的方式进行图示。以下,为了容易理解,将纸面上方设为上方,将纸面下方设为下方,对电感器1进行说明。
41.对电感器1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制,但其x轴方向宽度优选为2~20mm,y轴方向宽度优选为2~20mm,z轴方向宽度优选为1~10mm。
42.磁芯8由包含磁性粉末和粘合剂树脂的混合物构成,通过将图3所示的第一磁芯5和图4所示的第二磁芯6组合而形成。即,通过将预先成形的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在模具的内部压缩成形并将它们一体化来形成磁芯8。此外,在第一磁芯5与第二磁芯6的接合部分,不能识别其边界部,它们浑然一体。以下,对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的结构进行说明。
43.如图3所示,第一磁芯5具有磁芯基部50和形成于磁芯基部50的表面(上表面)的柱状部51。第一磁芯5主要形成图2所示的磁芯8的反安装面8b侧的一部。
44.第一磁芯5由分散有铁素体颗粒或金属磁性体颗粒的合成树脂构成。但是,构成第一磁芯5的材料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不包含这些颗粒的合成树脂构成。作为铁素体颗粒,例示出ni-zn系铁素体、mn-zn系铁素体等。作为金属磁性体颗粒,没有特别限制,但例示出例如fe-ni合金粉末、fe-si合金粉末、fe-si-cr合金粉末、fe-co合金粉末、fe-si-al合金粉末、非晶铁等。
45.作为第一磁芯5中所含的合成树脂,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例示出环氧树脂、苯酚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硅树脂等。
46.磁芯基部50由大致长方体形状(大致扁平形状)构成,在将第一磁芯5与第二磁芯6
(图4)组合的状态下,磁芯基部50的下表面形成图1及图2所示的磁芯8的反安装面8b。在磁芯基部50的表面(上表面)上形成有两个台阶部500和位于各台阶部500之间的台阶上部501。台阶上部501相对于台阶部500形成台阶的上表面,在台阶上部501形成有柱状部51。台阶上部501的y轴方向宽度与磁芯基部50的y轴方向宽度一致,台阶部501从磁芯基部50的y轴方向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台阶上部501的x轴方向宽度和磁芯基部50的x轴方向宽度之比优选为1/4~1/2。
47.一个台阶部500将柱状部51夹在中间,形成于磁芯基部50的x轴负方向侧。另一个台阶部500将柱状部51夹在中间,形成于磁芯基部50的x轴正方向侧。从z轴方向观察,各台阶部500具有相同的形状,具有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分别具有规定长度的大致长方形状。
48.各台阶部500的y轴方向宽度与磁芯基部50的y轴方向宽度一致,各台阶部500从磁芯基部50的y轴方向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一个台阶部500的x轴方向宽度与从柱状部51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至磁芯基部5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距离大致相等,一个台阶部500在x轴方向上从柱状部51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形成到磁芯基部5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另一个台阶部500的x轴方向宽度与从柱状部5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至磁芯基部5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距离大致相等,另一个台阶部500在x轴方向上从柱状部5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形成到磁芯基部5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
49.在各台阶部500,在制造电感器1时,配置有图6所示的端子4a、4b的基部41a、41b,由此,能够在各台阶部500的位置进行端子4a、4b相对于基部41a、41b的定位。另外,通过在各台阶部500配置端子4a、4b的基部41a、41b,能够防止端子4a、4b的错位。
50.从有效进行这样的定位的观点来看,台阶部500沿着z轴方向的深度d1基于基部41a、41b的厚度t1(图6)来确定,上述深度d1与上述厚度t1的比d1/t1优选为1/8≤d1/t1≤2,进一步优选为1/4≤d1/t1≤1。特别优选的是,台阶部500沿着z轴方向的深度d1与基部41a、41b的厚度t1大致相等,使得在各台阶部500配置有基部41a、41b时,基部41a、41b的表面(上表面)和台阶上部501的表面在同一平面上。
51.在磁芯基部50的x轴方向的各侧面形成有第一凹部52。在各第一凹部52配置有图6所示的端子4a、4b的连接部43a、43b。第一凹部52沿着x轴方向的深度没有特别限制,但为与图6所示的连接部43a、43b的厚度相同的程度,或比其大。各第一凹部52沿着x轴方向的深度优选为在各第一凹部52配置有连接部43a、43b时连接部43a、43b的表面不从各第一凹部52露出的程度的深度。第一凹部52的y轴方向宽度优选为磁芯基部50的y轴方向宽度的1/3~3/4,优选与图6所示的连接部43a、43b的y轴方向宽度大致相等。
52.柱状部51一体形成于磁芯基部50的大致中心部,且沿着z轴方向延伸。更详细而言,柱状部51的位置(轴心)相对于磁芯基部50的中心向y轴负方向侧以规定距离错开位置而配置。
53.在柱状部51配置(插入或者卷绕)有图5所示的线圈(空磁芯线圈)2。因此,柱状部51的直径小于线圈2的内径。另外,如上所述,因为柱状部51的位置相对于磁芯基部50的中心向y轴负方向侧错开位置,所以在将第一磁芯5与第二磁芯6(图4)组合的状态下,线圈2的中心(卷绕轴)相对于图2所示的磁芯8的中心向y轴负方向侧错开位置而配置。
54.柱状部51由圆柱形状构成,其高度优选比线圈2的高度高。通过使第一磁芯5具备柱状部51,能够充分地确保线圈2的内侧的区域中的第一磁芯5的实效导磁率,能够使电感
器1的电感特性良好。
55.如图4所示,第二磁芯6由大致方形环的形状构成,载置于图3所示的第一磁芯5的表面(上表面),与安装有线圈2的状态的第一磁芯5组合。第二磁芯6可以由与第一磁芯5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或者也可以由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第二磁芯6具有主体部60、收纳孔61、端子收纳槽62a、62b、连结槽63a、63b、第二凹部64、第三凹部65(图9c)以及底部66。第二磁芯6只要形成图2所示的磁芯8的安装面8a侧的一部分。
56.主体部60由有底筒形状构成,主体部60的外观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主体部60的z轴方向的厚度大于图3所示的磁芯基部50的z轴方向的厚度。主体部60的x轴方向宽度与磁芯基部50的x轴方向宽度大致一致,主体部60的y轴方向宽度与磁芯基部50的y轴方向宽度大致一致。在将第一磁芯5与第二磁芯6组合时,主体部60的上表面(与底部66相反侧的面)与第一磁芯5的磁芯基部50的表面(上表面)连接。
57.收纳孔61形成于主体部60的大致中央部,从主体部60的z轴方向的一面(上表面)朝向另一面(底部66)延伸。收纳孔61的开口部的形状为大致圆形状,与图5所示的线圈2的外周形状大致一致。收纳孔61的与开口部相反侧的端部由底部66封闭。在收纳孔61中收纳有安装有线圈2的状态的第一磁芯5的柱状部51(图3)。
58.底部66形成主体部60的下表面。在收纳孔61的内部收纳有柱状部51的状态(即,在第一磁芯5上组合第二磁芯6的状态)下,底部66形成图1及图2所示的磁芯8的安装面8a。即,在图4中,在底部66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上配置有端子4a、4b的安装部44a、44b。
59.第二凹部64形成于主体部60的x轴方向的各侧面。在各第二凹部64配置有图6所示的端子4a、4b的连接部43a、43b。第二凹部64沿着x轴方向的深度与图3所示的第一凹部52沿着x轴方向的深度相同。另外,第二凹部64的y轴方向宽度与第一凹部52的y轴方向宽度相同。在第一磁芯5上组合第二磁芯6的状态下,第二凹部64沿着z轴方向与第一凹部52连接。由此,如图1所示,在磁芯8的x轴方向的各侧面上,侧方凹部80形成为从z轴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60.如图9c所示,第三凹部65形成于底部66的表面(外表面)。在底部66形成有两个第三凹部65,各第三凹部65相对于形成于主体部60的x轴方向的各侧面的各第二凹部64连续形成。第三凹部65和第二凹部64以在主体部60的角部正交的方式交叉,第三凹部65从第二凹部64的z轴方向的端部朝向底部66的中心延伸。
61.如图4所示,端子收纳槽62a、62b形成于主体部60的角部。在主体部60的形成于y轴正方向侧的面和x轴正方向侧的面交叉的位置的角部形成有端子收纳槽62a,在主体部60的形成于y轴正方向侧的面和x轴负方向侧的面交叉的位置的角部形成有端子收纳槽62b。
62.端子收纳槽62a、62b从主体部60的z轴方向的一面(上表面)朝向另一面(底部66)延伸。端子收纳槽62a、62b的开口部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状。在图3所示的第一磁芯5上组合第二磁芯6的状态下,能够在端子收纳槽62a的内部收纳图2所示的端子4a的接线部42a。在端子收纳槽62a中收纳有导线3的引出部3a由熔融物9连接的状态的接线部42a,在端子收纳槽62a的内部形成有能够收纳熔融物9的大小的空间。
63.另外,在图3所示的第一磁芯5上组合第二磁芯6的状态下,能够在端子收纳槽62b的内部收纳图2所示的端子4b的接线部42b。在端子收纳槽62b中收纳有导线3的引出部3b由熔融物9连接的状态的接线部42b,在端子收纳槽62b的内部形成有能够收纳熔融物9的大小
的空间。
64.端子收纳槽62a、62b的x轴方向宽度大于图2所示的接线部42a、42b的x轴方向宽度。端子收纳槽62a、62b的y轴方向宽度大于附着于图2所示的接线部42a、42b的熔融物9的y轴方向宽度。端子收纳槽62a、62b沿着z轴方向的深度为能够收纳端子4a、4b的接线部42a、42b整体的深度,至少比接线部42a、42b的z轴方向的长度大。如图2所示,接线部42a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比接线部42b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长,也可以按照与此对应的方式,使端子收纳槽62a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比端子收纳槽62b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长。
65.连结槽63a、63b从主体部60的z轴方向的一面(上表面)朝向另一面(底部66)延伸。另外,连结槽63a、63b沿着y轴方向延伸,将收纳孔61和端子收纳槽62a、62b连结。连结槽63a与收纳孔62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连接,连结槽63b与收纳孔62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连接。
66.在图3所示的第一磁芯5上组合第二磁芯6的状态下,在连结槽63a的内部收纳有图2所示的导线3的引出部3a,在连结槽63b中收纳有导线3的引出部3b。连结槽63a的x轴方向宽度大于引出部3a的x轴方向宽度,连结槽63b的x轴方向宽度大于引出部3b的x轴方向宽度。连结槽63a、63b沿着z轴方向的深度为能够收纳引出部3a、3b整体的深度。如图2所示,引出部3a的z轴方向的长度比引出部3b的z轴方向的长度高,也可以按照与此对应的方式,使连结槽63a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比连结槽63b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长。
67.如图5所示,线圈2由扁平线圈构成。线圈2通过对由扁平线构成的导线3进行α卷绕而形成,沿着z轴方向构成为两层。线圈2的卷绕轴方向与z轴方向对应。导线3以构成扁平线的外表面的四个侧面中宽度相对宽的两个面朝向线圈2的内周侧及外周侧的方式卷绕。此外,也可以以构成扁平线的外表面的四个侧面中宽度相对窄的两个面朝向线圈2的内周侧及外周侧的方式卷绕,形成由扁绕线圈构成的线圈2。
68.线圈2由空磁芯线圈构成,在制造电感器1时,以图3所示的第一磁芯5的柱状部51在线圈2的内部插通的方式将线圈2安装于第一磁芯5。在第一磁芯5上组装第二磁芯6并将它们压缩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线圈2埋设于磁芯8的内部。
69.作为构成导线3的材料,可举出例如铜及铜合金、银、镍等金属的良导体,但只要是导体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制。导线3由绝缘包覆导线构成,在导线3的表面上实施绝缘包覆。作为构成绝缘包覆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制,但使用例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或者聚氨酯树脂等。另外,也可以将在绝缘包覆的外侧具有熔合包覆的自粘线用作导线3。作为构成熔合包覆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制,但使用例如聚酰胺树脂或者环氧树脂等。
70.如图5所示,导线3的引出部3a在线圈2的第二层(第二段)中从线圈2的第一引出位置2c向外侧引出,沿着y轴方向直线延伸。导线3的引出部3b在线圈2的第一层(第一段)中从线圈2的第二引出位置2d向外侧引出,沿着y轴方向直线延伸。引出部3a、3b不扭转,相互沿相同方向(y轴方向)引出。第一引出位置2c和第二引出位置2d沿着z轴方向错开位置,引出部3a、3b沿着z轴方向错开位置地配置。
71.导线3的引出部3a、3b与图2所示的端子4a、4b的接线部42a、42b连接。此外,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引出部3a、3b沿着y轴方向引出,但在与接线部42a、42b连接的状态下,沿相对于y轴方向向内侧倾斜的方向延伸。
72.如图6所示,端子4a具有基部41a、接线部42a、连接部43a以及安装部44a。端子4b具有基部41b、接线部42b、连接部43b以及安装部44b。对例如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板材进行机
械加工而形成端子4a、4b,但端子4a、4b的形成方法不限于此。
73.基部41a、41b具有沿与线圈2的卷绕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即,x轴方向及y轴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基部41a、41b具有内方缘部41a1、41b1、侧方缘部41a2、41b2、以及外方缘部41a3、41b3。内方缘部41a1、41b1是基部41a、41b的x轴方向的内侧的缘部,沿着y轴方向直线延伸。内方缘部41a1和内方缘部41b1彼此相向配置。
74.侧方缘部41a2、41b2是基部41a、41b的y轴方向的缘部,位于沿着y轴方向与接线部42a、42b相反侧。侧方缘部41a2、41b2沿着x轴方向直线延伸。侧方缘部41a2、41b2位于比连接部43a、43b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靠y轴方向的外侧。
75.外方缘部41a3、41b3是基部41a、41b的x轴方向的外侧的缘部,朝向磁芯8的侧面所在的一侧。外方缘部41a3、41b3与内方缘部41a1、41b1大致平行地延伸。
76.基部41a、41b配置于图2所示的磁芯8的内部。沿z轴方向观察,基部41a、41b具有大致长方形状。在制造电感器1时,基部41a、41b沿着x轴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载置于图3所示的第一磁芯5的磁芯基部50的各台阶部500。基部41a与基部41b之间的间隔,与各台阶部500之间的沿着x轴方向的距离即台阶上部501的x轴方向宽度对应。
77.因为基部41a、41b配置于台阶部500的表面,所以在第一磁芯5上组合图4所示的第二磁芯6的状态(即,形成有图2所示的磁芯8的状态)下,基部41a、41b配置于从磁芯8的反安装面8b在z轴方向上分开台阶部500的厚度的量的位置。
78.基部41a、41b距离磁芯8的反安装面8b的z轴方向的高度h和磁芯8的z轴方向的厚度t2的比h/t2优选为1/15~1/2,进一步优选为1/8~1/3。通过将h/t2的值设定到这样的范围内,在位于基部41a、41b与磁芯8的反安装面8b之间的磁芯8的一部分中具有适度的厚度,能够防止在该部分产生裂纹等不良。
79.如图2所示,在基部41a、41b的上表面载置有线圈2。更详细而言,在基部41a、41b的上表面设置有线圈2的卷绕轴方向的第二端部2b,第二端部2b和基部41a、41b接触。在将反安装面8b作为基准时,线圈2的第二端部2b的z轴方向的位置位于比基部41a、41b的底面的z轴方向的位置靠z轴方向的上方基部41a、41b的厚度的量的位置,在线圈2的第二端部2b与基部41a、41b的底面之间形成有台阶。
80.如图8所示,在基部41a、41b设置有线圈2的第二端部2b的状态下,基部41a、41b的内方缘部41a1、41b1位于线圈2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线圈2的第二端部2b以稳定的状态配置于基部41a、41b。另外,因为不在通过线圈2的内周侧的磁通的通路上配置基部41a、41b的内方缘部41a1、41b1,所以能够良好地确保磁通的通路,实现具有良好的电感特性的电感器1。
81.为了能够进行如上所述的配置,基部41a和基部41b之间的x轴方向的距离l1、线圈2的内径r1、线圈2的外径r2的关系优选为r1≤l1<r2。
82.如图所示,在基部41a和基部41b之间的x轴方向的距离l1和线圈2的内径r1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确保线圈2的第二端部2b与基部41a、41b的接触面积,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将线圈2载置于基部41a、41b。
83.另外,在将线圈2以稳定的状态载置于基部41a、41b的观点上,关于基部41a、41b的x轴方向宽度l2,优选为l2≥(r2-r1)/4,进一步优选为l2≥(r2-r1)/2,特别优选为l2≥(r2-r1)/2且r1≤l1<r2。在该情况下,在将线圈2载置于基部41a、41b的状态下,防止线圈
2的外周面露出到基部41a、41b的外方缘部41a3、41b3或者侧方缘部41a2、41b2的外侧,能够由基部41a、41b以足够的支承力支承线圈2的第二端部2b。
84.在基部41a、41b载置有线圈2的状态下,线圈2的外周面位于比将基部41a的侧方缘部41a2和基部41b的侧方缘部41b2沿x轴方向连结的假想线vl1靠y轴方向的内侧。通过以不在比假想线vl1靠y轴方向的外侧配置线圈2的外周面的方式将线圈2载置于基部41a、41b,能够将线圈2的外周面配置于从磁芯8的y轴负方向侧的侧面足够地分开的位置,能够在线圈2的外周面(线圈2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与磁芯8的y轴负方向侧的侧面之间充分地确保磁芯8的厚度,防止在磁芯8的y轴负方向侧的侧面产生裂纹。此外,侧方缘部41a2、41b2与磁芯8的y轴负方向侧的侧面之间的长度l4与磁芯8的y轴方向宽度l5之比l4/l5优选为1/32~1/6,进一步优选为1/20~1/10。
85.另外,在将线圈2以稳定的状态载置于基部41a、41b的观点上,对于基部41a、41b沿着y轴方向的长度l3,优选为l3≥r2/2,进一步优选为l3≥r2。另外,基部41a、41b沿着y轴方向的长度l3优选大于连接部43a、43b沿着y轴方向的长度。
86.在设为l3≥r2的情况下,特别是在y轴方向上,能够防止线圈2的外周面露出到基部41a、41b的侧方缘部41a2、41b2或者接线部42a、42b的外侧。另外,在y轴方向上,能够将线圈2的从y轴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的区域配置于基部41a、41b的内侧,能够将线圈2以稳定的状态载置于基部41a、41b。
87.基部41a、41b的x轴方向宽度l2沿着y轴方向大致一定,例如对基部41a、41b的内方缘部41a1、41b1没有赋予凹部等形状。基部41a、41b从侧方缘部41a2、41b2的位置连续延伸至连接接线部42a、42b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
88.如图7b所示,导线3的引出部3b的一部分与线圈2的第二端部2b一起载置于基部41b的上表面。更详细而言,在基部41b的上表面设置有引出部3b的引出底部3b1,引出底部3b1和基部41b接触。由此,引出部3b的引出底部3b1被基部41b1支承。
89.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导线3的引出部3b从线圈2的下方(图5所示的第二引出位置2d)被引出,所以在线圈2的第二端部2b被载置于基部41b的状态下,引出部3b以引出底部3b1沿着基部41b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同时向y轴方向的外侧被引出。另一方面,因为导线3的引出部3a从线圈2的上方(图5所示的第一引出位置2c)被引出,所以不载置于基部41a的上表面,而配置于从基部41a的上表面分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
90.在接线部42a、42b连接有导线3的引出部3a、3b。如图2所示,接线部42a、42b配置于磁芯8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引出部3a、3b彼此朝向大致相同方向(y轴正方向侧)引出,所以接线部42a、42b配置于引出部3a、3b被引出的线圈2的y轴正方向侧。
91.如图6所示,接线部42a、42b从基部41a、41b沿着z轴方向立起。更详细而言,接线部42a、42b从基部41a、41b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位于与侧方缘部41a2、41b2相反侧的端部)以与基部41a、41b大致正交的状态立起,沿着z轴方向延伸。接线部42a、42b的立起位置位于比连接部43a、43b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靠y轴方向的外侧。如图2所示,因为基部41a、41b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配置于沿着y轴方向比线圈2的y轴方向的端部靠外侧,所以接线部42a、42b的立起位置配置于沿着y轴方向比线圈2的y轴方向的端部靠外侧。
92.如图7b所示,第一接线部42a及第二接线部42b分别在关于x轴方向不同的位置以大致相互平行的方式沿着z轴方向延伸。如图6所示,第一接线部42a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l6
比第二接线部42b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l7长。第二接线部42b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l7与第一接线部42a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l6之比l7/l6优选为1/4≤l7/l6<1,进一步优选为1/3≤l7/l6<2/3。
93.如图8所示,在基部41a、41b载置有线圈2的状态下,线圈2的外周面未露出到比在x轴方向连结第一接线部42a和第二接线部42b的假想线vl2靠y轴方向的外侧,且配置于比假想线vl2靠y轴方向的内侧。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线圈2的外周面配置于从磁芯8的y轴正方向侧的侧面充分地分开的位置,能够在线圈2的外周面(线圈2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与磁芯8的y轴正方向侧的侧面之间充分地确保磁芯8的厚度,防止在磁芯8的y轴正方向侧的侧面产生裂纹。
94.接线部42a、42b与磁芯8的y轴正方向侧的侧面之间的沿着y轴方向的长度l8,大于基部41a、41b的侧方缘部41a2、41b2与磁芯8的y轴负方向侧的侧面之间的长度l4。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的中心相对于磁芯8的中心向y轴负方向侧错开位置。接线部42a、42b与磁芯8的y轴正方向侧的侧面之间的沿着y轴方向的长度l8与磁芯8的y轴方向宽度l5之比l8/l5优选为1/16~1/4,进一步优选为1/8~1/5。
95.如图6所示,接线部42a具有平板部420、收纳凹部421a以及一对突出部422a、422a。另外,接线部42b具有收纳凹部421b和一对突出部422b、422b。
96.平板部420由与xz平面平行的平板形状构成,以与基部41a大致正交的状态沿着z轴方向延伸。平板部420实现将基部41a和一对突出部422a、422a连接的作用,通过使接线部42a具有平板部420,能够使收纳凹部421a的z轴方向的位置从基部41a的位置向上方位移。即,平板部420主要为了收纳凹部421a的高度调整的方便而设置。
97.平板部420仅设置于接线部42a,未设置于接线部42b。因此,接线部42a的z轴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和接线部42b的z轴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以与平板部420的高度相应的距离沿着z轴方向错开位置,在上述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着z轴方向的台阶。此外,台阶的高度与接线部42a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l6和接线部42b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l7的差值对应。
98.如图7b所示,在收纳凹部421a收纳有导线3的引出部3a。收纳凹部421a的位置(z轴方向的高度)与引出部3a的第一引出位置2c(图5)的位置(z轴方向的高度)对应,收纳凹部421a的收纳底部421a1位于与线圈2的z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对应的位置。
99.收纳凹部421a由沿着z轴方向形成于接线部42a的顶部的缺口构成。收纳凹部421a的z轴方向的一端(上端)开放,能够从该开放部分嵌入(或者滑动)导线3的引出部3a,将其插入到收纳凹部421a的内部。如图7a所示,收纳凹部421a的z轴方向的深度d2例如基于引出部3a的高度l9而确定,上述深度d2与上述高度l9之比d2/l9优选为1<d2/l9≤1.5,进一步优选为1<d2/l9≤1.3。
100.在将上述比d2/l9设定到上述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收纳凹部421a收纳导线3的引出部3a时,能够在引出部3a的引出底部3a1与收纳凹部421a的收纳底部421a1之间形成间隙g1。在该情况下,收纳于收纳凹部421a的导线3的引出部3a位于比收纳凹部421a的收纳底部421a1靠上方与间隙g1的z轴方向的长度gl1相应的距离的位置。间隙g1的长度gl1与收纳凹部421a的深度d2之比gl1/d2优选为1/32~1/8,进一步优选为1/20~1/10。
101.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例如由于制造误差而引出部3a的第一引出位置2c(图5)沿z轴方向(特别是z轴下方)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将引出部3a收纳于收纳凹部
421a时不对引出部3a实施弯曲加工而将引出部3a以直线引出的状态连接到接线部42a。
102.另外,预先使收纳凹部421a的深度d2较深,以在引出部3a与收纳凹部421a的收纳底部421a1之间形成间隙(余裕)g1,由此,能够不使线圈2倾斜而将引出部3a可靠地收纳于收纳凹部421a。另外,通过例如设计变更等,即使在发生了将引出部3a的第一引出位置2c(图5)配置于沿着z轴方向与通常不同的位置的事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引出部3a可靠地收纳于收纳凹部421a。
103.此外,在引出部3a的与引出底部3a1相反侧的端部和接线部42a的z轴方向的顶部之间形成有间隙g2。间隙g2的z轴方向的长度gl2大于间隙g1的z轴方向的长度gl1,但也可以比其小。这样,通过使收纳凹部421a具有间隙g2,即使在例如由于制造误差而引出部3a的第一引出位置2c(图5)沿z轴方向(特别是z轴上方)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如上所述不对引出部3a实施弯曲加工而将引出部3a以直线引出的状态连接到接线部42a。另外,能够防止引出部3a露出到收纳凹部421a的外侧,如后述,能够对接线部42a和引出部3a的接合部容易地实施激光焊接。此外,间隙g1及g2非必须,也可以省略。
104.另外,收纳凹部421a的z轴方向的深度d2例如也可以基于图6所示的接线部42a的长度l6来确定,上述深度d2与上述高度l6之比d2/l6优选为1/4<d2/l6≤3/4,进一步优选为3/8<d2/l6≤5/8。通过将上述比d2/l6设定到如上所述的范围内,能够以引出部3a的一部分不从收纳凹部421a的上端部露出到外侧的方式将引出部3a收纳于收纳凹部421a的内部。
105.一对突出部422a、422a将收纳凹部421a夹在中间而形成。突出部422a、422a的延伸方向与平板部420的延伸方向相同,为z轴方向。突出部422a、422a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与收纳凹部421a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d2对应。
106.一个突出部422a与另一个突出部422a之间的x轴方向的间隔(即,收纳凹部421a的x轴方向宽度)大于导线3的引出部3a的板厚。其目的在于将引出部3a容易地插入到收纳凹部421a的内部。引出部3a在收纳凹部421a的内部以被突出部422a、422a夹持的方式固定。
107.如图7b所示,在收纳凹部421b收纳有导线3的引出部3b。收纳凹部421b的位置(z轴方向的高度)与引出部3b的第二引出位置2d(图5)的位置(z轴方向的高度)对应。
108.收纳凹部421b由沿着z轴方向形成于接线部42b的顶部的缺口构成。但是,收纳凹部421b的一部分(底部)陷入基部41b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严格来说,收纳凹部421b的一部分沿着y轴方向形成于基部41b。这样,通过将收纳凹部421b延长至基部41b而形成,在基部41b和接线部42b的交叉部,后述的一对突出部422b、422b向z轴的折弯(立起)变得容易。
109.收纳凹部421b的z轴方向的一端(上端)开放,能够从该开放部分嵌入(或者滑动)导线3的引出部3b,将其插入到收纳凹部421b的内部。如图7a所示,在收纳凹部421a收纳引出部3a的情况下,在引出部3a的引出底部3a1与收纳凹部421a的收纳底部421a1之间形成有间隙g1,但在收纳凹部421b收纳引出部3b的情况下,不会形成这样的间隙。因此,在引出部3b收纳于收纳凹部421b的状态下,引出部3b的引出底部3b1载置于基部41b的上表面,引出底部3b1和基部41b的上表面接触。
110.此外,在引出部3b的与引出底部3b1相反侧的端部与接线部42b的z轴方向的顶部之间,与收纳凹部421a的情况相同地形成有间隙g2。
111.收纳凹部421b的z轴方向的深度d3也可以与收纳凹部421a的z轴方向的深度d2相
同地基于引出部3b的高度l9来确定。在该情况下,上述深度d3与上述高度l9之比d3/l9优选为1<d3/l9≤1.5,进一步优选为1<d3/l9≤1.3。此外,在此规定的收纳凹部421b的z轴方向的深度d3为收纳凹部421b中实际能够配置引出部3b的部分的深度,与从接线部42b的z轴方向的顶部至基部41b的上表面的深度对应。收纳凹部421b的z轴方向的深度d3与收纳凹部421a的z轴方向的深度d2实质上大致相等。
112.收纳凹部421b的z轴方向的深度d3也可以基于图6所示的接线部42b的长度l7来确定,上述深度d3与上述高度l7之比d3/l7优选为1/2<d3/l7<1,进一步优选为5/8<d3/l7≤7/8。通过将上述比d3/l7设定到如上所述的范围内,能够以引出部3b的一部分不从收纳凹部421b的上端部露出到外侧的方式将引出部3b收纳于收纳凹部421b的内部。
113.一对突出部422b、422b将收纳凹部421b夹在中间而形成。突出部422b、422b的延伸方向与突出部422a、422a相同,为z轴方向。突出部422b、422b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与接线部42b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l7(图6)对应。
114.一个突出部422b与另一个突出部422b之间的x轴方向的间隔(即,收纳凹部421b的x轴方向宽度)大于导线3的引出部3b的板厚。其目的在于将引出部3b容易地插入到收纳凹部421b的内部。引出部3b在收纳凹部421b的内部以被突出部422b、422b夹持的方式固定。
115.如图7a所示,收纳凹部421a和收纳凹部421b沿着z轴方向错开位置。另外,收纳于收纳凹部421a的引出部3a的z轴方向的位置和收纳于收纳凹部421b的引出部3b的z轴方向的位置错开位置。
116.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引出部3a和引出部3b以从线圈2沿着z轴方向错开位置的状态引出,所以在与其对应的方式中,以收纳凹部421a和收纳凹部421b沿着z轴方向错开位置的方式形成接线部42a、42b。收纳凹部421a和收纳凹部421b之间的沿着z轴方向的错位宽度与引出部3a的引出位置2c(图5)和引出部3b的引出位置2d(图5)之间的沿着z轴方向的距离对应。收纳凹部421a和收纳凹部421b之间的沿着z轴方向的错位宽度也可以与导线3(引出部3a、3b)沿着z轴方向的宽度对应。
117.另外,收纳凹部421a和收纳凹部421b之间的沿着z轴方向的错位宽度也可以与一对突出部422a、422a的前端部和一对突出部422b、422b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对应。另外,收纳凹部421a和收纳凹部421b之间的沿着z轴方向的错位宽度也可以与收纳凹部421a的收纳底部421a1和基部41b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对应。另外,收纳凹部421a和收纳凹部421b之间的沿着z轴方向的错位宽度也可以与接线部42a的平板部420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对应。
118.在从正面(y轴正方向侧)观察接线部42a、42b时,如图7a及图8所示,收纳凹部421a、421b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比线圈2的外周的位置靠内侧。即,收纳凹部421a与收纳凹部421b之间的距离l10小于线圈2的外径r2。另外,上述距离l10小于导线3的引出部3a的第一引出位置2c(图5)与引出部3b的第二引出位置2d(图5)之间的距离,收纳凹部421a和收纳凹部421b配置于第一引出位置2c与第二引出位置2d之间。因此,如图8所示,引出部3a、3b以相对于y轴方向向内侧倾斜规定角度而被引出的状态收纳于收纳凹部421a、421b。
119.在该情况下,如图7a所示,引出部3a通过其弹力而仅与一对突出部422a、422a中的x轴方向的外侧(x轴负方向侧)的突出部422a抵接。另外,引出部3b通过其弹力而仅与一对突出部422b、422b中的x轴方向的外侧(x轴正方向侧)的突出部422b抵接。
120.在收纳凹部421a、421b收纳有导线3的引出部3a、3b的状态下,对接线部42a、42b进
行激光照射,如图2所示,在接线部42a、42b形成有由焊接球等构成的熔融物(接合部或者接合部件)9。其结果,图6所示的一对突出部422a、422a分别由熔融物9连接,一对突出部422b、422b分别由熔融物9连接。对于接线部42a、42b的激光照射从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向进行,且以对引出部3a、3b的宽幅面照射激光的方式进行。熔融物9主要形成于接线部42a、42b的y轴正方向侧的面(激光照射面)。
121.如图6所示,连接部43a、43b在基部41a、41b中与接线部42a、42b不同的位置沿着z轴方向立起。连接部43a、43b从基部41a、41b的与内方缘部41a1、41b1沿x轴方向相反侧的外方缘部41a3、41b3立起,在y轴方向上比基部41a、41b的侧方缘部41a2、41b2接近接线部42a、42b而形成。连接部43a、43b将基部41a、41b和安装部44a、44b连接。
122.连接部43a、43b具有安装辅助部430a、430b和侧方引出部431a、431b。侧方引出部431a、431b与基部41a、41b的外方缘部41a3、41b3连接。侧方引出部431a、431b具有与xy平面平行的面,且朝向x轴方向的外侧延伸至磁芯8的x轴方向的各侧面的位置。
123.安装辅助部430a、430b与侧方引出部431a、431b的x轴方向的端部连接,朝向上方延伸。安装辅助部430a、430b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面,沿着磁芯8的x轴方向的各侧面延伸到磁芯8的安装面8a的位置。侧方引出部431a、431b埋设于磁芯8的内部,另一方面,安装辅助部430a、430b露出到磁芯8的外部。
124.安装部44a、44b与安装辅助部430a、430b的z轴方向的端部连接,朝向x轴方向的内侧延伸。安装部44a、44b具有与xy平面平行的面,沿着图2所示的磁芯8的安装面8a形成。安装部44a、44b在安装面8a露出到磁芯8的外部,在安装电感器1时,构成与电路板等(图示略)的连接部。
125.安装部44a、44b经由焊锡或导电性粘接剂等连接部件与电路板等连接。此时,能够在安装辅助部430a、430b形成焊锡圆角,由此,能够提高电感器1相对于电路板等的安装强度。
126.接着,参照图9a~图9e等对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首先,将金属板(例如,sn镀敷金属板)等导电板冲切加工成如图9a或者图9c所示的形状。如同一图所示,在冲切加工后的导电板上形成有经由连接部43a、43b与框架7连接的端子4a、4b。在框架7中,端子4a、4b沿着x轴方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该间隔与图8所示的距离l1对应。
127.接着,如图9a所示,配置为:以线圈2的第二端部2b与基部41a、41b接触的方式在基部41a、41b载置线圈2,相对于沿着x轴方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基部41a、41b横跨线圈2的第二端部2b。
128.此时,将导线3的引出部3a、3b收纳于接线部42a、42b的收纳凹部421a、421b,并与端子4a、4b连接。引出部3a、3b例如能够从收纳凹部421a、421b的上端部朝向下方嵌入(滑动)而被收纳。导线3的引出部3b以引出底部3b1与基部41b接触的方式载置于基部41b。此外,也可以在将引出部3a、3b收纳于收纳凹部421a、421b后将它们用粘接剂等临时固定。
129.接着,如图9b所示,从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向对接线部42a、42b照射激光,在接线部42a、42b形成熔融物9。由此,由熔融物9连接一对突出部422a、422a,并且由熔融物9连接一对突出部422b、422b。此外,形成熔融物9的范围不限于图示的范围,在能够将引出部3a、3b和接线部42a、42b良好地连接的范围内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130.接着,将端子4a、4b固定于各端部的线圈2设置于模具的内部,如图9c所示,在该线圈2中,将图3所示的第一磁芯5和图4所示的第一磁芯6组合,构成图9d所示的临时组装体。更详细而言,将第一磁芯5的柱状部51(图3)插入到线圈2的内侧,并且将线圈2载置于磁芯基部50的台阶上部501。同时,在磁芯基部50的各台阶部500载置端子4a、4b的基部41a、41b。
131.另外,在端子收纳槽62a、62b的内部收纳有端子4a、4b的接线部42a、42b,在连结槽63a、63b的内部收纳有导线3的引出部3a、3b,而且在第二磁芯6的收纳孔61的内部收纳有第一磁芯5的柱状部51及线圈2,以此方式将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组合。此外,时端子4a、4b的连接部43a、43b从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露出。将预先成形的磁芯(临时成形磁芯)用作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作为构成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的材料,使用有流动性的材料,使用将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作为粘合剂的复合磁性材料。
132.接着,使用模具的夹具(上下冲头等),对图9d所示的临时组装体的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进行压缩成形,并使它们一体化,由此,形成磁芯8(图9e)。此时,通过加热,能够使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容易地一体化。
133.接着,如图9e所示,将图9d所示的框架7用切断器具切断并去除,使得仅留下连接部43a、43b。而且,将连接部43a、43b固定于各第二凹部64及各第三凹部65。更详细而言,如图9f所示,将端子4a、4b的连接部43a、43b从图9e所示的状态大致垂直地折弯,将连接部43a、43b固定于各第二凹部64。另外,在该状态下,将连接部43a、43b的前端部大致垂直地折弯,并固定于各第三凹部65。由此,在第二凹部64形成有端子4a、4b的安装辅助部430a、430b,在第三凹部65形成有端子4a、4b的安装部44a、44b。由此,能够获得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1。
134.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中,如图2所示,端子4a、4b具有被设置线圈2的第二端部2b的基部41a。因此,在制造线圈装置2时,在基部41a载置线圈2的第二端部2b的状态下,能够将线圈2与端子4a、4b一起设置于模具的内部。这样,通过在基部41a、41b载置线圈2的第二端部2b,因为由基部41a、41b支承线圈2的第二端部2b,所以即使在第一磁芯5(图3)及第二磁芯6(图4)压缩成形时施加的压力作用于线圈2,线圈2也难以在z轴方向错位,线圈2的第二端部2b的位置固定于基部41a、41b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磁芯8的内部将线圈2的位置固定为规定的位置(基部41a、41b的上表面),防止因线圈2的位置的偏差而使每个产品在电感特性等上产生偏差,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电感器1。
13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b所示,在基部41b,与线圈2的第二端部2b一起载置导线的引出部3b的引出底部3b1。因此,由基部41b支承引出底部3b1,所以即使在压缩成型时施加的压力作用于引出部3b,引出部3b也不易在z轴方向错位。因此,能够在磁芯8的内部将引出部3b的位置固定为规定的位置(基部41b的上表面),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引出部3b的位置的偏差而使每个产品在电感特性等上产生偏差。
1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因为基部41a、41b的形状为平板形状,所以能够以不使线圈2的第二端部2b倾斜而稳定的状态载置于基部41a、41b。另外,因为接线部42a、42b从基部41a、41b沿着z轴方向立起,所以能够在载置于基部41a、41b的引出部3a、3b的引出位置2c、2d(图5)的附近配置接线部42a、42b,引出部3a、3b相对于接线部42a、42b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容易将引出部3a、3b的高度位置和接线部42a、42b的高度位置匹配,在这一点上,引出部3a、3b相对于接线部42a、42b的连接也变得容易。
1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部41a、41b形成有沿着磁芯8的侧面以露出到外部的方式延伸的安装辅助部430a、430b,因此,在安装电感器1时,能够在安装辅助部430a、430b形成焊锡圆角,能够提高电感器1的安装强度。
13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连接部43a、43b具有与基部41a、41b连接且朝向磁芯8的侧面延伸的侧方引出部431a、431b和与侧方引出部431a、431b连接且沿着磁芯8的侧面延伸的安装辅助部430a、430b,在安装辅助部430a、430b连接有形成于磁芯8的安装面8a且朝向磁芯8的中心延伸的安装部44a、44b。经由侧方引出部431a、431b将连接部43a、43b向磁芯8的侧面引出,而且将连接部43a、43b折弯多次,形成安装辅助部430a、430b及安装部44a、44b,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安装辅助部430a、430b及安装部44a、44b的长度,能够提高电感器1的安装强度。
139.另外,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部41a、41b,以基部的内方缘部41a1、41b1位于线圈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的方式设置线圈2的第二端部2b。因此,能够将线圈2的第二端部2b以稳定的状态配置于基部41a、41b。另外,因为不在通过线圈2的内周侧的磁通的通路上配置基部41a、41b的内方缘部41a1、41b1,所以能够良好地确保磁通的通路,实现具有良好的电感特性的电感器1。
14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z轴方向观察,线圈2的中心相对于磁芯8的中心向y轴负方向侧错开位置。因此,能够在线圈2的y轴正方向侧确保与线圈2的中心的错位宽度相应的面积的空间,并在该空间中配置端子4a、4b的一部分(接线部42a、42b或基部41a、41b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因此,不需要为了确保配置端子4a、4b的一部分的空间而将磁芯8的y轴正方向侧的侧部向外侧扩展,能够实现电感器1的小型化。
141.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14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于本发明的电感器的应用例,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电感器以外的线圈装置。
14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线3由扁平线构成,但也可以由圆线或方线等扁平线以外的导线构成。
14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导线3的卷绕形状设为圆形螺旋状,但也可以是例如椭圆形螺旋状或者方形螺旋状等。
14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这两个磁芯构成磁芯8,但也可以仅由一个磁芯构成电感器1的磁芯8。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模具的内部通过压粉成形或者射出成型等形成磁芯8。
146.符号说明
[0147]1…
电感器(线圈装置)
[0148]2…
线圈
[0149]
2a
…
第一端部
[0150]
2b
…
第二端部
[0151]
2c
…
第一引出位置
[0152]
2d
…
第二引出位置
[0153]3…
导线
[0154]
3a、3b
…
引出部
[0155]
3a1、3b1
…
引出底部
[0156]
4a、4b
…
端子
[0157]
41a、41b
…
基部
[0158]
41a1、41b1
…
内方缘部41a2、41b2
…
侧方缘部41a3、41b3
…
外方缘部42a、42b
…
接线部
[0159]
420
…
平板部
[0160]
421a、421b
…
收纳凹部421a1
…
收纳底部
[0161]
422a、422b
…
突出部
[0162]
43a、43b
…
连接部
[0163]
430a、430b
…
安装辅助部431a、431b
…
侧方引出部44a、44b
…
安装部5
…
第一磁芯
[0164]
50
…
磁芯基部
[0165]
500
…
台阶部
[0166]
501
…
台阶上部
[0167]
51
…
柱状部
[0168]
52
…
第一凹部6
…
第二磁芯
[0169]
60
…
主体部
[0170]
61
…
收纳孔
[0171]
62a、62b
…
端子收纳槽63a、63b
…
连结槽
[0172]
64
…
第二凹部
[0173]
65
…
第三凹部
[0174]
66
…
底部
[0175]7…
框架
[0176]8…
磁芯
[0177]
8a
…
安装面
[0178]
8b
…
反安装面
[0179]
80
…
侧方凹部
[0180]9…
熔融物
技术特征:
1.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素体;埋设于所述素体的内部的线圈;和端子,其包括连接所述线圈的引出部的接线部,且所述接线部配置于所述素体的内部,所述端子具有基部,所述基部配置于所述素体的内部,且被设置所述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一起载置所述线圈的引出部的一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所述基部具有在与所述卷绕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所述接线部从所述基部沿着所述卷绕轴方向立起。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所述基部具有在与所述卷绕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在所述基部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与所述接线部不同的位置沿着所述卷绕轴方向立起,且沿着所述素体的侧面以露出到外部的方式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基部连接且朝向所述素体的侧面延伸的侧方引出部;和与所述侧方引出部连接且沿着所述素体的侧面延伸的安装辅助部,在所述安装辅助部连接有形成于所述素体的安装面且朝向所述素体的中心延伸的安装部。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在所述基部,以所述基部的内方缘部位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的方式设置所述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在所述基部,以所述基部的内方缘部位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的方式设置所述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所述线圈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素体的中心错开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所述端子具有由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构成的一对端子,所述线圈以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不露出到比连结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线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接线部的假想线靠外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部。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所述端子具有由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构成的一对端子,所述线圈以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不露出到比连结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线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接线部的假想线靠外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线圈装置。电感器(1)具有:磁芯(8);埋设于磁芯(8)的内部的线圈(2);端子(4a、4b),其包括连接线圈(2)的引出部(3a、3b)的接线部(42a、42b)且接线部(42a、42b)配置于磁芯(8)的内部,端子(4a、4b)具有配置于磁芯(8)的内部且被设置线圈(2)的卷绕轴方向的第二端部(2b)的基部(41a、41b)。41b)。41b)。
技术研发人员:
有光一统 北岛伸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TDK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1.07.14
技术公布日:
20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