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
水域清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
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湖泊河道水质污染,底泥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质累积严重,底泥中的污染物在一定情况下再次释放到水体中,从而导致蓝藻泛滥、水体黑臭等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各地政府都格外重视,河湖整治项目也是近年来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河道湖泊因地理地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有相应的处理方法。目前,生态清淤及淤泥处置是清除内河湖泊、水库内源污染的重要手段,是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工程技术。
4.但由于水域中的污物自重大小不同,又容易随着水流流动,收集清理存在容易扩散、遗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系统及方法,能够拦截水面漂浮物、引流
水底沉积物,从而将指定水域内的污物收集清除。
6.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系统,包括拦截组件,
所述拦截组件上牵引有吸取船,吸取船上安装有吸取收集装置,
8.所述拦截组件包括:
9.收放机构,安装在岸边或吸取船上,
10.拦截网,端部安装在岸边,位于水域上的部分与吸取船相连,或固定在水域中。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12.所述吸取装置上安装有伸缩吸取管。
13.岸边配备临时处理站,伸缩吸取管的出口一端连接至临时处理站处。
14.一种利用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5.水下引流阶段:
16.在水域下指定清理区域,改造水底地形,使水底地形下凹于周围水底,形成吸取口;
17.水面拦截阶段:
18.在水域上指定清理区域,沿清理区域设置拦截网;吸取船与拦截网的中段位置相连,拉紧拦截网,使拦截网位于吸取船两侧的两段呈夹角形;
19.处理阶段:
20.吸取船上的吸取收集装置在拦截网形成的夹角位置吸取水面浮藻、水底积淤物,并输送至临时处理站进行处理。
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22.根据水域流动情况选取拦截位置,
23.若水域内水流单向流动,在水流下游位置设置拦截网,
24.若水域内水面平稳,则沿浮藻所在位置的轮廓,或沿积淤物所在位置轮廓设置拦截网。
25.所述拦截网的顶部高于水面,拦截网的底部延伸至水底。
26.所述吸取口为三角形。
27.所述吸取口处的水深满足吸取船的航行要求。
28.对应在吸取口上方。
2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30.本发明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在水面使用拦截网拦截浮藻以及漂浮垃圾、在水底挖掘形成吸取口,使水流带动积淤物流向吸取口聚集,缩小吸取面积,使伸缩吸取管能够尽量不遗漏地吸取积淤物和浮藻。
31.本发明中,吸取口的形状设置为三角形,与水域上方的拦截网被拉伸形成的夹角相对应,这样积淤物和浮藻都汇集到拦截网的夹角处,靠近吸取船,便于收集;
32.本发明中应用在水域中时,能够根据水流方向和蓝藻所在位置进行布设拦截网的工作,便于蓝藻被水流带动靠近拦截网;结合水面水流、水底引流的特征,
33.本发明中的吸取船、拦截网等结构不是固定建设在地面上的,更容易在大面积水域中,多次转场施工,解决近岸区域蓝藻及其积淤物的清淤难题,成本相较于常规的固定式结构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拦截方式示意图。
35.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拦截方式示意图。
36.其中:1、吸取船;2、拦截网;3、伸缩吸取管;4、临时处理站。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3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系统,包括拦截组件,拦截组件上牵引有吸取船1,吸取船1上安装有吸取收集装置,
39.拦截组件包括:
40.收放机构,安装在岸边或吸取船1上,
41.拦截网2,端部安装在岸边,位于水域上的部分与吸取船相连,或固定在水域中。
42.吸取装置上安装有伸缩吸取管3。
43.岸边配备临时处理站4,伸缩吸取管3的出口一端连接至临时处理站4处。
44.本实施例的利用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5.水下引流阶段:
46.在水域下指定清理区域,改造水底地形,使水底地形下凹于周围水底,形成吸取口;
47.水面拦截阶段:
48.在水域上指定清理区域,沿清理区域设置拦截网2;吸取船与拦截网2的中段位置相连,拉紧拦截网2,使拦截网2位于吸取船1两侧的两段呈夹角形;
49.处理阶段:
50.吸取船1上的吸取收集装置在拦截网2形成的夹角位置吸取水面浮藻、水底积淤物,并输送至临时处理站4进行处理。
51.根据水域流动情况选取拦截位置,
52.若水域内水流单向流动,在水流下游位置设置拦截网2,
53.若水域内水面平稳,则沿浮藻所在位置的轮廓,或沿积淤物所在位置轮廓设置拦截网2。
54.拦截网2的顶部高于水面,拦截网2的底部延伸至水底。
55.吸取口为三角形。
56.吸取口处的水深满足吸取船1的航行要求。
57.对应在吸取口上方。
58.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及工作过程如下:
59.本发明用于将近岸区的蓝藻及其淤积物收集吸取至岸上处理。蓝藻存活时,漂浮在水面上,当蓝藻死亡时,落至水底形成积淤物。大量的蓝藻会对生态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及时对浮藻和积淤物进行清理。
60.本实施例中以图1中的河流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河流为中间设置拦截网2的部分,在河流两侧为岸边,其中一侧岸上安装处理站,处理站与吸取船1之间通过伸缩吸取管3连接。
61.在河流的水面上,既可以如图1所示,在两岸上固定拦截网2,也可以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侧岸上安装拦截网2的两端。在拦截网2的中间位置拉紧,使拦截网2形成三角形区域,拦截网2中间顶角位置可以与吸取船1连接,也可以与水底固定,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根据水流流向随时调整,将拦截网2中间与吸取船1相连,在收放机构的作用下,吸取船1可以带动拦截网2形成的夹角,与水流相适配,使水流冲击而来的浮藻能够落在夹角位置。
62.本实施例中的收放机构可以采用电机、卷扬机等带有收卷功能的装置,用于收放拦截网2。收放机构如果安装在吸取船1上,则从中间开始收卷;如果收放机构安装在岸上,则从端部开始收卷。
63.在水底还做有地形改造,挖掘形成三角形的吸取口,在水流作用下,沉积物向三角形的吸取口内堆积。吸取船1上的吸取装置采用泥浆泵,将浮藻和积淤物吸取收集,输送至岸上的临时处理站4进行处理。
64.本发明几乎能够使用于所有的淡水水域近岸区域的浮藻及积淤物打捞收集,只要泥浆泵数量充足,甚至可以多台设备一起进行清淤,且清淤过程中,泥浆泵的吸力、水流的冲击引流作用和拦截网2、吸取口的聚集作用同时对浮藻、积淤物进行聚集,减少了浮藻及积淤物在清理过程中的漂散或遗漏,提高了清理效率,并且能够随时转场,适用于大型水域的集中清理。
65.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拦截组件,所述拦截组件上牵引有吸取船(1),吸取船(1)上安装有吸取收集装置,所述拦截组件包括:收放机构,安装在岸边或吸取船(1)上,拦截网(2),端部安装在岸边,位于水域上的部分与吸取船相连,或固定在水域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取装置上安装有伸缩吸取管(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岸边配备临时处理站(4),伸缩吸取管(3)的出口一端连接至临时处理站(4)处。4.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水下引流阶段:在水域下指定清理区域,改造水底地形,使水底地形下凹于周围水底,形成吸取口;水面拦截阶段:在水域上指定清理区域,沿清理区域设置拦截网(2);吸取船与拦截网(2)的中段位置相连,拉紧拦截网(2),使拦截网(2)位于吸取船(1)两侧的两段呈夹角形;处理阶段:吸取船(1)上的吸取收集装置在拦截网(2)形成的夹角位置吸取水面浮藻、水底积淤物,并输送至临时处理站(4)进行处理。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水域流动情况选取拦截位置,若水域内水流单向流动,在水流下游位置设置拦截网(2),若水域内水面平稳,则沿浮藻所在位置的轮廓,或沿积淤物所在位置轮廓设置拦截网(2)。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网(2)的顶部高于水面,拦截网(2)的底部延伸至水底。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取口为三角形。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取口处的水深满足吸取船(1)的航行要求。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网(2)与吸取船(1)形成的夹角,对应在吸取口上方。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近岸区域浮藻及积淤物的收集系统,包括拦截组件,所述拦截组件上牵引有吸取船,吸取船上安装有吸取收集装置,所述拦截组件包括:收放机构,安装在岸边或吸取船上,拦截网,端部安装在岸边,位于水域上的部分与吸取船相连,或固定在水域中。具体操作分为水下引流阶段、水面拦截阶段、处理阶段,通过在水面使用拦截网拦截浮藻以及漂浮垃圾、在水底挖掘形成吸取口,聚集浮淤,使伸缩吸取管能够尽量不遗漏地吸取积淤物和浮藻。管能够尽量不遗漏地吸取积淤物和浮藻。管能够尽量不遗漏地吸取积淤物和浮藻。
技术研发人员:
高扬 吴玲玲 倪守高 顾晓慧 袁坤坤 周旋 卢红欢 张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东方生态清淤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2
技术公布日: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