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3

阅读: 评论:0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一、灸法
(一)艾盒灸
【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目的】
运用艾灸方法刺激穴位及经络,达到减轻和缓解症状,通过局部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
【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告知】
1.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stimulsoft.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
4.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物品准备】
盘、艾条、火柴、弯盘、艾灸盒 、生姜(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将艾灸盒置于穴位处固定,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点燃艾条一端,放入艾盒中网状面上,燃端距应灸穴位24cm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每次灸20分钟;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潮红程度,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灸盒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半导体制冷空调.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cwmp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智能回收机
(二)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目的】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禁忌症】
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告知】
1.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
4.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物品准备】
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二、穴位敷贴z轴线性马达
【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病人。
2.患者体质及敷贴处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目的】www.3x6c
运用中药芳香走窜特性,敷贴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阴阳,抗御病邪,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驱邪外出目的。

本文发布于:2023-06-14 22:00: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1394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皮肤   局部   出现   防止   穴位   达到   经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