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阅读: 评论:0

俄罗斯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田院生;谭卓;田继先;郑力;王建宁
高苏宁
【摘 要】以石油地质理论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了俄罗斯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期、转换拉伸期和反转期三个构造演化阶段。转换拉伸期形成了上渐新统达耶组—胡林组泥页岩、下中新统威宁组—达吉组煤系地层和中—上中新统奥科贝凯组—努托瓦组下段泥页岩等3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同时发育了钻井已证实的3套有利储盖组合。储层以海相三角洲砂岩为主,储集物性好。反转期构造运动使得盆地发育了构造、构造-地层等多种类型的圈闭。盆地生储盖组合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形成了较好的匹配格局,成藏条件优越。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地区,指出盆地东部海上的奥道普金凸起、南奥道普金凸起、柴沃坳陷内凸起带以及陆上的奥哈凸起、塔姆列夫凸起为盆地的有利勘探方向。%East Sakhalin-Okhotsk Basin has experienced three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s, rifting, extension and inversion stages. It is shown that during the extension stage, three sets of excellent source rocks developed, including Upper Oligocene Dae-Khurye mudstone, Lower Miocene Uyni-Dagi co
al series and Middle-Upper Miocene Okobykai-Nutovian mudstone source rocks. Confirmed by drilling data, three favorable 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are then distinguished. Most of reservoirs consist of marine deltaic sandstones with good reservoir property. Tectonic movements during the inversion stage made a group of structural traps, structural-lithological traps and other typed traps develop in the basin. Good match of the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with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decides good 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or the basin. Excepting most of discovered field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ospective structural areas are offshore Audopukin Uplift, South Audopukin Uplift and the uplift zone in Chayvo Depress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as well as onshore Aukha Uplift and Tamlev Uplift.
【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9页(P50-58)
【关键词】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古近纪;新近纪;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勘探前景过氧化氢灭菌器检测
【作 者】田院生;谭卓;田继先;郑力;王建宁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E121.1
俄罗斯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又称北萨哈林盆地,位于俄罗斯东部沿海区(图1),面积约21.6×104km2,其海上部分位于俄罗斯萨哈林岛东北部及鄂霍茨克海中北部,面积约19.7×104km2,大部分位于深水区;陆上部分位于萨哈林岛,面积约1.9×104km2[1-2]。盆地陆上勘探较早(始于1889年),海上勘探始于1976年,目前,已发现油气田76个,石油和凝析油2P(证实+概算)储量4277.8 MMbbl(百万桶),天然气2P储量为42.8TCF(万亿立方英尺)[3-4]。该盆地陆上勘探程度较为成熟,海上勘探程度则相对
无水厕所
较低,总资源探明率低,勘探潜力巨大。本文主要以石油地质理论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以及油气成藏条件,指出有利勘探方向,旨在为盆地未来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2.1 盆地构造特征
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为一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其油气的分布与断裂的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在南北向延伸、断裂面几乎直立的北海道—萨哈林断裂带(图2中的F3)的作用下,盆地共发育了8个主要的断裂带(图2)。这些断裂带的规模大、延伸广、活动时间长,对整个盆地次级断层的形成、演化及样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构造圈闭的形成、分布以及油气的运聚、成藏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盆地总体构造变形特征,盆地可划分出一级构造单元6个,分别为西部坳陷、中央隆起、东萨哈林坳陷、杰留金隆起、聂夫隆起和柴沃坳陷,总体上呈现出南北走向、东西分带的“隆坳”构造格局;二级构造单元49个,包括凸起31个、凹陷18个(图2),目前主要的油气发现集中在中央隆起和柴沃坳陷内。
2.2 构造-沉积演化
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是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一部分,它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鄂霍茨克海地区在晚白垩世主要是隆起区,在区域剪切断裂相互作用下,晚白垩世以后才逐步形成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钻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划分为裂谷期、转换拉伸期和反转期三个阶段[5-8],形成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图3)。微孔抛光镜面加工
自动打饭机(1)裂谷阶段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在北海道—萨哈林断裂带剪切拉伸作用下,鄂霍茨克海西部陆区及近岸形成N—NE向小型半地堑、倾斜断块,海上则主要形成NNE—NE向(局部NW向)的犁式张性正断裂,伴随着产生宽缓的向斜和背斜。在此期间以陆相碎屑岩和煤系地层沉积为主,包括鲁卡明斯卡亚组陆相碎屑岩、姆特努伟斯卡雅组陆相—滨岸沼泽相砂岩和少量泥页岩、以及迈棋喀组陆棚—浅海沼泽—滨海相硅质泥页岩,上覆滨浅海相沉积岩,在裂陷槽内局部发育烃源岩。
(2)转换拉伸阶段
软膜布
渐新世中晚期至上新世早期,在长约400km的北海道—萨哈林断裂带右旋走滑拉张作用下,东萨哈林及北鄂霍茨克海地区发生广泛的区域性沉降,盆地由断陷期进入了区域性断坳—坳陷期,沉积作用也由早期陆相沉积为主转变为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物分布范围扩大,这是盆地发展的主要时期。该阶段最初发育达耶组—胡林组深海相饥饿沉积,由一套深灰、黑泥页岩构成。上覆的新近系主要由古阿穆尔河(位置见图4)三角洲沉积物充填,随着三角洲在鄂霍茨克海中自西向东推进(图4),自下而上表现为海进—海退沉积旋回,形成了威宁组外滨海—半深海相深灰泥岩、达吉组三角洲—滨浅海相砂岩和粉砂岩、奥科贝凯组外滨海—半深海相的泥岩、硅质泥页岩、粉砂岩和努托瓦组浅海—滨海相的砂岩与暗泥页岩。它们均由多个互层的砂岩、泥页岩构成,部分含煤。
(3)反转阶段
早上新世以后至现今,盆地西部的陆区及陆架区受挤压而隆升,形成了一系列NNW向为主的、凸凹相间的背斜和向斜带。这些构造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西部褶皱形态紧密,往东愈来愈宽缓;二是西部形成的背斜带没有继承性,完全是在原先凹陷部位新生成的(如内伊凸起等,位置见图2中构造单元E2),而在东部形成的背斜带则有继承性,比如在奥道
普金凸起和南奥道普金凸起带上(位置见图2中构造单元B6和B8),早期的潜山背斜高点偏向凸起带东侧,而晚期的挤压背斜高点则偏向凸起带的西侧。勘探实践证明,这些背斜构造带和局部背斜构造是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这个阶段形成的地层包括海陆过渡相和滨浅海相的普米组、阶留根组和全新统。
3.1 烃源岩特征
通过对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表明,盆地烃源岩具有分布范围广、有机质含量变化大、源岩时代和岩性各有差异等特点,目前证实共发育3套主力烃源岩(图3):
上渐新统达耶组—胡林组的深海相暗泥页岩是盆地的主要烃源岩,有机质为腐泥—腐殖混合型,TOC一般在0.46%~1.21%范围内,最大可达1.5%。此套烃源岩在盆地内分布广、厚度较大(不小于1500m),成熟度高(Ro的范围为0.75%~1.61%),相当于烃源岩的液态烃生成阶段[9],且该套烃源岩的80%已进入生气窗(Ro>1.3%)。
下中新统威宁组—达吉组外滨海—三角洲相煤系地层也是主要的烃源岩,有机质为腐泥—
腐殖混合型,其中腐殖型有机质含量很高,但分布不均,近海砂质粉砂岩的TOC约0.95%,而开阔海相的泥质岩,其TOC增大至1.5%,最大可达2.02%(如伦斯大型气田,位置见图2)。该套烃源岩厚度大、成熟度适中,是萨哈林北部重要的烃源岩,其中超过40%已进入生油窗(Ro值范围为0.45%~0.76%)。
中—上中新统的奥科贝凯组—努托瓦组下段外滨海—半深海相泥页岩是盆地东北部的主要烃源岩。该套地层形成于大型古阿穆尔河三角洲附近的深水陆架环境,沉积物横向变化大。有机质类型为腐泥-腐殖型,TOC多为0.3%~1.3%,最大可达1.49%。在盆地西部陆上地区,该套地层的泥页岩热演化程度不高,85%以上的Ro小于0.5%,但它们在海上的埋深和厚度都要大得多,而且演化程度也较高(Ro值范围在0.8%~1.4%之间)。
3.2 储盖组合特征
钻井已证实,盆地由上到下发育了上部、中部、下部3套主要的储盖组合,分别为努托瓦组上部储盖组合、奥科贝凯组中部储盖组合和达吉组—奥科贝凯组下部储盖组合,其中储层以海相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好(表1),目前在这三套储盖组合中都已发现油气田。
上部储盖组合主要分布于海上,储层为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浅海相—三角洲相砂岩、粉砂岩,孔隙度范围值为15%~30%,平均24%,渗透率为(10~1 000)×10-3μm2。共发育25个产层,产层占总厚度的20%~40%,单层厚度在1~54m之间(平均6m),纵向上多个储层叠置。努托瓦组上段滨海相泥岩为区域性盖层(图3),厚度范围为10~80m。代表性油气藏为奥道普图海、柴沃、皮尔通和阿尔库通—达吉等油气藏(位置见图2)。

本文发布于:2023-06-14 19:5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1393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盆地   油气   构造   砂岩   形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