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缝合法

阅读: 评论:0


外科缝合的基本方法sun
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缝合可以用持针钳进行,也可徒手直接拿直针进行,此外还有皮肤钉合器,消化道吻合器,闭合器等。 缝合的基本步骤以皮肤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步骤:

缝合步骤

                        1)进针;(2)拔针;(3)出针;(4)夹针
1)、进针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持针钳(执法见前面章节),用腕臂力由外旋进,顺针的弧度剌入皮肤,经皮下从对侧切口皮缘穿出。
2)、拔针可用有齿镊顺针前端顺针的弧度外拔,同时持针器从针后部顺势前推;
3)、出针、夹针当针要完全拔出时,阻力已很小,可松开持针器,单用镊子夹针继续外拔,持针器迅速转位再夹针体(后13弧处),将针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常见缝合方法简介:
1、单纯缝合法:使切口创缘的两侧直接对合的一类缝合方法,如皮肤缝合。
1)、单纯间断缝合:操作简单,应用最多,每缝一针单独打结,多用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腱膜的缝合,尤其适用于有感染的创口缝合。


贴片三极管    单纯间断缝合
2)、连续缝合法:在第一针缝合后打结,继而用该缝线缝合整个创口,结束前的一针,将重线尾拉出留在对侧,形成双线与重线尾打结。

    连续缝合法
3)、连续锁边缝合法:操作省时,止血效果好,缝合过程中每次将线交错,多用于胃肠道断端的关闭,皮肤移植时的缝合。
 
连续锁边缝合法
4)、8字缝合:由两个间断缝合组成,缝扎牢固省时,如筋膜的缝合。

两种8字缝合法  (上课跟老师争了好久,原来老师那方法就是传说中的8,右边是8法,看来8临床用的要多些呀)
5)、贯穿缝合法:也称缝扎法或缝合止血法,此法多用于钳夹的组织较多,单纯结扎有困难或线结容易脱落时。
2. 内翻缝合法:使创缘部分组织内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面保持平滑。如胃肠道吻合和膀胱的缝合。
1)、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伦孛特(Lembert)缝合法,常用于胃肠道吻合时缝合浆肌层。

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法
2)、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何尔斯得(Halsted)缝合法,多用于胃肠道浆肌层缝合。

打印机共享器
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
3自动化测试脚本)、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法:又称库兴氏(电子玻璃 Cushing )缝合法,如胃肠道浆肌层缝合。

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法
4)、连续全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康乃尔( Connells)缝合法,如胃肠道全层缝合。

连续水平褥式全层内翻缝合法
5)、荷包缝合法:在组织表面以环形连续缝合一周,结扎时将中心内翻包埋,表面光滑,有利于愈合。常用于胃肠道小切口或针眼的关闭、阑尾残端的包埋、造瘘管在器官的固定等。

荷包缝合
6)、半荷包缝合法:常用于十二指肠残角部、胃残端角部的包埋内翻等。

半荷包缝合(十二指肠残端下角包埋)
3. 外翻缝合法:使创缘外翻,被缝合或吻合的空腔之内面保持光滑,如血管的缝合或吻合。
1)、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法:如松驰皮肤的缝合。

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法
2)、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如皮肤缝合。

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
3)、连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多用于血管壁吻合。

连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
4. 减张缝合法:对于缝合处组织张力大,全身情况较差时,为防止切口裂开可采用此法,主要用于腹壁切口的减张。缝合线选用较粗的丝线或不锈钢丝,在距离创缘22.5cm处进针,经过腹直肌后鞘与腹膜之间均由腹内向皮外出针,以保层次的准确性,亦可避免损伤脏器。缝合间距离34cm,所缝合的腹直肌鞘或筋膜应较皮肤稍宽。使其承受更多的切口张力,结扎前将缝线穿过一段橡皮管或纱布做的枕垫,以防皮肤被割裂,结扎时切勿过紧,以免影响血运。

减张缝合法
5. 皮内缝合法:可分为皮内间断及皮内连续缝合两种,皮内缝合应用眼科小三角针、小持针钳及0号丝线。缝合要领:从切口的一端进针,然后交替经过两侧切口边缘的皮内穿过,一直缝到切口的另一端穿出,最后抽紧,两端可作蝴蝶结或纱布小球垫。常用于外露皮肤切口的缝合,如颈部甲状腺手术切口。其缝合的好坏与皮下组织缝合的密度、层次对合有关。如切口张力大,皮下缝合对拢欠佳,不应采用此法。此法缝合的优点是对合好,拆线早,愈合疤痕小,美观。

皮内间断缝合

皮内连续缝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缝合法外,尚有其他的一些闭合创口的方法,如吻合器,封闭器,医用粘胶,皮肤拉链等。
缝合的基本原则
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缝合的创缘距及针间距必须均匀一致,这样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担的张力一致并且缝合严密,不致于发生泄漏。
2)、注意缝合处的张力。结扎缝合线的松紧度应以切口边缘紧密相接为准,不宜过紧,换言之,切口愈合的早晚、好坏并不与紧密程度完全成正比,过紧过松均可导致愈合不良。伤口有张力时应进行减张缝合,伤口如缺损过大,可考虑行转移皮瓣修复或皮片移植。
3)、缝合线和缝合针的选择要适宜。无菌切口或污染较轻的伤口在清创和消毒清洗处理后可选用丝线,已感染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可选用可吸收缝线,血管的吻合应选择相应型号的无损伤针线。
缝合的分类及常用的缝合方法介绍缝合的方法很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按组织的对合关系分为单纯缝合、外翻缝合、内翻缝合三类;每一类中又按缝合时缝线的连续与否分为间断和连续缝合两种;按缝线与缝合时组织间的位置关系分为水平缝合、垂直缝合;有时则将上述几种情况结合取名。按缝合时的形态分为荷包缝合、半荷包缝合、U字缝合、8字缝合、T字缝合、Y形缝合等。另外还有用于特别目的所做的缝合,如减张缝合、皮内缝合、缝合止血等。
如何练习打结
 先不要把线栓在挂钩上就来,在我们开始练习打结前,要先练习线感,即练习手指对线的熟悉和控制。就像乒乓球先练颠球一样。
  练习方法
  取一根丝线,两手各执一端,一手牵线,一手练习。
  一、先练抓线,要求抓住线后,不需任何调整,即可进行打结操作。注意前手结与后手结开始姿势的差别。
  二、前后手转换。
  手不离线,单手完全前后手姿势转换,要求不拉线、不掉线、不缠线,可完成两种姿势不间断连续转换。
  三、长短转换
  单手随意变化执线位置,调整与另一端的距离。
  四、双手同时调整。
  五、闭目练习。
  打结练习
  完成上一步练习后,接着练习真正的打结。
  一、指尖操作。整个打结过程仅使用手指末节。
  二、第一结的结束姿势即为第二结的开始姿势,循环不止。
  三、双手中指食指压线,包括前压和后压。__
  四、左右开弓。
  五、单手收线。利用丝线在手指之间的缠绕,可以在30厘米内实现深部压线。
  六、盲打。
  七、将线拴在血管钳上盲打。
  这样就足够好了吗?不!你仅仅是具备了打结的资格。
  套线
  套线有两种方法:手套线(浅)和钳带线(深)。
  手套线和钳带线都有四种方法:先套后绕、先绕后套、只绕不套(打结时现套)和开放套线(不需扶钳或自己扶钳)。
  钳带线绕线方法有两派:绕钳派和绕线派。
  具体使用那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作合理的方法。
  注意:不需扶钳者松手!无拉力!可直视!套线完成后不需再拉动结扎线、打结侧面向自己、双手均可完成。
  套线完成后,即可进入打结阶段。不推荐采用各种绕线打结技术。
  1、不要提拉打结,注意无张力原则。
  2、深部打结,需手指压线,较浅部位用中指,深部用食指。
  3、切口外完成打结后,应双线轻轻回抽,使两线并拢,即可保证结下两线等长,又可避免夹入组织。
  4、推结时指腹向外,指背向里,保持适度拉力,使线拉直并拢,防止套线滑脱。
  5、三点一线原则。拉线尽量偏向切口一端,与结扎组织形成斜角,可解决底部组织结扎。压线及推线点均须离线结1~2厘米,不可直接推压线结。
  6、线结应打在自己一侧,或浅侧,或钳尖侧,方可与血管钳不互相影响。
  7、除非极深部位,第一结最好能让持钳者看到结扎部位,避免打结手妨碍视线。
  打结常遇问题及对策
  1、套线滑脱
  原因:一、许多时候是血管钳尖露出太少,不是打结的责任。二、套线后,不能保持一个持续、适度、稳定的拉力。三、推线、压线方向有误。四、套线完成后,调整左右长度。
  对策:首先,套线滑脱不是大问题,谁都会发生,问题是没有及时发现滑脱。打结时要时刻专注于结扎部位!无张力结扎是有限度的,不是毫无拉力,应该有一个持续、适度、稳定的拉力。套线时同时调整两线端长度,然后绕线,打结。打结后并线下推。
  2、夹线
  原因:操作侧结扎线过长。打结后未将将线尾拉出,或两线间空隙大,将线尾打入结中。
  对策:坚决贯彻先调后绕,结扎----回撤----出线尾-----并线的顺序
  3.撕脱
  这是最烦人的结果,不但未能结扎,还造成了新的、更难处理的损伤。
  原因:违反三点一线原则。违反无张力打结原则。两线间夹带其他组织。结扎用力过大,松钳过快,致结扎线切割。
  对策:无!
  主动或被动放弃能力范围之外的深部结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为深部血管结扎撕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4、松脱
  原因:结扎组织太多,张力大。配合失误。线结被夹带组织阻挡。打第二结时提拉线致第一结松脱。
  对策:过多组织应分束结扎或缝扎。注意并线和无张力原则。
  缝合常见问题及对策
  1、针距和边距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标准,一切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随着对疾病和手术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标准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肠吻合术,以前是针距4,边距3超级电容器充电,加浆肌层包埋。后来变成单层缝合边距2。后来出现了单纯的浆肌层吻合。现在许多人的单层缝合已经接近针距3,边距1 。机械吻合的流行,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标准。
  而且这些标准具体执行起来,差别巨大。同样是肠吻合术,在松弛状态和牵拉状态下可以出现一倍以上的差距。
  但是,总的趋势是朝着精确、细致、微创、保护血运等的方向发展。
  2、缝合线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越是高水平的专家,使用的缝合线相对要细。在基层医院,做一个胃大部切除,几乎全程都在使用4号线,而有些高水平医院,0号线已经成为常规,1号线部分区域使用。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缝合的发展趋势。
  可吸收线的广泛应用,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里程碑。不仅减少了组织损伤,基本避免了缝线反应,最主要的是一个闪亮的梦想就在眼前:我来过,除了留下精彩、留下改变,没有留下其他任何东西。
  3、组织撕裂
  经常面临被缝针撕裂危险的组织是:食管下端、肝脾、血管、腹膜、腱膜、穿孔边缘。
  他们的特点是:薄弱、质地脆。肝脾主要是需要深度缝合。
  进针撕裂:缝针晃动。可能手抖,也可能组织在动、也可能都动。有时是进针后等待、观望、寻、扭动,而针持顽强的夹在针上,真很不安的插在肉里!
  出针撕裂:暴力出针、盲目转动、缝线切割。
  对策
  一、看好再下针,不要边看边想边缝。
  二、良好显露,既要有进针空间,更要有出针空间。
  三、要不你就扣紧针持夹好针,要不你就松开针,反正不要似夹非夹。
  四、出针轻柔,一定要高度重视出针有阻力。
  五、出针时夹住针尖,朝针尖所指方向上提,才能沿自然弧度出针,避免自作聪明的旋转出针。
  六、注意缝合线的拉力。
  剪刀问题
  1、剪尖剪到前方不该剪到的组织。
  一、剪刀伸入过长--------必须使用剪尖剪开组织!
  二、边前进、边剪开---------剪开时必须让剪刀停止前进!
家用水果榨汁机  三、剪开时血管钳或拉钩活动,组织移动---------剪开时其他人别动!
  四、由其他视野不清或位置不佳的人员操作---------手术刀和组织剪是主刀的专利!
  2、撕裂组织
  主要出现在边剪边退时-------剪开时也必须停止后退!
  分离
  1、分离必要的间隙
  没有必要将所有手术范围内的间隙和潜在的间隙都分离出来,过分的分离不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增加了组织损伤,增加了手术风险,破坏了局部结构和血运,而且为术后渗出、积液、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切口各层组织之间、良好显露下的肝脏韧带切开、肿块被膜外的组织分层分离等等,都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有害的!
  2.合理使用锐性和钝性分离
  电刀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许多常规的分离方法。对于直视下的疏松间隙,更多的使用电刀分离,而不是以前的钝性分离。例如骶前间隙,网膜外间隙,甲状腺前间隙等。
  对于视野范围只外的疏松间隙,应避免过早、过分的分离,视野之外的出血,不但无法及时处理,还会分散手术者的注意力,打乱正常的手术步骤。况且,这种分离对手术并无太大帮助。例如甲状腺后间隙,结肠后间隙,胃胰韧带,肝脏裸区等。
  对于关系紧密的间隙,血运丰富的,需要电刀分离,此时应使两侧组织形成一定的向外的张力,以便将电刀切开的间隙自然拉开。避免电刀像刀子一样插入组织内。例如肿瘤与周围脏器的浸润粘连,系膜间的粘连急性炎症期的胆囊床等。
  血运较少的致密间隙,表浅的可使用手术刀,较深处适合使用解剖剪刀。应保持合理的推进平面,综合采用切、推、挑、分的技巧。血管钳不适于这种分离,但可以灵活运用,利用纤细但不锋利的尖端,寻潜在的间隙和有效的突破口。例如肠粘连,腹膜粘连等。
  靠近大血管的分离要首先分离出血管边界,由此向外分离。例如各种肿瘤骨胳化清扫。靠近神经的应避免或小心使用电刀,防止肌肉跳动,引起误伤。
  3.率先探查分离终点和关键转折点
  没有终点的旅程是最遥远的旅程!
  必须明确是否踏上了一条死胡通。
  如果没有陕北根据地的目标,红军是不会过雪山草地的,!
  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著精神在整体中是值得推崇的,但是在局部,有可能是致命的!
  贸然踏上未知的征程往往都是被逼无奈,即使有大量的成功病例!

本文发布于:2023-06-11 16:1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1361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缝合   组织   打结   结扎   合法   方法   切口   分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