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次。
5)虫害。主要有蚜虫、斑潜蝇,及时摘除虫叶,蚜虫用5%啶虫脒乳油3000倍液或2%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斑潜蝇用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防治。
8采收上市苹果灯
芝麻香瓜从开花到成熟大约35天,如瓜变淡、瓜皮变薄、香味浓郁、瓜柄易脱落等,即为成熟。九成熟时采收。采收时最好在早上进行,泽好、口感甜、商品价值高。若远距离销售可在八成熟时采摘。
罗鸿
杨卓吕彩艳马冬妮
罗鸿,杨卓,吕彩艳,陕西省农牧良种场,邮编722203(扶风);马冬妮,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
收稿日期:2021-01-29
西瓜的根系属直根系。其初生根少,木质化程度高,再生能力弱,且不耐涝,因而对土壤的通透性要求较高,在生产上多以“垄式栽培”为主。近年来,扶风县召公镇的瓜农们克服当地水资源匮乏的困境,成功开创了露地西瓜“沟式栽培”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打破了当地“没水不种瓜,种瓜钱白花”的传统观念,邻近的乡镇天度、店头(永寿)、临平(乾县)、苏坊(武功)等地的瓜农们也多仿效,有力带动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西瓜生产。笔者经长期的田间调研发现,西瓜“沟式栽培”相对于传统“垄式栽培”具有抗倒春寒、节约水资源、易于田间管理等优点,但在生产中还有亟待改进的方面。现将两种栽培模式的优缺点作以简要分析,并对“沟式栽培”模式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期帮助广大瓜农增产增收、促进当地西瓜产业升级。1
西瓜“垄式栽培”模式优缺点
1.1“垄式栽培”优点
1)土层疏松,利于西瓜根系生长。垄式栽培一般是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由人工起垄或机械刨垄而成,
种植垄在地膜覆盖下降雨、灌溉水不能直接进入,因而垄间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利于西瓜根系正常生长。
2)地温回升快,利于定植后幼苗根系的生长。“垄式栽培”因垄面高于地面,能充分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相比于“沟式栽培”,其种植带内的地温回升较快,利于定植后的西瓜幼苗生发新根,因而缓苗时间短。 3)地膜与土层接触紧密,抑制杂草效果好。一方面,相对密闭的膜下空间阻隔了杂草萌发时氧气的供应量;另一方面,膜下地表的高温环境(41~48℃)也不利于杂草种子发芽,进入高温季节(气温>35℃时)后膜下表土温度更高,达50℃以上,能直接灼伤杂草生长点及叶片,抑制其生长。
4)雨水不易富集到根部,不会发生沤根、死苗现象。因垄式栽培是凸形畦面,降雨或灌溉水只在垄外行间富集,不会使瓜根际的土壤水分过大而影响其通透性,可有效避免沤根、死苗情况的发生。1.2
“垄式栽培”缺点
“垄式栽培”需人工开
挖定植穴,费工费时。瓜苗定植于畦面顶部,定植穴蓄水有限,不耐干旱;瓜苗处于露天环境,
遇太阳暴晒易失水萎蔫,遇寒潮低温易受冷害,导致瓜苗生长缓慢。灌溉时需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田间土壤板结严重。只能采取行间灌溉,
19
黄光制程. All Rights Reserved.
石墨钢
2021.
03
瓜菜栽培田间湿度大易造成行间杂草丛生。高湿高温环境极易诱发病害(叶枯病、蔓枯病、细菌性果斑病、病等)。对水源条件要求高,不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
2西瓜“沟式栽培”模式优缺点
采用机械刨垄(刨垄法)或机械开沟(开沟法),形成“两垄夹一沟”的种植沟(一般两垄顶部宽度40cm ,沟底部宽度10cm ,垄高30cm ),将肥料撒施于定植沟内耙匀,然后泵水漫灌种植沟。沟内水满关泵,
待水分下渗后开始栽苗。栽植瓜苗时,小心捏住瓜苗根茎部将营养钵土球直接按入稀泥中,以土球没入泥中1cm 为准。最后,覆盖地膜,培土压膜,并在膜上抠直径3~5cm 的通风孔,1苗1孔。瓜苗定植5~7天后,放苗出膜,后期田间管理与“垄式栽培”无异。见图1。
图1西瓜“沟式栽培”景况
2.1“沟式栽培”优点
1)相比于“垄式栽培”施肥于1m 宽的种植
带内、然后旋耕刨垄的方式,“沟式栽培”具有肥料集中、肥效持久、利用率高的优势。
2)泥中植苗,全程不用人工挖穴、培土定植,省工高效。
3)“以膜为棚”,保温保湿,能保证瓜苗正常生长。瓜苗定植完毕即进行人工覆膜。覆膜后不放苗出膜,在膜上抠直径3~5cm 的通风孔,5~7天后选晴天午后放苗出膜。利用膜下保温保湿功能促进瓜苗平稳缓苗、快速生长,并可有效抵御不利气候(倒春寒、晚霜冻)的影响。
4)土壤蓄水量充足,利于瓜苗伸蔓期生长。西瓜定植20天后即进入伸蔓期,这是西瓜一生中生长最快阶段,也是光呼吸最旺、蒸腾作用最强、水分需求最紧迫阶段。“沟式栽培”模式下,土壤蓄水量充足,能够很好地满足此期的水分要求,利于瓜蔓营养面积的快速形成。
5)可“膜上走水”,节水抗旱,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西瓜膨大阶段是产量形成期,对于水资源匮乏地区,此时若遇高温干旱天气将导致严重减产。利用“沟式栽培”模式可进行“膜上走水”,即以微型泵
抽水或人工拉水注入沟膜上自行流淌,水分在流动过程中从西瓜定植孔或放风孔处下渗至根部土壤,达到节水高效、抗旱增产之目的。因此,该模式在旱塬地区具有良好的表现(见图2
)。
图2旱塬露地“沟式栽培”西瓜丰产表现
6)田间湿度较低,不利于病害传播。由于“膜上走水”只在种植沟间灌溉,种植行一般不浇水,能显著降低大田湿度,利于减轻西瓜中后
期阶段的病害发生。2.2
“沟式栽培”缺点
1)种植带呈凹形,沟内接受阳光辐射热量有限,土壤升温较慢,不利于新生根系的形成,故瓜苗定植后其缓苗时间较长。
受电弓试验台
2)种植沟内土壤含水量较高、通透性差,瓜苗前期生长较慢。
3)气温骤升时,若通风孔过小或位置不当,易导致热害或高温“烧苗”。
4)遇降雨时,膜上易积水压伤瓜苗,或雨水从定植孔渗入根部,增大土壤含水量,导致沤20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034西瓜“沟式栽培”改进后效果
自2018年以来,笔者先后在召公镇的聚粮村、新庄村、召公村、作里村等10余个村大力推广“两垄夹一沟”的改良栽培模式,有效解决了“开沟法”沟式栽培存在的积水压苗、遇雨死苗、缓苗周期长的弊端;积极倡导“膜上走水”的灌
剖分式油封
溉方式,达到了节水、高效的生产目的。目前,新“沟式栽培”模式已经得到了当地瓜农的认可,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据召公镇农技站统计,2019
年召公镇西瓜种植面积达600hm 2,其中采用“新沟式栽培”面积约100hm 2,占总面积16.7%;2020年全镇西瓜面积450hm 2,“新沟式栽培”面积约
200hm 2,占总面积44.4%。
(参考文献略)
瓜菜栽培
根、死苗现象。
5)定植沟内易滋生杂草,缩短地膜的使用寿命。
3西瓜“沟式栽培”改进措施3.1改进刨垄法,拓宽沟底和垄面
延用刨
垄法,但加大“两垄夹一沟”的沟底宽度(﹥20cm )、垄顶宽度(﹥60cm 以上),并采用宽幅地膜覆盖(幅宽﹥120cm )。淘汰开沟法。加大垄间距离、采用宽膜覆盖,既可提高对太阳光辐射热的利用率、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又可降低膜上积水的隐患。开沟法的沟式栽培畦面窄小,蓄积光温资源有限,且易形成膜上积水,反倒不利于瓜苗生长。3.2
将瓜苗紧靠在瓜蔓爬向侧的垄边(即沟的
半坡)栽植,不要栽在沟正中(见图3)
这样,
即便膜上雨水灌入瓜秧根部,深入垄下的根系仍能维持瓜秧的正常生长,避免沤根死苗。
单元测试流程图3新“两垄夹一沟”沟式栽培
3.3覆盖地膜松紧适度膜面过松,易造成膜
面积水或灼伤叶片;过紧,会给后期放苗培土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一般以膜面高于瓜苗3~5cm 为度。3.4覆膜后在相邻两个瓜苗的中间位置开通气孔
若在瓜苗的正上方开留通风孔,极易造
成膜下热气逸出时灼伤瓜苗。
3.5放苗开口要大,以确保膜面不接触瓜苗根
茎防止膜下水汽烫伤瓜茎诱发溃疡病同时,用虚土围严瓜根、压实放苗口和通风孔,一防膜下热气灼伤瓜叶,二防膜下杂草丛生。两瓜苗间的通风孔实际是水分下渗孔,所以土堆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前期“膜上积水”下渗、后期“膜上走水”受阻。3.6
整蔓上垄,不跨沟
瓜秧伸蔓期整蔓时要
培土,把瓜秧倒向紧靠的一侧垄上向前生长,瓜蔓不能跨沟生长,以免给后期田间作业、膜上灌溉等带来不便。见图4
。
图4瓜蔓倒向紧靠的垄上
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