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剂

阅读: 评论:0

第一章  国内巴布研究进展
巴布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巴布剂对皮肤粘着性好,从皮肤剥下时干净利落无残留物,在温度、湿度变化的贮藏条件下软硬度适宜,不变质,稳定性高。此外,巴布剂对皮肤生物相容性、亲和性、透气性、耐汗性,重复揭贴性均好.特别适用于各类中药浸膏制剂。巴布剂70年代首先出现在日本,日本学者对巴布剂的研究较全面,我国对巴布剂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期。近几年发展较快,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国内巴布剂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1、巴布剂的基质配方研究
巴布剂的基质原料,主要是亲水性物质,常用的有粘着剂 (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保湿剂 (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填充剂 (白陶土、氧化锌、微粉硅胶等)。基质配方研究是巴布剂研究的基础,配方合理与否,是能否制备出好的基质膏体的关键。我国学者马蓉等人用正交实验法对巴布剂基质配比进行研究,得出以阿拉伯胶、西黄耆胶、甘油、压敏胶、氧化锌按 2.0:2.0:4.0:0.6:0.1的配比最佳的结论,并以该基质制成复方甲硝唑巴布剂,其粘性适中、涂布均匀、剥离性好、不易
干燥。
蓄电池模拟器王建新等人采用均匀设计法,以粘着强度为指标,筛选中药巴布剂基质。以所得回归方程对基质组成比例进行优化.确定基质的最佳配比为明胶一西黄耆胶一聚乙二醇400一聚丙烯酸一甘油一氧化锌=3.0:4.0:5.0:4.0:4.0:0.3。
杏钱巴布剂以民间秘方为依据,选取杏仁、马钱子两味中药提取精制后加入高分子基质中制成,其中确定基质的最佳配比为聚乙烯醇一明胶一甘油一聚乙烯吡咯烷酮=7.0:3.0:10:0.6。
刘淑芝用均匀设计法,以影响巴布剂物理性状的几种主要原料为考察因素,以各种原料不同加入量为考察范围,以成型巴布剂基质的剥离粘着力(拉力)、剥离强度为指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优选出最佳的基质配方:粘性剂5.0份,增塑剂1.6份,赋形剂2.5份,填充剂8.0份,交联剂0.2份,柔化剂2份。
2、透皮促进剂的筛选
国内外学者对透皮促进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多种透皮促进剂,常用的有氮酮、油
酸与丙二醇系统、氮酮与丙二醇系统、油酸与氮酮系统等,特别是发现多种芳香性中药中的脂溶性成分如薄荷醇、冰片也具有透皮吸收作用。中药透皮促进剂的研究无疑会促进巴布剂的发展,特别是中药巴布剂的发展。
易军等人用正交试验法,通过对三七皂苷透皮量的考察,发现以氮酮与丙二醇共同作为促透剂,且两者用量均为4%时,三七巴布剂表现出良好的透皮性,24h累计透皮率达到18.06%。
王建新等人在研制中药如意巴布剂时,发现3%氮酮与10%丙二醇合用可显著提高如意巴布剂中小檗碱的经皮渗透,72h中小檗碱的累积透过量增加了168.3%,经皮渗透速率提高了1.63倍。
3、制备工艺研究
定形巴布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基本是:基质原料→粉碎过筛→混合→加温软化→加主药混合→药膏→加温软化涂布于背衬→加衬垫裁切→包装→成品。
中药巴布剂的物理性状,除受原料的影响、基质配方配比的影响以外,制备工艺是影响巴
布剂膏体物理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巴布剂基质中含有多种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制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合方法、搅拌时间及水浴温度控制。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搅拌时应注意剪切速率不能过大,否则其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后就得不到其应有的黏性。尤其注意的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添加方法,选择适当的添加方法是制成巴布剂的关键。     
刘淑芝等研究发现中药巴布剂制备工艺的最好条件是:搅拌炼和 20-40min,炼和温度为50℃,各组分添加顺序以无机填充剂先与赋形剂混合,然后再加入粘性剂,基质制成后再加人中药浸膏组分。用该工艺制成的巴布剂粘弹性好。柔软易贴敷。
巴布剂的制备工艺研究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照搬,应因药而异,结合药物的性质,选择相应合理的制备工艺条件。
4、质量评价
按照中国药典 (2000版)的有关规定。巴布剂的质量评价一般为释放度、透皮性能、粘着性、赋型性、稳定性、皮肤刺激性等。
杨莉娅等用薄层谱法对巴布剂复方紫荆消伤膏中的紫荆皮、马钱子、独活、白芷进行了
定性鉴别,并对方中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控制巴布剂的内在质量。杨莉娅还进行了巴布剂及橡胶剂蟾酥膏对家兔完整皮肤刺激试验的比较,在单位面积含药量相同的基础上,同等时间内巴布剂蟾酥膏刺激性低于橡胶剂。戴鸾春研究观察了豚鼠一次性和多次性涂用癌痛宁巴布剂后,在完整皮肤用药部位未见出现红斑、水肿等皮肤刺激反应。谈宣忠等研究了含苦参碱的消瘤止痛巴布剂和消瘤止痛软膏中在离体小鼠皮上的渗透试验。探索出用高效液相谱法和 Franz扩展池法测定透皮吸收液中苦参碱的透过量。其结果表明消瘤止痛巴布剂中苦参碱能透过小鼠皮,并得出巴布剂优于软膏剂的结论。张桂红等对骨友灵贴膏(巴布剂)与骨友灵搽剂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比较,观察患者150例,结果表明骨友灵贴膏(巴布剂)骨质增生的疗效更满意。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国内学者对消炎痛、苯酮苯丙酸等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某些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中药研究较多。如丁雪鹰等研制新型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巴布剂,饶淑华、王林等分别将中药“五倍子散”、“五行散”制成巴布剂,结果表明新剂型疗效均优于传统剂型。由于中药有效成分多为水溶性大分子物质,难于通过皮肤类脂双分子层,虽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透皮率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进一步对基质、透皮促进剂和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将巴布剂推向规模化生产,是巴布剂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二章  中药巴布剂研究概况
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剂,在日本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早期的巴布剂也叫泥罨剂.一般是将麦片等谷物与水、乳、蜡等混合,再掺入药物制成泥状物.装入密闭的容器中,使用时涂在纱布上,贴于患处,称为泥状巴布剂。现代的巴布剂则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经炼合、涂布、剪切等工序,制备成巴布剂成品,称之为成型巴布剂。成型巴布剂较之早期的泥状巴布剂基质组成科学、台理。工艺条件适合工业化生产。且给药剂量准确,吸收面积一定.血药浓度稳定,使用舒适方便,在日本深受患者的欢迎。中药巴布剂,是在基质中加入中药提取物或粉末,经炼合而成的贴膏剂。它具有载药量大、保水、保湿、透气性好.无致敏、刺激等副作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中药外用制剂。
反光雨衣1、巴布剂的基质原料
1.1巴布剂的基本构成
巴布剂与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橡胶硬膏,均属于外用贴剂,其构成主要包括:①底材或裱
被,也叫支持体,起膏体的载体作用,一般选用人造棉布、无纺布、法兰绒等。②膏体,即基质和主药部分,在贴敷中产生适度的粘附性使之与皮肤密切接触,以达到的目的。③衬垫,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用聚丙烯及聚乙烯薄膜、玻璃纸、聚酯等。④下引层,有的巴市剂品种还设有下引层.在必要时使用,以防止膏体溶化、药物渗出或膏体素移行。实际上,就是支持体的特殊处理层。在上述组分中,基质是核心部分,也是巴布剂的主要特征所在。
1.2 巴布剂基质原料
1.2.1 粘着剂
果冻蜡烛粘着性成分包括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半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如:藻酸钠、西黄耆胶、玉米淀粉、甲(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聚丙烯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马来酸酐一乙烯基甲醚共聚物的交联产物、聚乙烯醇等。它们是巴布剂膏体产生粘性的主要物质。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
1.2.2保湿剂
巴布剂的最大特点是含水量大,有的含水量可高达60%。解决保水、保湿性是巴布剂制备中的重要环节.如何选择好保湿剂十分重要。一般常用的保湿剂有:聚乙二醇、山梨醇、丙二醇、甘油等,也可以用它们的混合物。
1.2.3无机填充剂
该成分在整个基质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左右巴布剂成型的关键。常用的填充剂有:微粉硅胶、碳酸钙、高岭土、皂土、二氧化钛、氧化锌等。
1.2.4透皮促进剂
以往的贴膏剂多选用二甲基亚砜,近年来选用氮酮作透皮促进剂的比较普遍。有的处方中含尿素,它既可以增加皮肤角质层的含水性,使皮肤保持柔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有透皮促进作用,但有报道认为,含尿素的制剂稳定性较差。
此外,还有湿润溶解剂或表面活性剂、收敛剂、交联剂、清凉剂等。
由此可见,巴布剂的基质原料,主要是亲水性物质,与橡胶硬膏的基质截然不同,由于橡
电梯门机系统
mopu胶硬膏含橡胶、树脂类物质,粘弹性好,故有封闭的效果。但由于透气性不好,热天贴敷有蒸热的感觉,易对皮肤产生刺激、过敏反应。巴布剂则无上述反应,且反复贴敷。粘性不受影响,是又一可供选用的外用贴膏。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05:56: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131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巴布   基质   中药   研究   皮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